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鄧小平與共和國重大歷史事件(91)

2018年01月31日15:07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精減整編提高戰斗力(2)

1980年,全軍以大力精減機關、改革不合理的編制為重點,再一次進行精減整編,減少部隊數量,提高戰斗力。3月,鄧小平在軍委擴大會議上發表了關於精減軍隊、提高戰斗力的長篇講話。這篇講話不僅闡述了“消腫”的必要性、迫切性和精減的方針原則,而且提出了軍隊體制的全面改革問題。他說,體制問題,實際上同“消腫”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要“消腫”,不改革不行。要求通過體制改革,建立起軍隊合理的組織結構和完整的規章制度。

此時,鄧小平已經從更深層次來考慮“消腫”問題。他已經把“消腫”同改革軍隊體制聯系起來,同培養軍地兩用人才聯系起來,同軍隊服從國家建設這個大局聯系起來。他的精減軍隊、提高部隊戰斗力的思想觀點更加深刻了。

1982年,鄧小平又進一步指出,部隊精減整編要用革命的辦法,用改良的辦法根本行不通。根據他的指示,中央軍委對各級領導班子進行調整后,又對14個兵團級、114個軍級領導班子進行調整。軍委炮兵、裝甲兵、工程兵機關,分別改為總參謀部炮兵部、裝甲兵部。工程兵部、鐵道兵合並到鐵道部,國家基建工程兵撤銷,全軍總員額下降為423萬人。

經過1975年到1982年的歷次精減整編,我軍“腫”的問題有所改觀。但是,鄧小平並沒有滿意,他認為軍隊的規模仍然偏大,特別是對高層領導機構的臃腫狀態沒有從根本上的改變,感到不滿意。他在1982年9月中央軍委下達的《軍隊體制改革精簡整編方案》上批道:這是一個不能令人滿意的方案,現在可以作為第一步實行,以后還得研究。

於是,1984年,鄧小平作出了驚世之舉:百萬大裁軍。

1985年的軍委擴大會議,是我軍建設的一個新的裡程碑,會議通過了《軍隊體制改革精簡整編方案》,要求在兩年內減少軍隊員額一百萬﹔會議提出對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轉變,把軍隊工作由原來的立足於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准備狀態,真正轉入相對和平建設的軌道。

這一年,中央軍委所屬的總參、總政、總后三總部機關人員分別減少了60%、30.4%、52%,處以上機構減少近1/6,原有11個軍區精簡合並為7個﹔軍級以上單位減少31個,師團級單位撤銷4054個﹔解放軍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后勤學院合並為國防大學﹔各縣、市人民武裝部不再歸軍分區管轄,改為地方建制,干部戰士退出現役﹔軍隊內部管理的76種干部職務改由戰士擔任,官兵比例降為1:3.3。上述行動的結果,使我軍在精兵、裝備、合成和效能上都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1986年為“國際和平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體上完成了裁軍百萬的戰略性行動,以實際行動體現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為世界和平事業作出貢獻的誠意和決心。

1987年,百萬裁軍行動勝利結束。

鄧小平與“兩個轉變”

一個是對國際形勢的判斷,一個是根據這個判斷相應地調整對外政策,這是我們的兩個大變化。現在看來,這兩個變化是正確的,對我們是有益的,我們要堅持下去。隻要堅持這樣的判斷和這樣的政策,我們就能放膽地一心一意地好好地搞我們的四個現代化建設。

——鄧小平

粉碎“四人幫”以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對國際形勢的判斷發生了變化,對外政策也有變化,這是兩個重要的轉變。這兩個重要的轉變,是鄧小平經過長期的觀察和科學的分析,透過世界政治、經濟、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等的差異,依據新時期國內任務的需要和國際形勢的新發展作出的。

從“戰爭與革命”到“和平與發展”

爭取比較長期的和平環境是可能的,戰爭是可以避免的,這是80年代以來鄧小平通過冷靜、客觀地觀察國際形勢得出的基本結論。

過去我們的觀點一直是戰爭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這種思想認識,有深刻的歷史淵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會不會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一直為世人所矚目。我們黨對新的世界戰爭的預測歷來十分重視,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認識過程。一度曾對新的世界大戰的危險估計過分嚴重,認為新的世界大戰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因此,在一段時期裡,全國備戰,全民皆兵,一切為了准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消耗了國家大量的財力、物力,嚴重影響了國家經濟建設。

80年代前后,鄧小平根據對世界形勢和我國周邊環境的分析,改變了原來認為戰爭的危險很迫近的看法。在1975年和1980年他曾先后多次指出,大仗五年打不起來。以后又說,大仗十年打不起來。他認為,雖然戰爭的危險還存在,但是制約戰爭的因素也在增長,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戰爭力量的增長。並由此得出結論,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基於鄧小平的這一判斷,1978年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了一心一意搞經濟建設的方針,從而適時地把全黨的認識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在《目前形勢和任務》一文中指出:80年代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國際事務中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這個任務,每天都擺在我們的議事日程上。他說:八十年代無論對於國際國內,都是十分重要的年代。國際上很難預料會發生什麼問題,但是,可以說是非常動蕩、充滿危機的年代。當然,我們有信心,如果反對霸權主義斗爭搞得好,可以延緩戰爭的爆發,爭取更長一點時間的和平,這是可能的,我們也正是這樣努力的。不僅世界人民,我們自己也確確實實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

1984年9月27日和10月10日,聯邦德國前總理施密特和現任總理科爾相繼訪華,鄧小平分別會見了他們。在會見中,鄧小平在談到國際形勢時,提到了科爾1974年訪華和施密特1975年訪華時雙方在對戰爭問題的看法上的分歧。

科爾和施密特上世紀70年代訪華時,鄧小平作為副總理曾經會見過他們。在會談中,當時中國曾堅持戰爭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觀點,但德國客人則表示了不同意見。毛澤東在會見施密特時曾說,他知道蘇聯要干什麼,將要發動一場戰爭。而施密特則認為大的戰爭不可能發生。當時陪同會見的鄧小平一言未發。

10年后,鄧小平在會見這兩位德國客人時舊話重提。鄧小平說:“那時你們來訪問,我們曾經談到戰爭危險。現在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有一點變化。我們感到戰爭危險仍然存在,仍要提高警惕,但防止新的世界戰爭爆發的因素在增長。”他強調:“中國最不希望發生戰爭。中國太窮,要發展自己,隻有在和平的環境裡才有可能。要爭取和平的環境,就必須同世界上一切和平力量合作。”

1985年6月4日,鄧小平在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說得更為明確,他說:“這幾年我們仔細地觀察了形勢,認為就打世界大戰來說,隻有兩個超級大國有資格,一個蘇聯,一個美國,而這兩家都還不敢打。首先,蘇美兩家原子彈多,常規武器也多,都有毀滅對手的力量,毀滅人類恐怕還辦不到,但有本事把世界打得亂七八糟就是了,因此誰也不敢先動手。其次,蘇美兩家都在努力進行全球戰略部署,但都受到了挫折,都沒有完成,因此都不敢動。同時,蘇美兩家還在進行軍備競賽,世界戰爭的危險還是存在的,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戰爭力量的增長。” (武市紅 高屹)(未完待續)

(責編:吳昊、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