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鄧小平關心河南建設發展

2018年03月06日08:59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鄧小平的工作更加繁忙,但他仍然惦念著河南人民,關心著河南的工作。

1958年3月24日至4月8日,全國第四次教育行政會議在北京召開,目的是反右傾保守思想,促進教育事業“大躍進”。4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接見了會議的部分代表,聽取了會議的匯報並作了重要指示。當時河南省委提出“十年規劃一年完成”“一年普及中小學教育,一年實現無文盲省”的口號,鄧小平聽到后非常耐心地說:河南提一年普及可以,遲一年兩年也不是不光榮。不提也不叫不光榮。指標提出了,就要從各方面想措施,積極努力,使其實現。沒有實現也不要緊,得出教訓,以后穩妥一些就是了。隻要方向是對的,心是熱的,措施是積極的,少提兩年也沒有關系,慢一些不算機會主義。江蘇沒有提也許更好些。不要鼓勵指標,而要強調措施。在“大躍進”的歲月裡,鄧小平這一談話,表現出他對形勢的分析是那樣清醒、冷靜,對下級在政治上又是那樣的愛護,循循善誘地引導和教育,使在場的河南代表很受啟發。

1960年2月17日至18日,鄧小平來到鄭州,先后視察了鄭州紡織機械廠、鄭州國棉四廠等地。所到之處,鄧小平都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他邊看邊詢問生產、生活中的問題。

在這次視察活動中,顯現出了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深入研究和認識的馬克思主義水平。在視察管城區時,他關切地詢問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市民的生活狀況和無業人員安置情況,他說:我們打倒了蔣介石,解放了全中國,人民翻了身,這僅僅是第一步,現在更重要的是讓大家盡快地富起來,要多想富起來的辦法。我國人多地廣,不能光靠國家,你們要多想想辦法。我們這次來,主要是尋求如何發展經濟的辦法,尤其是城市。

在視察中,鄧小平非常注意生產力的提高和技術的進步。當他看到紅旗人民公社電機廠自己生產的電機放在廠房門口時高興地說:“不簡單,真不簡單!過去這是外國人搞的,現在我們這樣的小廠也可以搞。”鄧小平到鄭州紡織機械廠參觀了廠裡自己發明制造的洗碗機、切菜機、餃子機、面條機、饅頭機后,很高興,並贊賞和鼓勵他們在機械化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在北郊人民公社,鄧小平參觀了公社農具展覽室后,又參觀了公社的土鐵路、運輸列車和拖拉機站。在參觀中,看到了生產發展成績的同時,也看到了生產水平還很低。當他看到紅旗人民公社的化工廠生產硝的工藝流程、設備還很落后時,關切地告訴他們:“要請專家來,要派人去學習先進技術……”“不能讓它永遠土下去。”

在視察管城區紅旗人民公社和北郊人民公社時,鄧小平還詢問了公社的公共食堂問題,了解群眾是否自願參加食堂,有沒有不參加的情況。紅旗人民公社負責人蘇丙炎說:“經過我們動員,大部分人願意參加,有30%的人不願參加。”鄧小平聽后說:“說實話好啊!”“社員到食堂吃飯要靠自願,如果過一段時間人家認為我們辦得不好,要允許人家退出,如果辦得好,趕也趕不走。”在視察兩個公社時,還看到新建設的廠房和辦公大樓,鄧小平就問這些建筑材料和資金哪裡來的。公社的同志說,貸了部分款,木料、磚瓦都是從群眾那裡籌集的。鄧小平聽了后立即說:“要記清賬,不要記糊涂賬,到一定時候要還給群眾,不能讓群眾吃虧。”他還告訴公社的同志說:搞生產,做計劃,要考慮群眾的意見,要符合當地的實際。積累和分配問題要妥善解決,既要不斷擴大再生產,又要安排好群眾生活。

1961年的春節剛過,鄧小平便外出視察工作。3月1日途經鄭州,在火車站停留時,聽取河南省領導的工作匯報,並作了重要指示。當時的河南是“三年困難時期”的重災區,省委為恢復和發展生產,領導群眾渡過災荒,正在開展整風整社。針對河南的情況,鄧小平說,戰勝困難的關鍵在於調動積極性,一個是干部的積極性,一個是群眾的積極性。整社中退賠一定要兌現,這樣才能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三類社要整,一二類社也要整。一二類社是大多數,要調動大多數人的積極性。對於干部的處理,寧肯不及,不要過,不要隨便戴帽子。批判后,重要的問題是鼓氣,不要灰溜溜的。要多種蔬菜,多養豬,搞好群眾生活。在談到工業生產管理時,他說要派干部加強領導,把原來的好制度恢復起來。不立不破,多立少破,一步步地搞,既要堅持不斷革命論,又要堅持革命階段論。要制定合理的工資制度,認真搞好獎勵,井下工人的獎勵可以高於井上的。工廠的標准是產品質量好,這是工廠好壞的集中表現。

會見后,鄧小平自鄭州乘火車西去,在三門峽火車站下車,來到了三門峽市。3月2日上午,視察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看望了施工的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當時大壩已經澆筑到設計標高353米,但還沒有竣工。鄧小平登上壩頂,看著碧波蕩漾的人工湖,內心充滿了喜悅。當他聽到水庫負責人介紹說,我們已有自己的專家,沒有因為蘇聯專家的撤走而影響工作后,高興得不住地點頭。接著他詢問蓄水后的情況,給在場的人員提示了認識改造黃河的艱難性、復雜性。經1961年第一個汛期的實踐,証明“蓄水攔沙”方案的不周,使渭水兩岸農田被淹和鹽鹼化擴大。為解決這一問題,他親赴陝西考察,並找來他的老部下王化雲同志(治黃負責人之一)了解情況,討論方案,改“蓄水攔沙”為“滯洪排沙”。1964年4月17日,鄧小平又親赴三門峽視察,回京后指示水電部加快三門峽工程改建的速度,周恩來總理1964年12月主持召開治黃會議,他積極協助解決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問題。增建工程於1965年動工,1969年竣工。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后,他以世紀偉人的目光,又抓住了科技教育問題,自告奮勇地向中央表示要求分管這方面的工作。在他的領導和推動下,科技教育戰線的撥亂反正首先啟動了。1978年的春天稱為“科學的春天”“教育的春天”。但是在“文化大革命”重災區的河南,1978年4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得不到很好地貫徹,引起了鄭州大學廣大師生的強烈不滿。1978年6月11日,鄭州大學一名教師向國家教育部寫信,反映該校核心領導組抵觸貫徹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鄧小平閱后,立即指示:“請河南省委了解和處理。不放手發動群眾,不揭批,不整頓領導班子,任何單位都不可能搞好。”這個指示給予鄭州大學師生很大鼓舞和支持,在省委的直接領導下,鄭州大學廣泛深入地開展了揭批查,批判了“左”的思想,清查了派性頭頭,組建了學校新的領導班子。

1980年,農村改革大潮已在中原大地涌動的時候,鄧小平又一次來到了河南。在省委第一書記段君毅、第二書記胡立教陪同下,從湖北省第二汽車制造廠乘火車於7月23日晨到達鄭州。在火車上,鄧小平對段君毅、胡立教說,這次到幾個省看看,最感興趣的有兩個問題,一個是農村如何實現小康,一個是選拔青年干部。

上午,在省委第二招待所,鄧小平接見了省委常委,聽取了段君毅、胡立教、劉杰等同志對河南工作的簡略匯報后,又作了重要指示。他說,農村要發展,要注意兩點,一是政策要正確,群眾贊成聯產責任制,政策威力大,有了正確的農村政策,可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中國的山區應是最富的,面積大,人少。在大山區的政策要分散一些,許多東西可以包給他,搞不好罰,超產的歸他。二是科學種田,要抓種子,優良品種,要搞好種子公司,繁育良種。農民收入增加了,有了錢就要蓋房子,建材工業大有發展前途,隻搞磚瓦不行,要搞現代的、輕型的。農村發展沼氣要列入計劃,使用沼氣可以節約能源、節約時間,清潔衛生,減少疾病,秸稈還田,提高肥效。當談到機械工業時,鄧小平說,進入市場,市場就要競爭、比較,落后的機器就應淘汰。淘汰落后的,就是節約,才有利於提高。要規定在什麼標准以下就應該淘汰,否則就是保護落后的政策。對於提拔青年干部問題,他說,這次出來看看,多的是人才。好在經過“文化大革命”,人們的面目都分清楚了,標准就是不是“四人幫”幫派思想體系的人。提拔青年干部,光靠推薦不行,要下去發現人才。現在取消干部終身制是個大問題,比如,當第一書記是終身制,誰還敢提意見,中國封建主義很厲害。這個制度不解決,就要推向反面。制度往往把人推向反面。干部要考核,兩年一考核,不稱職就下來。廠長的工資待遇要提高。教授不一定比校長地位低。

為進一步溝通南北的往來,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河南省籌集資金修建了鄭州黃河公路大橋。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建設者們發揮了頑強拼搏的精神,從1984年7月動工,到1986年9月提前建成通車,全長5549.9米,是當時世界上公路長橋之一。為激勵河南人民在現代化建設中再展雄姿,鄧小平題寫了橋名:“鄭州黃河公路大橋。”

鄧小平為黨為人民工作、戰斗了一生,是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杰出的領導人。河南這塊中原大地,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都留有他的足跡。他的教導和關懷將永遠留在河南人民心中,成為鼓舞河南人民前進的力量。(李長春)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責編:秦晶、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