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目標的提出(2)
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使我國能夠成為一個現代化強國,我們黨一直在不斷地對我國現代化發展目標藍圖進行規劃和設計。1954年,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就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要准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明程度的偉大國家。1964年12月,根據毛澤東的建議,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即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1975年在第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重申了這一目標,並提出了發展我國國民經濟的兩步走的設想: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由於長期以來,我們黨在指導思想上存在著“左”的錯誤認識,忽略發展生產力,提出了一些過高的、不切實際的目標和口號,影響了現代化建設和發展。
1978年,鄧小平訪問了日本、朝鮮、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1979年初又訪問了美國,這些外事活動使他清楚地看到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1978年10月24日,在參觀了日本日產汽車公司后,他說:我懂得什麼是現代化了。
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論斷:“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他在分析中國的國情時說:第一,中國底子薄基礎差,科學技術力量不足,經濟上屬於很貧窮的國家之一﹔第二,中國人口多,耕地少,人口壓力大,資源短缺,這就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考慮的特點。
同年10月,鄧小平在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座談會上,又對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作了進一步解釋。他說:我們開了大口,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后來改了口,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准放低一點。我們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能不能達到人均上千美元?現在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大概不到300美元,要提高兩三倍不容易。我們還要艱苦奮斗。
由此看來,鄧小平在會見大平正芳時所提出的小康問題,不是偶然的、隨意的,而是經過了長時期的考慮和醞釀的。
關於小康思想,鄧小平后來多次進行了闡述。他說,小康水平就是“不窮不富,日子比較好過”。“我們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最低目標,是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所謂小康,從國民生產總值來說,就是年人均達到800美元。這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是低水平的,但對我們來說是雄心壯志。中國現在有10億人口,到那時候12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可以達到1萬億美元。如果按資本主義的分配方法,絕大多數人還擺脫不了貧困落后狀態,按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就可以使全國人民普遍過上小康生活。”
“中國式的現代化”“小康社會”概念的提出,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正式提出,從我們國情出發,量力而行,有步驟、分階級地實現現代化。1982年黨的“十二大”,把小康目標進一步確定為全黨全國人民到本世紀末的奮斗目標。總之,鄧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標,是依據我國的國情,為中國現代化進程制定的一個階段、一個最低目標。這個目標更加實際,更加符合中國的國情,有力地調動了全國人民積極投身到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成為鼓舞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
小康目標的落實
小康目標提出以后,這個目標能不能落實,能不能實現,鄧小平心裡放不下。1980年的盛夏,他親自來到四川、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進行視察,進一步了解中國經濟的發展現狀,督促小康戰略的落實。他對專程從河南趕來迎接他的段君毅、胡立教說,這次出來到幾個省看看,最感興趣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實現農村奔小康,達到人均1000美元,一個是選拔青年干部。
7月22日,視察了湖北以后,鄧小平乘坐開往鄭州的專列前往河南視察,在列車上,段君毅、胡立教向他匯報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河南農村的發展變化和各項主要經濟指標。
鄧小平問道:“你們的賬是怎麼算出來的?”段君毅、胡立教回答:“我們在火車上算了一筆賬,河南農業按照每年增長8%遞增,就可以提前兩年達到人均1000美元。”
接著,他們又以河南新鄉縣七裡營鄉的劉庄村為例,就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業、鄉鎮企業、副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和具體數字,向鄧小平算了河南農村何時達到小康水平這本“賬”。
鄧小平聽完后,提了一些問題,又讓他們反復核算一下,再三要求一定要實事求是、要算准確。他說:如何實現農村奔小康,我作了一些調查,讓江蘇、廣東、山東、湖北、東北三省等省份,一個省一個省“算賬”。我對這件事最感興趣,8億人口能夠達到小康水平,這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你們河南地處中原,你們“算賬”的數字是“中原標准”,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路上,鄧小平最為關心的話題是如何使中國農村盡快發展起來,如何使中國農民盡快實現人均1000美元,達到小康水平,每當談到一個具體問題時,他總是饒有興致地掰著手指頭,從現實數字到發展遠景,一項一項地算賬。
經過對河南等幾個省的情況的了解以及他們發展遠景的調查,鄧小平對在廣大農村能否實現小康目標,心中更加有底了。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召開。十二大明確提出了到2000年,實現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在1980年的基礎上翻兩番,使我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這有如春風化雨,滋潤著人們的心田,如何翻兩番?如何奔小康?成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熱點話題。黨內黨外群情高漲,舉國上下熱情高漲。在十二大選舉產生的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鄧小平號召大家要聯系實際,認真調查研究,深入地了解情況,學習下面的實際經驗。1982年10月,他對國家計委負責同志談道:本世紀末翻兩番的目標,靠不靠得住?黨的十二大說靠得住,我也相信靠得住,但究竟靠不靠得住,還要看今后的工作。為了准確地了解下面的情況,鄧小平又於1983年初到江蘇、浙江、上海等地考察工作。
2月7日,鄧小平首先來到江蘇的蘇州考察。他一到那裡就馬上把有關負責的同志請來,詢問問題,聽取匯報,了解情況。
就全國來說,到本世紀末實現翻兩番,是完全可能的。但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這個目標能否實現呢?因為一般來說,基數越高翻番越難。江蘇是全國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蘇州又是江蘇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這裡的干部群眾對十二大提出的翻兩番有什麼想法,經濟發達的地區究竟有沒有可能在本世紀末實現翻兩番,這是鄧小平最為關心的問題。
談話一開始,鄧小平就直奔主題地問到:“2000年,江蘇能不能實現翻兩番?”
“從江蘇經濟發展的歷史看,自1976年到1982年,6年時間,全省工農業總產值就翻了一番。照這樣的增長速度,就全省而言,用不了20年時間,就有把握實現翻兩番。”江蘇的負責同志回答說。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