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鄧小平關於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戰略思考

2018年01月02日10:54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上海浦東開發開放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部署,是鄧小平同志改革開放戰略思想的重要實踐。

1990年2月,鄧小平對幾位中央領導同志談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事宜時說,上海的浦東開發,你們要多關心。3月,鄧小平同幾位中央領導同志談話時又說:“機會要抓住,決策要及時,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條件更好,可以更廣大地開源。比如抓上海,就算一個大措施。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鄧小平的意見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1990年4月,浦東開發開放啟動。鄧小平南方談話以及有關浦東開發開放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浦東開發開放奠定了堅實思想基礎。浦東開發開放的目標定位,就是從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出發,肩負起黨中央賦予的推動上海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流域經濟騰飛的重要使命。實踐証明,浦東開發開放的每一步進展,都是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解放思想、不斷創新的結果。

理念創新。理念創新首先是基本思路創新。鄧小平1991年視察上海時指出,浦東是面向世界的。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再次強調:“上海在人才、技術和管理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輻射面寬。”根據鄧小平上述指示,“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就成為浦東開發開放的工作方針,無論是開發規模、開發規劃、開發資金,還是參與開發的智力,都是與世界接軌的。在建設什麼樣的浦東的問題上,鄧小平要求浦東一個方面要講綜合實力,第二個方面就是精神文明。因此,浦東開發開放形成了“不僅是項目開發、產業開發,而且是社會開發,是爭取社會的全面進步”的開發開放思路。

戰術創新。根據當時國際國內經濟環境,浦東推出了金融貿易、基礎設施和高新技術產業化三個先行發展戰略,以及形態開發和功能開發並舉的政策。要在短短數十年間建設一個現代化新城區,必須推行超常規發展戰略。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什麼事情總要有人試第一個,才能開拓新路。試第一個就要准備失敗,失敗也不要緊。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在開發開放初期,浦東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項目引進方面積極探索新的模式,將民營、外資等各類資本引入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在開發運作上,實行管委會—開發公司的特殊“政企合一”模式,體現高效市場機制和強勢行政主導的有機結合,為行政資源與市場資源優化整合提供了成功案例。

體制創新。處於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軌時期,浦東開發開放本身就肩負著突破舊體制、構建新體制的使命。在企業制度方面,鄧小平希望浦東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企業制度。浦東率先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同時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要素市場體系,進一步鞏固了上海在區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根據鄧小平“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的指示,浦東在金融等服務業領域率先突破傳統體制障礙,一些重要金融改革和金融創新舉措率先在浦東試點。浦東還創造了新的政府管理模式。自開發開放之初,浦東就致力於構建能最大限度服務市場主體的制度環境,通過“小政府、大社會”管理模式,進一步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擴大社會自治功能。

浦東開發開放是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在一個特大城市邊緣尋找一個新的增長極的探索,也是從中國實際出發尋找新的城鎮化發展道路的探索。浦東開發開放20多年來,城市面貌、經濟規模、社會發展、功能集聚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浦東以四大開發區為主體,形成了金融貿易、現代物流、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等高端產業體系。同時,浦東也已經形成與快速推進的城鎮化相適應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從1990年啟動浦東開發開放,到進入21世紀推進的浦東綜合配套改革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浦東發展歷程中的每一步都與國家戰略布局緊密相連,承擔了“先行先試”的國家使命。(朱曉明)

(摘自《人民日報》)

(責編:秦晶、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