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鄧小平與共和國重大歷史事件(50)

武市紅 高屹

2017年11月17日07:49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鄧小平說,關於台灣問題和中美關系正常化,我們有三個原則,不能有別的考慮(2)

1975年3月,正當中國藝術代表團積極准備出訪美國時,發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美國國務院要求中國方面取消中國藝術團預備曲目中的一首歌——《台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聲稱美方不能同意將提及解放台灣的歌曲列入節目中,並限期中方給予答復,否則就通知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無限期推遲中國藝術團的訪美。對於美方這種有違上海公報精神的做法,鄧小平明確表明了我們的立場,他說:我們的願望就是,中美雙方沿著上海公報的原則精神堅持走下去,雙方都不要后退。當然,也要意識到曲折總會有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曲折的。最近發生的事情(指美方無理推遲我方藝術團訪美一事),我看不可避免。這是一個原則問題,不去算了。

由於當時美國共和黨政府下不了決心接受中國提出的建交三原則,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美關系正常化並沒有像美方所曾表示的那樣,在尼克鬆總統的第二個任期內或福特總統的任期內得到實現。中美建交被拖延下來。

作為中美建交談判中的關鍵人物,鄧小平在1976年春也從中國政壇上消失了。

鄧小平說,隻要卡特總統下決心,我看問題是好解決的

1977年7月,中國共產黨十屆三中全會恢復了鄧小平黨政軍的一切職務,給停滯中的中美關系談判帶來了新的生機。

1977年初,卡特政府上台。卡特執政初期,並沒有把中美關系擺到重要的地位。因為他當時正關注著美蘇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談判、中東問題和巴拿馬運河條約問題,而這些問題能否得到國會與公眾的支持,卡特並沒有把握。因此,他不想為美中關系正常化在國內引起大的爭議。與此同時,台灣當局也對卡特政府在改善中美關系、台灣問題上施加影響。這些因素都使得卡特政府初期沒能下決心把中美關系正常化作為一個迫切的問題提上日程,而是“把中美關系擺在很次要的地位”。1977年8月,萬斯國務卿訪華,帶來了一個比基辛格、福特時代還后退的方案。

8月24日,鄧小平在會見萬斯時一針見血地指出:我看了你們這個方案,你在方案中首先講到,你們這個方案可以作為中美兩國建交的起點。據我看,你這個話講得恐怕不那麼正確。起點是上海公報。我認為,你們這個方案和過去的探討比不是前進了,而是后退了。按照上海公報的原則,解決中美兩國關系的決心應該由美國下,而不是中國下。我們多次說過,要實現中美關系正常化,在台灣問題上有三個條件,即廢約、撤軍、斷交,按日本方式。老實說,按日本方式本身就是一個讓步。至於台灣統一的方式,還是讓我們中國人自己來解決。中國人是有能力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奉勸美國朋友不必為此替我們擔憂。而從全球戰略來說,你們下決心解決了台灣問題,你們的戰略態勢隻會更好。你們這個方案,集中起來是兩個問題。第一,你們實際上要我們承擔不用武力解放台灣的義務。這實際上還是干涉中國的內政。第二,你們提出不挂牌子的大使館,不管叫什麼名稱,不挂旗,歸根到底我看實際上是“倒聯絡處”的翻版。你們政府還要仔細考慮。要從戰略,從全局,從政治角度,好好考慮一下這個問題。我們多次聲明,我們對這個問題是有耐心的。我們講這個話是為了改善我們兩國關系時處理問題更從容、更恰當一些,有利於我們在全球戰略方面取得更多的共同點。

萬斯訪華雖然沒有就中美關系正常化達成協議,但有助於卡特政府更好地理解中國對這一問題的堅定立場。

9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美聯社董事會代表團時說:萬斯訪華有一個成果,就是萬斯來了,是你們美國現政府第一次派高級官員來中國。至於其他方面,你們的報道不確實,他沒有帶來什麼東西,也沒有取得什麼新的成果。中美關系正常化不僅沒有前進,萬斯帶來的方案比福特、基辛格時代還后退。萬斯帶來的方案,是后退的方案,不是前進的方案。就是“倒聯絡處”的方案,就是說,不能出賣、丟掉“老朋友”。萬斯先生回國后,通過輿論界放出空氣說,中國人對解決台灣問題的方式採取某種靈活性,沒有那麼回事。我們重申,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什麼方式、什麼時間解決台灣問題,那是中國的內政,外國人無權干涉。

9月27日,鄧小平在會見前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喬治·布什時再次強調:中美關系正常化,這個步伐可以快一點,正常化慢總要受限制。所以我們總是說,美國政府、國會和政治家要從長遠角度、政治觀點來看中美關系,不要搞外交手法。這不是外交問題,是政治問題。中美關系正常化,如從長遠觀點、政治角度、戰略角度看問題就容易下決心。

軍人說話就是痛快

1978年4月,出於對國際形勢的判斷和中國國內形勢的發展,卡特政府公開宣布:美國承認一個中國的概念,同中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萬斯國務卿也表示,希望能在卡特總統第一屆任期結束前,實現中美關系正常化這個目標。在這段時期,鄧小平也多次會見美國客人,他幾乎在每次談話中都談到:希望美國政府、美國總統對中美關系正常化採取比過去更積極的態度,步伐走得快一些。

1978年5月,布熱津斯基到達北京。他對中國領導人說:“卡特總統認為,中國在維持世界均勢中發揮中心作用,一個強大的、獨立的中國,同鄰國和平相處的中國,在一個多元化的世界中,將是和平的力量,將對解決世界的問題起建設性的作用。”他還強調:美國政府認為中美兩國之間的關系在美國全球政策中具有中心的重要性,卡特總統下決心要同中國實現關系正常化。他表示,美國願意接受中國提出的建交三原則,但“希望(而非作為條件)在美方作出期待純屬中國內政的台灣問題得到和平解決的表示時,不會明顯地遭到中國的反駁。這樣美國國內的困難將更容易解決。”他宣布美國已授權其駐華聯絡處主任伍德科克同中方就實現兩國關系正常化問題進行具體談判。

鄧小平在5月21日會見了布熱津斯基。一見面,鄧小平就問道:“一定很累了吧?”布熱津斯基說:“我的勁頭大著呢。來中國之前,我閱讀了你同美國主要政治家和參議員的談話記錄。”

鄧小平說,美國朋友我見得不少,中國問題不難了解。你從過去的談話記錄中可以了解我們的看法、觀點、主張,直截了當。毛主席是軍人,周總理是軍人,我自己也是軍人。

布熱津斯基回答說,軍人說話就是痛快,我們美國人也是以說話痛快出名的。我希望你們不會覺得美國人不容易理解。

話題轉到關系正常化方面,布熱津斯基說,總統要我帶話給你,美國已經下了決心,我們不僅准備同你們討論國際形勢以及同你們採取並行不悖的行動,以促進達到同一目標,消除同一危險﹔同時也准備同你們積極討論美中雙方的關系問題。

鄧小平說:很高興聽到卡特總統已經下了決心這個口信。在這個問題上,雙方的觀點都是明確的,問題就是下決心。如果卡特總統下了這個決心,事情就好辦。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歷來闡明的就是三項條件,即:廢約、撤軍、斷交,這三項條件都涉及台灣問題。我們不能有別的考慮,因為這涉及一個主權問題。如果美國政府認為是時機了,下了這個決心,那麼,我們雙方隨時可以簽訂正常化的文件。正常化問題對兩國來說,是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

這次會見,鄧小平給布熱津斯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布熱津斯基在他的回憶錄裡寫道:“別看鄧小平身材矮小,膽識可大呢,他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他機智老練,思維敏捷,談笑風生,氣派很大,開門見山。一席話使我懂得了他在政治生涯中屢經浮沉而不倒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的胸懷和魄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真正夠得上是一位可以放心與之打交道的政治家。”

布熱津斯基的北京之行,打開了中美建交談判的大門。

經過近半年的談判,中美雙方終於達成下述協議:一、美國承認中國關於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立場,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圍內,美國人民將同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系﹔二、在中美關系正常化之際,美國政府宣布立即斷絕同台灣的“外交關系”,在1979年4月1日以前從台灣和台灣海峽撤出美國軍事力量和軍事設施,並通知台灣當局終止《共同防御條約》﹔三、從1979年1月1日起,中美雙方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系,3月1日互派大使、建立大使館。在這些協議的基礎上,雙方於1978年12月16日晚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實現了中美關系正常化。 (未完待續)

(責編:樂意、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