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的秋天,35歲的鄧小平和23歲的卓琳在延安相識。這兩個家庭背景不同的人的生命,開始聯系在一起。在此后的58年間,他們輾轉於全國各地,經歷炮火洗禮,飽嘗境遇沉浮,但始終陪伴在彼此身邊。鄧小平去世后,卓琳帶著對丈夫的眷戀,又獨自生活了12年。她離去時,和丈夫一樣也是93歲。
陝北窯洞
1939年9月初的一個傍晚,延安楊家嶺,毛澤東的黃土窯洞前,時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委的鄧小平,結束6年的單身生活,和剛來延安不久的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生卓琳結婚。
在此之前,卓琳曾兩次拒絕鄧小平的求婚。她生前曾回憶說:“他(鄧小平)是從前方回來的,和鄧發住在一個窯洞裡頭。我是在公安部工作,他們經常到公安部來……他大概在那個時候就對我有意了,我不知道。他就找跟我一塊兒到延安的女朋友,讓一個女朋友來跟我談,說他想跟我結婚,問我同不同意。那個女朋友和我談了兩次,我不願意。”
當時延安的男性多是工農干部,卓琳不敢同這些人談情說愛。“我不是看不起他們,而是怕他們沒有知識,跟他們說不到一塊兒。”卓琳說,后來,鄧小平兩次主動找上門來。卓琳聽了他的有關情況和理想后,覺得他還不錯,是個知識分子。“我想,反正早晚都得結婚,那個時候自己已經23歲了。我說算了吧,湊合吧。”
太行山溝坎
婚后不久,卓琳跟隨鄧小平一同趕回抗日前線太行山。鄧小平回到設在遼縣(今左權縣)西河頭村的一二九師師部。卓琳則留在麻田八路軍總部,擔任婦女訓練班隊長。那段時間,隻有鄧小平到八路軍總部開會時,夫妻倆才能見上一面。
婚后一年,組織上終於批准了卓琳的請求,同意她到一二九師師部秘書科工作。為了能和丈夫在一起,卓琳並不怕危險和艱苦。
兩人在一起生活后,快言快語的卓琳慢慢適應了鄧小平的沉默寡言,也想出了協調兩人性格差異的好辦法。一天,她對鄧小平說:“你的性格是不愛說話,我的性格是愛說話。現在我又不能隨便跟別人說話。說錯了,影響不好。所以我隻有跟你說了。我把我的想法說出來,你一定要聽下去。我說錯了,你可以批評,我來改。但不能不讓我說話。”鄧小平的回答還是非常簡單:“要得!”
武安山區
1945年12月,“劉鄧大軍”離開了駐扎5年的太行山,把司令部遷至河北省山區武安縣。鄧小平和卓琳把3個孩子接到了身邊,全家五口人第一次團聚。
看到3個孩子,鄧小平非常高興。可卓琳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剛從延安回來的大女兒鄧林,由於嚴重營養不良,不說話,不張口吃飯,手裡拿著蘋果都不會吃﹔老二鄧朴方拉肚子,晚上睡覺也不得安生﹔老三鄧楠才一歲半,嗷嗷待哺。多年征戰的卓琳,身體很差,沒奶水,給孩子喂小米粥又喂不進去……經過一番努力,這個家還是漸漸安頓下來。3個孩子開始歡歡喜喜地在一塊玩耍,慢慢地長高長胖,圍著爸爸媽媽團團轉。
接下來的3年解放戰爭期間,鄧小平極少再有機會和家人團聚。當他和劉伯承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在隴海路南北先后9次與國民黨軍較量,九戰九捷,打出“劉鄧大軍”的赫赫威名之時,卓琳和其他高級干部的家屬們,隨著戰線的推進,不斷搬家。每天早上天未亮,大人們就要把孩子們叫起來,給迷迷糊糊、還沒睜開眼的他們穿上衣服,然后一邊收拾東西,一邊隨便給孩子們塞幾口飯。一群婦孺就這樣從河北走到南京,最后到了上海。
山城重慶
1949年10月,出席開國大典后,鄧小平和劉伯承率部踏上了解放大西南的征程。卓琳提出了要求:“你們老是把我們‘丟’下不管,不行!這次我一定要跟著你去。我是共產黨員,你砍我的頭我都得跟你去。”
鑒於當時的軍情沒有以往那樣危急,鄧小平同意了卓琳的要求,讓她帶著孩子們,跟他一同進軍大西南。卓琳看到領導干部們無暇照顧自己的孩子,她主動申請創辦了重慶曾家岩人民子弟小學,並親自擔任校長。她不僅安排設計課程,師資不夠時還兼課,教高年級的語文、數學和音樂課。
中南海小屋
1952年,鄧小平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7月1日,鄧小平一家離開四川,趕赴北京。
鄧小平對卓琳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言行要謹慎。”於是,卓琳成了鄧小平的秘書。她在家裡專門找了一間小屋子,把所有鄧小平看過的文件一一擺開,一件一件地登記,然后整理成冊。幾十年過后,卓琳上交的鄧小平批閱過的文件,大多還保留在有關檔案部門。
鄧小平主持中央書記處工作的10年,是他一生中最忙碌的10年。10年間,他實際上隻有兩個秘書——王瑞林和卓琳。
1966年,“文革”爆發,鄧小平被稱為“黨內另一個最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受到造反派的揪斗、圍攻。造反派還抄了他的家,將他的子女趕出了中南海。
鄧小平的繼母夏伯根,看到一些夫妻在“文革”中彼此或劃清界限,或離婚,或互相揭發批判對方,感到非常擔心。她叮囑卓琳:“卓琳啊,你可要清醒哦!你們夫妻這麼多年,你應該是了解他的,你可別犯糊涂哦!”卓琳非常堅定地說:“媽媽,我是了解他的。你放心吧!不會的。”
在那段非常時期,夜深人靜的時候,卓琳常把兒女們叫到身邊,用被子蒙上頭,給他們講鄧小平的歷史,講“文革”爆發前鄧小平在中央的工作,講鄧小平與彭真、羅瑞卿的關系……她要告訴兒女們,他們的父親是清白的。
江西閣樓
1969年10月,鄧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勞動,卓琳隨他而去。和他們同行的還有繼母夏伯根。
每天上午,鄧小平和卓琳一起步行半小時,到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勞動。鄧小平的工作是鉗工,是他在法國勤工儉學時干過的老行當。重操舊業,他駕輕就熟,干得有板有眼。卓琳身體不好,廠裡就安排她和女工們一起洗線圈。
中午,夫妻倆回家吃飯﹔下午,一起看書、學習﹔每晚8時,准時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新聞廣播。
在家中,3位老人根據各自的身體情況進行分工。鄧小平雖已65歲,卻是家裡唯一的壯勞力,重活全由他做,如拖地板、劈木柴、砸煤塊等。卓琳年齡最“小”,53歲,但患有嚴重的高血壓和心臟病,隻能干一些輕活,如掃地、擦桌子、洗衣服、縫紉等。夏伯根年近70歲,但身體不錯,廚房裡的事全由她負責。3位老人互相幫扶,互相照顧,把生活過得很充實。
1月的江西,天氣最冷,穿上厚厚的棉衣才能保暖。卓琳有時下了樓就上不去。吃過晚飯、收拾停當后,卓琳站在樓梯口喊道:“拉我一把,老兄!”鄧小平隨后一手拉著妻子,一手拉著樓梯扶手,兩人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卓琳洗大床單、被裡時,鄧小平就幫著用清水漂洗,然后一起擰,一起晾晒。
就是靠這種彌足珍貴的溫情,靠著妻子的精神扶助,鄧小平樂觀地走過了政治生涯中的那段險惡時光。
東交民巷
1973年3月,鄧小平“復出”,全面參與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然而,1976年,他又一次陷入政治困境,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保留黨籍,以觀后效。此后,卓琳陪著鄧小平一同搬進了北京東交民巷17號。在與子女音訊隔絕的狀態下,兩位老人相依為命,開始了又一次禁錮生活。
沒過多久,卓琳因眼病復發,住進了北京三0一醫院。一天,一位醫生悄悄告訴她:毛澤東病危。卓琳聽了十分著急。正好一個警衛人員來看她,她立即寫了一張紙條,請警衛人員轉交鄧小平:“千萬不要離開你現在住的地方,不管什麼人讓你出去都不要離開,我爭取盡快出院。”50天后,卓琳的眼病基本好轉,她一分鐘也不能再在醫院住下去了,急切地回到東交民巷。看到鄧小平一切照舊,她那一顆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米糧庫胡同
1977年,鄧小平一家搬進北京景山后街米糧庫胡同的一個普通院子。院子裡有兩棵鬆樹,枝葉交織,難分彼此。兒女們認為,這兩棵樹象征著鄧小平和卓琳相依相伴。又因兩人同屬龍,兒女們便為兩棵樹取名“雙龍樹”。
直到今天,米糧庫胡同的那個院子裡,鄧小平辦公室仍保留著原貌——書櫃裡放著他生前愛看的書籍,寫字台上擺著孫輩們送給他的禮物,台歷則定格在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之日)。每逢鄧小平祭日這一天,卓琳和兒女們都會在院子裡撒滿花瓣,寄托無限的思念。
鄧小平去世后,卓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沉浸在綿綿的哀思之中。除了少許重要活動外,她很少離開她和鄧小平共同生活了20年的位於米糧庫胡同的這個院子。
晚年的卓琳,對待生和死的問題非常坦然。她多次囑咐子女們在辦理后事時一定要從簡。她逝世后,兒孫們在她住過的屋裡,設起小小的靈堂——這是他們唯一一次違背她的意願。靈堂內,照片上的卓琳,精神依舊飽滿,笑容依舊爽朗。(武市紅 余瑋)
(摘自《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