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被喻為加快發展的1992年春天,88歲高齡的鄧小平,在他視察南方的歸途中,再次踏上他曾經指揮千軍萬馬決戰的江淮大地,在蚌埠站逗留了近半個小時。
退休已久、深居簡出的鄧小平一直在思索著。要取得改革開放的新進展,推動經濟建設的大發展,必須實現思想上的大解放、認識上的新突破、理論上的再創新。
對於安徽,鄧小平有著較深的了解,他心裡一直牽挂著安徽人民,始終關注著安徽的發展與致富。人們還清楚地記得:20世紀60年代初,安徽試種“責任田”,遭到了黨內的各種非議,在關鍵時刻,鄧小平挺身而出,力排眾議給予肯定和支持。70年代末,安徽又在全國率先推行包產到戶,鄧小平再一次以其政治家的敏銳和大智大勇,撥開了阻礙農村發展的重重迷霧,肯定了安徽人民的首創精神,為安徽正在起步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注入了強大的推動力,使長期溫飽難以自給的人民生活迅速得到改善。在這次視察南方的談話中,他又提到了安徽的改革,他說:“農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個‘傻子瓜子’問題。當時許多人不舒服,說他賺了一百萬,主張動他。我說不能動,一動人們就會說政策變了,得不償失。像這一類的問題還有不少,如果處理不當,就很容易動搖我們的方針,影響改革的全局。”
1992年2月20日,結束了南方視察的鄧小平,讓他乘坐的專列停靠在蚌埠站,再次宣傳他的改革思想,再次掀起安徽改革開放的熱潮。
20日下午5時55分,專列駛入蚌埠市火車站。穿雪花呢大衣、系咖啡色圍巾的鄧小平,緩步走下車廂。
時任中共蚌埠市委書記徐景仁,市長諸宗智,市委副書記胡德新,受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盧榮景的委托,早早地站在月台上迎接鄧小平一行。
鄧小平和前來迎候的蚌埠市負責人一一握手后,一邊同他們沿月台散步,一邊詢問:“去年你們這裡受了大災,至今還能看到一些受過水災的痕跡。現在恢復得怎麼樣了?城市進水了沒有?工業生產受到影響了嗎?”
徐景仁匯報了生產救災的經過,又匯報了全市干部群眾正在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各項改革,著力抓好經濟建設,爭取早日實現小康目標的情況。當聽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蚌埠市的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發展,提前實現了翻一番的目標,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時,鄧小平頻頻點頭,滿意地笑了。徐景仁說:“這些成績都是在您的改革方針指引下取得的,人民群眾衷心地
祝願您健康長壽!”鄧小平慈祥地說:“都是靠大家干出來的,是老一輩革命家集體的功勞!”
“蚌埠目前的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安徽屬於什麼水平?安徽的最好水平在哪裡?”鄧小平又關切地問道。徐景仁如實匯報:“蚌埠在安徽屬中等水平。安徽的最好水平是合肥市及沿江地區。”鄧小平又問道:“蚌埠是什麼時候解放的?”徐景仁回答說:“1949年1月20日。淮海戰役的勝利帶來了蚌埠的解放。蚌埠人民時刻銘記著先輩們的光輝業績。”
在散步過程中,鄧小平同蚌埠市負責同志親切交談,在站台上撒下一路歡聲笑語。時間過得分外地快,眼看鄧小平就要離開蚌埠了,大家依依不舍。臨上車前,鄧小平和蚌埠市及鐵路分局的負責同志再次一一握手。站在遠處的工作人員再也按捺不住心頭的敬仰和激動,情不自禁地擁上前去,紛紛請求和鄧小平握手告別。面對同志們這種熱情而質朴的要求,鄧小平一邊親切地和大家握手,一邊不無風趣地問道:“還有嗎?還有嗎?”在場的人無不被此景所深深打動。
這次蚌埠小憩,是鄧小平第六次踏上江淮大地,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蒞臨安徽。雖是悄悄而來,匆匆而去,但凝聚了一代偉人對安徽人民的深切關懷和眷戀。(周平)
(摘自《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