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地歷史地看待“文化大革命”
鄧小平指出,“關於‘文化大革命’,也應該科學地、歷史地看。”“要對這樣一個歷史階段做出科學的評價,需要做認真的研究工作,有些事要經過更長一點的時間才能充分理解和做出評價。”這也是起草《歷史決議》的一個重要思想。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鄧小平對“文化大革命”
做了如下分析:
首先,鄧小平認為,“毛澤東同志發動這樣一次大革命,主要是從反修防修的要求出發的。”“就毛主席本身的願望來說,是出於避免資本主義復辟的考慮。”鄧小平的這個分析是符合歷史實際的。不肯定這一點,就不可能對毛澤東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也不可能科學地歷史地看待“文化大革命”。
第二,強調對“文化大革命”的性質的判斷要適度,不能極端化、簡單化。1980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說:關於建國以來黨的工作,一定要充分肯定成績,缺點、錯誤要嚴肅批評,但決不能說得一團漆黑。“就是‘文化大革命’這樣嚴重的錯誤,它的確被反革命集團所利用,但也決不能簡單地把這整個歷史事件說成是‘反革命’。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這種實事求是的立場。”
第三,肯定“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抗爭力量。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雖然佔主導地位的是錯誤的理論和路線,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各種形式、各種程度對“文化大革命”的抵制和抗爭。比如所謂的“二月逆流”。正如鄧小平所說的“這十年中間,也還有健康的方面。所謂‘二月逆流’,不是逆流,是正流嘛,是同林彪、‘四人幫’的反復斗爭嘛。”
第四,充分肯定“文化大革命”時期外事工作取得的成績。“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路線是錯誤的,沒有什麼需要肯定。但是,這不等於說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沒有做一件好事。就對外關系而言,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實現中美關系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恢復中日外交關系﹔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我國政府代表團出席聯大第六屆特別會議都是影響巨大的事件。所以,鄧小平指出:“‘文化大革命’期間,外事工作取得很大成績。盡管國內動亂,但是中國作為大國的地位,是受到國際上承認的。中國的國際地位有提高。”
第五,強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黨還存在。怎樣看待“文化大革命”中的黨?這也是一個時期議論的熱點。一種看法認為,那個時期黨不存在了,並否認“文化大革命”期間召開的黨的重要會議的合法性。鄧小平明確指出,有些意見不能接受。比如,說八屆十二中全會、九大是非法的。如果否定八屆十二中全會、九大的合法性,那我們說國務院和人民解放軍還能進行許多必要的工作,就站不住了。他還指出:“有的同志說,‘文化大革命’中黨不存在了,不能這樣說,黨的組織生活停止過一段時間,但是實際上存在著。否則怎麼能不費一槍一彈,不流一滴血,就粉碎了‘四人幫’呢?‘文化大革命’中間,我們還是有個黨存在。如果現在否定了八屆十二中全會和九大的合法性,就等於說我們有一段時間黨都沒有了。這不符合實際。”
根據鄧小平的這些分析,《歷史決議》指出,“文化大革命”整個過程的嚴峻考驗証明,黨的八屆中央委員會和它所選出的政治局、政治局常委、書記處的成員,絕大多數都站在斗爭的正確方面。我們黨的干部,絕大多數是忠於黨和人民的,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的信念是堅定的。遭到折磨的打擊的知識分子、勞動模范、愛國民主人士、愛國華僑以及各民族各階層的干部群眾,絕大多數都沒有動搖過熱愛祖國和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的立場。正是由於全黨和廣大工人、農民、解放軍指戰員、知識分子和干部的共同斗爭,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我國國民經濟雖然遭到巨大損失,但仍然取得了進展。在國家動亂的情況下,人民解放軍仍然英勇地保衛祖國的安全。十年中我國對外工作也打開了新的局面,外事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當然,這一切絕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沒有“文化大革命”,我們的事業會取得大得多的成就。
鄧小平登上聯合國的講台
一九七四年四月,我去出席聯大第六屆特別會議,代表我國政府發表講話,受到熱烈歡迎,講完以后,許多國家的代表前來熱情握手。——鄧小平
1974年4月召開的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是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這次會議是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時,石油輸出國組織為支持阿拉伯國家而採取石油提價措施后召開的,它標志著第三世界國家以原料為武器,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斗爭更加高漲,也是第三世界國家在完成政治獨立后,爭取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鄧小平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了這屆聯大,並在會上詳盡闡述了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表明了中國反對霸權主義的堅定立場。這是新中國領導人第一次登上聯合國的講台。
毛澤東、周恩來點將
鄧小平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是毛澤東、周恩來親自點的將。
1974年,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決定於這年4月召開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中國政府決定派代表團前往參加。這是中國在恢復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后首次派遣高級代表團出席這樣一個重要的會議,必須派出在外交和國際經驗上卓有聲望的人來率團參加。由誰擔任代表團團長,當時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還進行過一番激烈的爭論。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