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一張珍貴照片背后的故事

2017年09月27日09:15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1948年11月6日,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聯合舉行淮海戰役,整個戰役由鄧小平、陳毅統一指揮。

在歷史課本裡,曾無數次出現過一張淮海戰役五人總前委的合影。這張著名的歷史照片,拍攝者則是本報第一任攝影美術組組長陸仁生。2014年8月,記者聯系了陸仁生先生的兒子,居住在合肥的安徽農業大學退休教授陸開蒂,他向記者講述了這張照片背后的故事。

父親接到命令:為五名總前委拍張合影

陸仁生早年在上海、常熟開過照相館,后來參加革命到了蘇南根據地。憑著他的照相技術,在解放戰爭期間,陸仁生成為華中野戰軍攝影美術科科長,新華社華東前線總分社攝影組組長。

陸開蒂說,父親健在的時候,他經常問父親在戰場上當攝影記者的事情。而這張照片拍攝的時間是在1948年年末,淮海戰役打響后。當時,中央成立了以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等領導組成的淮海戰役總前委。在淮海戰場激戰正酣時,時任新華社華東前線總分社攝影組組長的陸仁生接到了一個命令,要為淮海戰役五名總前委拍一張照片。於是,陸仁生立刻帶著相機、警衛員,向華東、華中野戰軍指揮部的所在地皖北地區的濉溪縣、蕭縣出發了。

“那個時候,攝影人才都是寶貝,膠卷相機靠繳獲。攝影記者在戰場上容不得半點閃失,因此都配備有警衛員。”陸開蒂說。至今,陸開蒂還記得父親的那些老同事的姓名,三個組員分別叫做郝世寶、鄒健東、楊玲。

父親的記憶:總前委們湊在一起不容易

陸開蒂說,為了拍攝到總前委們齊聚的畫面,父親做足了准備,因為總前委們湊在一起不容易。

陸開蒂說,據父親回憶,當時淮海戰役是華東、華中野戰軍等多個兵團配合作戰。總前委們分屬兩個野戰軍,指揮部分別在蕭縣、濉溪縣,湊在一起拍照很困難。但在拍照的那一天,大概是在1948年12月中旬,總前委書記鄧小平按照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的指示,和劉伯承等總前委前往華東野戰軍指揮部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研究討論了兩大野戰軍淮海戰役和渡江作戰的兵力編成和部署,以及渡江作戰的時機和協同等問題。

拍照的那天下午,陸仁生得到消息,鄧小平、劉伯承、陳毅從中原野戰軍指揮部濉溪縣小李家村前往華東野戰軍指揮部所在地的蕭縣蔡窪村。“父親說,當時他立刻趕到蕭縣蔡窪村等候,看到鄧小平等領導走進會場,他心定了下來,就靜靜地在會場外守候。那場會議開了很長時間,但中間有過會議休息。”陸開蒂說。

會議休息時,總前委們主動提議拍一張照,取景就在指揮部的屋前石榴樹旁,這也是淮海戰役總前委們唯一一張合影。

意義非凡:父親對這張照片念念不忘

這張照片拍攝后的一個月,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結束。在鄧小平等總前委的指揮下,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的國民黨軍隊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這場戰役在軍事上使蔣介石在南線的精銳主力損失殆盡,使得國民黨軍在“長江以南再無可用之兵”。

而拍攝了這張照片的陸仁生,隨后則跟隨解放軍南下,拍攝了“解放上海”等其他著名歷史照片。在解放初期,陸仁生曾經在華東軍區政治部戰士畫報社工作,1950年至1951年,南京軍區調集文化干部支援安徽建設,陸仁生來到了安徽。1955年,陸仁生轉業來到合肥市委工作。1957年,本報的前身《合肥日報》成立時,進入本報工作,並創建了攝影美術組,成為本報第一任攝影組組長。

盡管過去了很長時間,但陸開蒂依舊記得父親生前對這張照片始終念念不忘,由於照片的意義非凡,這張照片的底片如今收藏在軍事博物館。

最珍貴照片之一:總前委合影入選教科書

如今的陸開蒂,早就子承父業,成為一名國內知名的攝影大師。

“底片規格為6乘4.5,用的相機是繳獲的120相機。”談到這張照片,他一口報出了那張照片的底片規格。

“淮海戰役在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且這是唯一一張總前委們聚集在一起的照片。而這張總前委成立時的照片,更是顯示了當年在鄧小平等領導人的指揮下,淮海戰役取得的偉大勝利。”陸開蒂告訴記者,1997年,鄧小平去世后,中央文獻辦公室出了一本鄧小平的畫冊,在鄧小平解放前最珍貴的十張照片中就有這張總前委的合影。

陸開蒂說,父親生前拍攝了無數張照片,有不少入選到了歷史教科書中,隻有包括這張照片在內的幾張照片,成為他的代表之作。

2008年,陸開蒂專門前往位於北京的軍事博物館,將父親拍攝的這張照片進行了掃描復制,留作永久的紀念。(李磊)

(摘自《合肥晚報》)

(責編:秦晶、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