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鄧小平心系新疆各族人民

2018年01月18日16:07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歲月裡,鄧小平深邃的目光始終關注著新疆這塊佔全國六分之一面積的大地,他深沉的情懷一直縈系著新疆各族人民。

指導新疆發展

從上世紀50年代起,鄧小平就對新疆的經濟建設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和指導。1953年2月,他召集習仲勛等同志開會,研究新疆民族區域自治實施計劃問題。會議認為,建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方案是可以同意的。實施步驟是:先幫助境內其他聚居的少數民族逐步實行區域自治,最后建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958年2月,鄧小平在聽取石油工業部工作匯報、談到石油工業建設的規劃時,又提到了新疆的建設。他指示:“第二個五年計劃末期,新疆至少要搞200萬噸油,可能的話,要搞到300萬噸。這樣一來,包括鐵道運輸、蘭州煉油廠擴建、油罐建設等都要趕上來。這要和蘭州煉油廠、獨山子煉油廠、玉門煉油廠共同考慮,研究一下為滿足這些煉油廠的需要,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你們規劃1959年克拉瑪依隻出40萬噸油,太少了,至少要採100萬噸。克拉瑪依這個地方,缺點是在國家西北的最邊上,離用油的地方遠,怕運不出來。應該向鐵道部提出要求,作專案處理。吐魯番盆地就在鐵路線上,搞出油來就很好。塔裡木的石油勘探和開採,也應該積極創造條件。”

1966年3月,鄧小平視察西北三線建設。他在聽取新疆情況的匯報后認為,西北的關鍵問題是農業,不是工業。他說:“西北的農業應該比西南好辦。你們這裡有的是土,只是有些地方缺水,但可以解決。新廠的布局不能太集中。蘭州、西安不能再大了。銀川、烏魯木齊也不要搞大了。寧肯把工廠搞得遠一點,工廠分散一點,便於工農結合,對備戰也有好處。”他還說:“新疆大有可為。經濟上搞好了,就是軍事上的准備。軍事上的准備,除了搞幾個地方軍工廠以外,還要搞民兵。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要搞民兵師。這等於正規軍。你們要把北部邊界一塊一塊地經營起來。”

與此同時,他強調西北“要注意培養民族干部”,認為“新疆民族干部佔百分之五十,很好”。他說:“沒有一批少數民族的群眾領袖,民族問題就得不到解決。”“一定要培養共產主義的民族干部,有的放在農墾師培養,有的放在工廠培養,有的放在部隊培養,將來當干部。”“各民族當中有的是積極分子。”“培養民族干部,這就是走群眾路線。”

情系新疆百姓

上世紀80年代初,是新疆歷史上不尋常的一段時期。1981年8月,鄧小平乘坐專列,西出陽關,開始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新疆大地視察。

他先乘車來到石河子視察。鄧小平和一群老軍墾圍坐在一起用餐,桌上擺的飯菜全部是用軍墾戰士種植的東西做成的。他一口氣吃了兩個蒸玉米棒子和土豆,連聲贊道:“這個好吃,這個好吃。”當他聽說農科所搞了棉花種植試驗,農墾總場一分場三連採用了當時較先進的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便提出到那裡去看看。

77歲高齡的鄧小平下了車,健步走在田埂上,並朗聲打著招呼:“科技人員辛苦了,科技人員好!”他蹲在試驗田一株棉花前,親自數桃子和花蕾,問:“桃子都這樣多嗎?”“一畝地能產多少?”“奮斗目標能達到嗎?”

亞爾鄉五道林位於風沙前沿,吐魯番各族人民在這裡栽種了千百萬棵沙拐棗、白楊、紅柳和榆樹。在林帶中,鄧小平接見了吐魯番地區的黨政領導,他指著郁郁蔥蔥、充滿生機的樹木,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要發展水利,要帶領群眾多種樹,改善生產、生活環境。”

看罷防風林和坎兒井,鄧小平又來到葡萄溝鄉拜什買裡村。鄉親們紛紛從家裡出來迎接。在葡萄園清涼的葡萄架下,他嘗了嘗主人遞過來的葡萄:“很甜,很甜!”然后笑容滿面地與村黨支部書記和兩位百歲老人合影留念。聽完簡要匯報后,他說:“吐魯番的葡萄很好,要大力發展,增加栽種面積,你們的規劃很好。”“一定要依靠科學發展農業。糧食生產也不能放鬆。”“吐魯番礦產資源豐富,可以向國家申請進行勘探開發,要讓人民盡快富起來。”語氣中融入一片深情。樂聲響起,吐魯番地區的文藝工作者涌進葡萄園,為鄧小平等領導表演了精彩的民族歌舞。歡歌笑語伴著葡萄溝清冽的流水,傳得很遠很遠……

重視新疆穩定

在1981年8月的這次視察新疆期間,鄧小平對新疆穩定作了重要指示。他高瞻遠矚地指出:“我們和蘇聯不同,我們是自治區。法律上要解決這個問題,要有民族區域自治法。今年下半年開人大常委會,把它肯定下來。”“新疆穩定是大局,不穩定一切事情都辦不成。不允許搞分裂,誰搞分裂處理誰。”

鄧小平明確指示,對思想作風正派,堅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又有突出工作表現和一定資歷的同志,要大膽提上來,甚至放到自治區很高的領導位置上。他說:“選拔民族干部的標准是德才兼備。”他還語重心長地指出,干部問題具有極端重要性,“新疆工作能不能搞好,關鍵是干部問題。”“選拔干部主要看德才,年齡要考慮﹔考慮年齡不要忽視德才,要講德、講才。干部選拔不能隻靠組織部門,那樣有很多事情你就不知道,或者不明確。”“必須考察干部的實績,實實在在的政績,實際工作情況,考察群眾擁護不擁護。”“要有這兩個條件,就不會出大的問題。要建立一個制度,干部的培養、選拔、使用、提升、培訓等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個人主觀因素的干擾。要有一個好的機制。這都是很原則的問題,能保証建設好干部隊伍。”他還提到,干部終身制要解決,再不解決就要誤黨、誤軍、誤國。

鄧小平最后強調,新疆最近民族團結出現了好的局面,工作有進步,一定要繼續努力。

關心兵團建設

鄧小平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事業和兵團人的關懷令人難忘。建立生產建設兵團時,他是參與者﹔恢復生產建設兵團時,他是決策者、有力的支持者。

1962年6月,鄧小平在陪同周恩來接見有關負責同志時,要求加強兵團武裝力量,組建值班連隊,要在中蘇邊境建立國營農(牧、林)場帶。鄧小平還特別強調:“值班連隊上去了就不要下來。”根據這一指示精神,生產建設兵團從農四、五、六、七、八、十師和兵團直屬單位抽調選派干部、工人組成工作隊,奔赴指定地點執行任務。8月,中央軍委決定,生產建設兵團兩年內組建300個齊裝滿員的民兵值班連。11月,生產建設兵團黨委向自治區黨委寫了關於建立邊境農場的報告,自治區黨委作了批復。生產建設兵團在伊犁、塔城、博樂、阿勒泰等地長達2019公裡、縱深10至30公裡的邊境線上,建立了58個邊境農場,筑起了一條被譽為“生命界碑”的屯墾戍邊的國防屏障。

此外,鄧小平對國營農場的經濟發展也作過重要指示。1962年5月,他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討論國營農場問題時指出,國營農場的家當已經不小,就是沒有管好,看來是個管理問題,要搞多種經營。農場是有優越性的,現在關鍵是如何發揮它的優越性。要總結經驗。農場必須有“幾定”,定員、定額和責任制、經濟核算制,才算辦企業。據此,生產建設兵團認真研究國營農場的特點,大搞多種經營,加強管理特別是加強財務管理,經濟建設出現了快速發展的勢頭。到1966年,兵團事業達到全盛時期,職工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

“文革”期間,生產建設兵團被撤銷。1977年7月,鄧小平恢復工作以后,仍然關注著兵團。1978年2月,國家農墾總局經過深入調查,提出了恢復生產建設兵團的意見,但由於當時一些領導對生產建設兵團認識不同,建議未能實現。於是,鄧小平指派熟悉新疆情況的王震兼管新疆的工作。1981年6月30日,王震結合新疆實際情況,致信鄧小平,正式提出恢復生產建設兵團的建議。7月1日,鄧小平批示:“請王震同志牽頭,約集有關部門領導同志對恢復生產建設兵團的必要性,作一系統的報告,代為中央擬一決議,以憑決定。”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於1981年12月發出了《關於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決定》。從1983年起,生產建設兵團對原有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推行各種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廣大職工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初步搞活了兵團經濟。生產建設兵團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發展,主要還是鄧小平關於恢復生產建設兵團英明決策的結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先后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工作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摘自《中國民族報》)

(責編:吳昊、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