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世紀70年代,隨著中美關系正常化進程的啟動和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中國的國際交往迅速擴大,並出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三次建交高潮。在此背景下,一些外國政要紛紛前來訪華,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中國領導人回訪卻不多。為此,“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為了適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中國政府安排了較多的國家領導人的出訪活動,當時被稱之為外交“還債”。
鄧小平高度重視這項工作。1977年7月第三次復出之后,在他的大力推動和身體力行下,中國政府的外交“還債”工作便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外交“還債”的歷史背景和戰略考量
總體來講,中國外交的“還債”工作,既有著十分深刻的歷史背景,又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考量。
從國內來講,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面對著百廢待舉的緊迫局面,黨內高層在醞釀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觀規劃時,逐漸形成了這樣一種共識。這就是: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的速度,主要要立足國內,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但同時必須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擴大出口,增加外匯,還要抓非貿易外匯收入的增長,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必須打開國門走向世界,“把世界上最先進的科研成果作為我們的起點”﹔必須利用外部資源(包括資金、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以加快中國的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隨著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集中精力搞好經濟建設,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更是成為全黨所關注的中心問題。為此,鄧小平提出外交工作要圍繞這個中心來開展。他反復強調:“我們的對外政策,就本國來說,是要尋求一個和平的環境來實現四個現代化。”
從國際來講,其時的國際形勢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帶來的戰爭危險,不但威脅著廣大發展中國家,也威脅到一些資本主義發達國家,這些國家都希望同中國發展關系,以擺脫超級大國的控制,減少戰爭威脅﹔二是由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和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的興起,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設備和資金大量閑置,市場萎縮,普遍面臨擺脫經濟蕭條、調整產業結構、開辟新的市場的需要。很多發展中國家則紛紛利用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時機,引進資金和技術,尋求加快經濟發展的途徑。這兩個特點,均要求中國要對以往的對外政策作出適應形勢變化的調整。
此外,當時中國特殊的周邊安全形勢也是中國政府大力推動外交“還債”的一個重要因素。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由於美國的相對“衰落”和蘇聯的“咄咄逼人”,世界戰略格局及美蘇關系均發生重大變化,國際政治逐步呈現出一種“蘇攻美守”的戰略態勢。在對華關系上,蘇聯堅持其60年代的對華方針,繼續向中國施加政治、軍事等各方面的壓力。到70年代末期,中蘇之間的這一尖銳矛盾,突出地表現在圍繞印支半島復雜形勢的激烈搏弈中。
正是由於上述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戰略考量,第三次復出之后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裡,鄧小平便馬不停蹄地出訪了緬甸、尼泊爾、朝鮮、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7個周邊國家。在這其中,1978年初他對緬甸等國家的訪問,又被外界視作他“再次恢復工作以來的第一次”對外訪問,“也是在一系列外國領導人訪問中國以后中國方面的第一次回訪”,因而備受國內外關注,其歷史意義也十分重大。
訪問緬甸:再續“胞波”情誼
1977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鄧穎超應邀訪問緬甸。同年9月,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兼國務委員會主席吳奈溫又在訪問朝鮮途中順訪了中國。熟諳中國政局的吳奈溫,意識到鄧小平在未來中國政治發展中的重要性。因此,早在鄧穎超訪緬之際,他就通過鄧穎超問候鄧小平﹔順訪中國,他又在同鄧小平會談時,當面邀請鄧小平對緬甸進行正式友好訪問。鄧小平欣然允諾。這是中緬關系進一步向前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恰在此時,隨著美蘇兩國在中東、北非、南亞及東南亞等地的爭奪日益激烈,國際形勢並不平靜。尤其是進入1978年以后,蘇聯、美國、中國及東南亞各國均圍繞著印支半島上的越柬沖突開始進行激烈的外交博弈,印支半島的地區形勢日顯復雜,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在此背景下,身為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於1978年1月26日至31日正式出訪緬甸。鄧小平此訪,不僅是繼20世紀60年代末期之后中國最重要的領導人首次訪問緬甸,而且也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重要領導人第一次出國訪問。這次出訪,不僅標志著中國外交“還債”進程的重大推進,從地緣政治上講,更“具有平衡河內影響的作用”,“是為反制越南,對鄰邦施展周邊外交的一環”。
1月26日下午3時(仰光時間),鄧小平副總理乘坐專機到達緬甸首都仰光,受到了盛大隆重的歡迎,“其禮儀規格比歡迎一位國家的總理的禮儀還熱烈隆重”。吳奈溫等緬甸國家和政府領導人到機場熱烈歡迎。同行的新華社記者這樣記載:“鄧小平副總理精神抖擻、笑容滿面地走下飛機舷梯,吳奈溫總統也笑容滿面地迎上前去,同鄧副總理熱烈握手,表示歡迎。這時,機場上鳴禮炮十九響。”“當鄧小平副總理繞場一周同三千多名歡迎群眾見面時,機場出現了熱烈的場面。身穿白襯衫和翠綠或天青色紗籠的男女青年,組成了一個色彩鮮艷的方陣。他們揮動手中的緬中兩國國旗,高呼‘緬中友誼萬歲!’‘祝副總理身體健康!’十多個樂隊鼓樂齊鳴,五彩氣球升上天空。鄧小平副總理向群眾頻頻揮手致意。”“從機場到賓館的六英裡途中,數萬名市民穿著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夾道歡迎。他們招著手,不斷高呼‘緬中友誼萬歲!’”
西方媒體很快便捕捉到了這次訪問的特殊意義,評論說:“由於越南和柬埔寨兩國發生邊界爭端,中蘇對立更加尖銳。當此之時,迄今一直推行中蘇等距離外交的緬甸,如何對待中國所採取的態度,這也和今后的東南亞形勢有關,值得注意。”“鄧副總理出訪,是他去年年中再次恢復工作以來的第一次”,“也是在一系列外國領導人訪問中國以后中國方面的第一次回訪”。並認為,雖然“鄧小平此訪是對吳奈溫總統去年九月訪問北京的回訪”,“但是,鄧副總理選中緬甸作為第一個出訪國,而且,在為國內政治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要在緬甸逗留近一周時間,從這裡似乎可以看出中國對東南亞的外交戰略方針”。
鄧小平在機場發表了書面講話,高度肯定了中緬之間的傳統友誼,並且著重談及了此次訪緬的主要目的。他說:“近年來,我們兩國的友好關系又有了新的發展,這完全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和共同願望。我們這次來緬甸訪問,正像兩國領導人歷次訪問一樣,是為了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我們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和兩國的友好關系。”
1月27日上午,鄧小平同吳奈溫舉行了會談,“會談是以不拘形式自由交談的方式進行的”,雙方就“增大和增強兩國在共同利益問題、本地區及國際事務方面的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
1月27日晚,緬甸總理吳貌貌卡舉行盛大宴會歡迎鄧小平一行。他高度贊揚鄧小平此次訪問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隨后,鄧小平致答謝辭,提出當前國際形勢有利於世界各國人民,不利於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並強調中緬友好有利於亞洲團結反霸共同事業。他說:“亞洲形勢的發展也十分令人鼓舞。東南亞和南亞各國人民維護民族獨立、國家主權和經濟權益的斗爭正在深入發展。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在亞洲地區的擴張和滲透不斷遭到挫折。許多亞洲國家明確宣布反對任何國家在世界任何地區建立霸權,反映了亞洲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對於亞洲國家之間存在的這樣或那樣的爭端,我們歷來主張由有關國家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友好協商解決。我們相信,隻要亞洲各國人民加強團結,堅持斗爭,一定能夠挫敗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陰謀,在捍衛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的斗爭中取得更大的勝利。”
1月30日晚,鄧小平在仰光阿龍路總統府碧綠的草坪上舉行告別宴會,答謝緬甸領導人在他訪問期間所給予的盛情接待。在宴會上,他致祝酒辭,總結了此次訪緬的成果。他說:“中緬兩國是親戚‘胞波’般的友好國家。我們兩國領導人的相互訪問和接觸,對於增進我們之間的友誼和了解,是十分有益的。”“雙方對兩國關系的發展感到滿意,我們兩國之間有著非常良好的相互幫助和合作的關系。如果說我們過去對你們有一點貢獻的話,那也是微不足道的。我們雙方都有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兩國友好關系和兩國人民傳統友誼的共同願望和決心。”
鄧小平此次訪問,在緬甸引起了熱烈的社會反響。吳奈溫總統高度評價了鄧小平的這次訪問。緬甸的主要報紙也接連發表社論和文章,熱情贊揚這次訪問進一步加強了中緬兩國人民“胞波”般的傳統友誼。
鄧小平對緬甸的成功訪問,不僅對推動中緬雙邊關系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還對整個東南亞地區的安全形勢產生了深遠影響。對此,國際輿論普遍認為,鄧小平此次緬甸之行,“是為了阻撓莫斯科力圖通過擴大蘇聯同東南亞國家的聯系來‘包圍’中國而作的一種努力”,“意味著旨在使東南亞結成反霸統一戰線的中國的新的外交政策的開始。”(董振瑞)
(摘自《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