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鄧小平與共和國重大歷史事件(84)

2018年01月18日16:11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鄧小平與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造工程

現在世界的發展,特別是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一日千裡,中國不能安於落后,必須一開始就參與這個領域的發展。搞這個工程就是這個意思。

——鄧小平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是中國自行設計、研制和建造的中國第一台高能粒子加速器。它是在鄧小平的直接關心、推動下建成的。

鄧小平一直非常贊成和支持開展高能物理的研究,說這是從長遠發展的利益著眼高能物理是一門尋找新的粒子,進行物質微觀結構研究的尖端科學。60年代起我國開始了這一領域的研究,但處於比較落后的狀態。

1972年9月,二機部四0一所的張文裕、朱光亞等18位科學工作者聯名寫信給周恩來總理,反映國內高能物理研究工作落后,要求改變現狀。周恩來親筆復信指示:“這件事不能再延遲了,科學院必須把基礎科學和理論研究抓起來,同時又要把理論研究與科學實驗結合起來。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的預制研究,應該成為科學院要抓的主要項目之一。”

同一年,第一次回國探親的美籍華人學者李政道教授,也向周恩來總理提出了建設高能加速器的建議。他提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一旦建成,足可以帶動中國高技術的發展。雖然這個加速器還不是最高的能量,但在這個能量級中,其水平在全世界是比較先進的,可以做出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北京今后也將成為全世界“粲粒子”研究中心,為中國高科技出口邁出第一步,帶動全國工業的發展。它更重大的意義是會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証明中國人不光數量上在世界最多,質量上在世界也是最優秀的。

科學家的建議受到了中國政府和科技界領導的高度重視。1975年3月,周恩來總理在重病中批准開展高能加速器的預制研究。“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國家計劃在北京建造一台500億電子伏質子同步加速器(代號“八七工程”),並列入全國自然科學發展規劃。

鄧小平從一開始就非常贊成和支持這項工程。

國際上則有人對經濟處於落后狀態的中國搞高能物理研究感到不理解。1979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總主任阿達姆斯來訪,鄧小平會見他時,他向鄧小平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目前經濟並不發達,為什麼要開展高能物理研究,搞高能加速器?”鄧小平富有遠見地說:“這是從長遠發展的利益著眼,既然要搞四個現代化,就得看高一點、看遠一點,不能隻看到眼前。”

鄧小平親自拍板,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被列入國家重點建設項目

1980年底,國家進行國民經濟調整,壓縮基本建設的規模,決定停建“八七工程”。這件事在高能物理學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科學家們對我國高能物理研究工作的開展紛紛發表意見。

1980年12月25日,聶華桐等14位美籍華裔科學家致信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直率地反映了他們對我國發展高能物理研究及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意見。

這封信引起了鄧小平及其他中央領導人的高度重視。

1981年1月10日,鄧小平指示,請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方毅召集一個專家會進行論証。

鄧小平對高科技的高度重視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為高能物理研究的發展帶來了希望。

從1980年底到1981年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同時廣泛征求國內外同行專家的意見。

1981年3月下旬,高能所所長張文裕專門派出兩位教授訪問美國,向一些著名專家學者征詢對中國發展高能物理研究的意見和建議。李政道教授、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所長潘諾夫斯基教授,以及高能所在美國的一批訪問學者,都提出了建造2×22億電子伏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議。這個建議也得到了多數美國同行專家學者的贊同。

同時,根據鄧小平的指示,國內有關部門也抓緊組織有關專家進行研討論証。

1981年5月,“八七工程”指揮部和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聯合召開了“高能物理玉泉路研究基地調整方案論証會”。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原子能研究院、中科院理論物理所、國家計委、機電工業部等16個單位的6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高能物理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在我國應該得到發展。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由電子直線加速器、電子貯存環、大型通用探測器——北京譜儀、同步輻射光束線和實驗站、計算中心五部分組成。建造這樣一台電子對撞機規模不算大,是我國經濟條件允許的。如果能如期建成,不僅可以使我國的高能物理研究進入世界高能研究的前沿,而且還可以“一機兩用”,利用電子貯存環產生的同步輻射光,開展生物、化學、醫學、材料科學、固體物理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直接為其他邊緣學科和國民經濟服務。同時建設這台加速器需要多種尖端科學技術,包括高頻、高壓、超高真空、微波、大電流快脈沖、毫微秒快電子學、自動控制、數據自動採集、精密磁鐵制造與磁場測量、輻射劑量監測等。工程的建造必將帶動上述高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絕大多數代表認為,建造一台2×22億電子伏正負電子對撞機是一個較好、較合理的方案。

此后,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及中國科學院領導又經過反復研究,1981年12月22日,黨組書記李昌、副院長錢三強向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報告,請求批准正負電子對撞機方案。鄧小平當日就作出批示:“這項工程進行到這個程度,不宜中斷,他們所提方針,比較切實可行,我贊成加以批准,不再猶豫。”

12月25日,鄧小平在會見李政道教授之前,再次指示萬裡、姚依林和中國科學院領導:

“要堅持,下決心,不要再猶豫了。”在談到工程經費和進度時,鄧小平說:“按五年為期,經費要放寬一些,不要再猶豫不決了,這個益處是很大的。”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和支持下,特別是鄧小平的親切關懷下,1983年4月,國務院批准了對撞機工程計劃任務書,同年12月中央決定將對撞機工程列入國家重點建設項目。

對撞機的建成,體現了鄧小平對發展我國高科技事業的關心

1984年10月7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正式破土動工。鄧小平親自來到高能物理研究所,參加奠基典禮。

這天上午,鄧小平一下汽車就興致勃勃地觀看了整個工程的模型,邊看邊聽取工程經理、高能所副所長謝家麟講解對撞機的性能和用途。謝家麟說,在工程的論証過程中,李政道教授付出了艱巨的勞動。鄧小平當即對陪同的李政道表示感謝。李政道激動地說:“應該謝謝鄧主任的關心和支持。”

聽到工程將於1985年竣工時,鄧小平高興地說:“祝工程如期完工!”然后,他同大家一同來到對撞機工地奠基石旁。潔白的大理石基石上,鐫刻著鄧小平親筆題寫的銘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奠基。”鄧小平拿起鐵鍬,為奠基石培上了第一鍬土,從而揭開了我國第一個高能加速器建設的序幕。

此后,鄧小平又多次聽取了有關工程的匯報,並在人力、物力、財力上親自拍板,給予大力支持。(武市紅 高屹)

(未完待續)

(責編:吳昊、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