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與“863”計劃(2)
1991年4月,時刻關心著我國高科技發展的鄧小平為“863”計劃工作會議題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再次為我國高科技發展明確了方向。
這些年來,在鄧小平的支持和倡導下,我國的高技術產業化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在一些高科技領域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一大批有重大突破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有的已經或正在被開發成高技術產品。經國務院批准,相繼建立了一批國家級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八五”期間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累計實現技工貿總收入3353億元,工業總產值2961億元,利稅402億元,出口創匯53億美元,成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經過多年的發展,在我國高技術產業中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高技術企業集團,它們在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和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這些企業中有聯想集團、北大方正集團、清華同方集團等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創辦的高技術企業﹔有四通集團、京海集團等民營企業﹔也有長城計算機集團、賽格集團、熊貓集團等國有大中型企業﹔還有一大批中外合資企業和鄉鎮企業。高技術成果商品化,高技術商品產業化,高技術產業國際化的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從“863”計劃提出至今,中國的高新技術事業已走過了十幾個年頭。在鄧小平的關懷和具體領導下迅速發展起來的我國高技術產業,促進了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為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大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為我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競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同時也為下個世紀我國的高科技發展奠定了基礎,積蓄了知識,培養了人才。
鄧小平與十二屆六中全會
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鄧小平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社會主義題中應有之義。鄧小平說: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把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方面的任務,集中概括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一概念之內,鮮明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也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必要條件。1980年鄧小平就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在鄧小平思想的指導下,我們黨對精神文明建設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大,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問題從理論上作了初步的系統論述,精神文明建設在許多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逐漸被打破。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和全面改革的鋪開,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方針還沒有完全解決好。思想文化、意識形態和人們精神世界方面的一些關系還沒有完全理順,精神文明建設有許多方面同改革、開放的形勢,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相適應。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消極的東西,黨內也出現了嚴重腐敗的現象。例如,資產階級腐朽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方式的侵入,封建主義的殘渣余孽死灰復燃,不正之風泛濫,以權謀私等。
然而,在一些黨員領導干部和一些黨的組織中,卻存在著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忽視精神文明建設的現象。這為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傳播提供了便利。鄧小平不斷提醒全黨,必須克服思想戰線上的軟弱渙散狀況,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1985年9月,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鄧小平突出地指出了精神文明建設存在問題的嚴重性,從全面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保証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正確方向的高度,強調了精神文明的戰略地位。他告誡全黨:“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
為了解決精神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統一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1986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了十二屆六中全會。
全會按照全面改革的要求,回顧和討論了近幾年來精神文明建設的成就和面臨的問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簡稱《決議》)。
這個《決議》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繼承和發展了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十二大以來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理論觀點,並從實際情況出發,作出了許多新的概括,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綱領性文件。
《決議》首先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的高度,闡明了精神文明的戰略地位。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並且使這幾個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進。要求全黨從這個總體布局的高度,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
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方針,《決議》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是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精神文明建設。
《決議》明確規定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決議》還強調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指導作用和黨組織與黨員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責任。指出,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根本。我們必須在實踐中堅持、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各級黨的組織和廣大黨員一定要首先加強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搞好黨風建設,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以模范行動和艱苦工作,組織和帶動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決議》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概括為六大建設:理想建設、道德建設、民主法制觀念建設、文化建設、理論建設、共產黨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設。第一次把民主、法制、紀律的觀念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范疇。
在起草和討論《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草案的過程中,理論界、思想界和文藝界的一些同志反對在文件中寫上“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提法,理由是把自由同資產階級連在一起,等於把自由的旗幟送給資產階級。也有人在報刊上和座談會上發表看法,認為自由、民主、平等、博愛、人權等口號是勞動人民同資產階級一起創造的,不是資產階級的專利品,把“自由”這種光輝的字眼送給資產階級,於理不通。字眼上的爭論反映了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不同態度。
在十二屆六中全會期間,有人再次提出,刪去《決議》中“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提法。
為此,9月28日,鄧小平在全會討論《決議》草案時發表了重要講話,重新強調了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問題。他說,自由化實際上是要把我們中國現行的政策引導到走資本主義道路。這股思潮的代表人物是要把我們引導到資本主義方向上去。搞自由化,就會破壞我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沒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搞建設。
鄧小平非常堅決地指出:“自由化本身就是資產階級的,沒有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的自由化,自由化本身就是對我們現行政策、現行制度的對抗,或者叫反對,或者叫修改。實際情況是,搞自由化就是要把我們引導到資本主義道路上去,所以我們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這個提法。管什麼這裡用過、那裡用過,無關重要,現實政治要求我們在決議中寫這個。我主張用。”他強調:“反對自由化,不僅這次要講,還要講十年二十年。這個思潮不頂住,加上開放必然進來許多烏七八糟的東西,一結合起來,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對我們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沖擊。”
根據鄧小平的講話精神,“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提法最后還是寫進了決議之中。《決議》鮮明地表現出我們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原則、立場和態度,指出: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即否定社會主義制度,主張資本主義制度,是根本違背人民利益和歷史潮流,為廣大人民所堅決反對的。
十二屆六中全會《決議》總結了幾年來精神文明建設的初步實踐,提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和核心內容,為改革開放條件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在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中具有裡程碑的偉大意義。 (武市紅 高屹)(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