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將改革進行到底

2017年08月22日13:30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大幕,30多年來,在改革開放的旗幟下,中國迅速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極大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生機與活力。今天的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到新的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擎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偉大旗幟——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又一次偉大覺醒。

  2012年12月8日,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二十多天的習近平,在溫暖的深圳,開啟了他履新后的第一次國內調研。離開深圳,習近平總書記又趕赴珠海、佛山和廣州。這,也正是1992年鄧小平南方視察時所走過的路線。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是中國改革“再出發”的一次總宣示、總部署、總動員。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深改領導小組成立為標志,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恢弘巨幕,壯麗開啟!

  全面深化改革,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它透過一個個重大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回應了全面深化改革“為什麼改”“往哪兒改”“為誰改”“怎麼改”“如何改到位”等時代關切,也深刻作答著新的歷史時期如何走好中國道路,如何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一系列重大課題。

  A 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近四十年來,中國經濟滾滾向前、洪流不息,最寶貴的經驗之一,就是不斷改革——用改革激發活力,讓人民群眾從改革與發展中受益。今天,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要用更高質量的發展來解決﹔發展中遇到的難題,要用更堅定更深入的改革來破解。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判斷,回答了對中國經濟“怎麼看”的問題。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體系,則為“干什麼”勾勒了前行路徑。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為“怎麼干”提供了思想方法。這一系列重要思想,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光芒,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在這段改革開放的新征程上,中國經濟保持了中高速的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

  在這段新征程上,經濟質量效益不斷提高,中國經濟發展的含金量不斷提高。

  在這段新征程上,中國經濟的結構之困正在被一點點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制造業實現領跑,滿足新需求、吸納就業更多的服務業不斷壯大。

  在這段新征程上,中國經濟的新動能蓬勃而出,科技進步的貢獻率超過56%,航空發動機、量子通信、深空深海探測,上天入海,一大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接連取得突破。

  在這段新征程上,物價連續四年保持穩定,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在3%以下,百姓收入增速與經濟增速基本同步,每年1300多萬人找到新的工作。

  B 人民民主新境界

  二十八年前,一篇名為《歷史的終結》的文章在西方世界引起廣泛關注。文章中,美國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寫道:自由民主制已經成為“人類政府的最后形式”,歷史將終結在這裡。

  似乎在印証這個論斷,20世紀末,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陸續發生劇變。

  人們的目光投向中國。這個走了一條與西方政治制度不同道路的國家,會是下一個被終結者嗎?

  立足於悠久文明根基之上,立足於現實基本國情之上,立足於幾十年風雨艱辛探索之上,來自中國的回答,堅定而自信。

  2013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証,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讓當今中國的政治體制進入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歷史新階段。

  在黨的領導下,一幅用民主與法治勾勒的治理圖景,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引領我們堅定不移地駛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彼岸。

  C 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司法系統大力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獄務公開。以公開促公正,有力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圍繞“審判”這個中心,錨定訴訟制度的短板,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完善權力運行和監督制約機制、推進案件繁簡分流訴調對接,一系列改革措施從頂層陸續推向了基層。

  “司法體制改革必須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司法體制改革成效如何,說一千道一萬,要由人民來評判。”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司法改革“為誰改”和“往哪兒改”,給出的定盤星。

  司法改革三年來,“兩高”工作報告在全國人大會議上贊成率不斷攀升,2017年同時獲得了91.83%的贊成率,雙雙創下了歷史新高。這折射著民意的表決器,給出的是人民對公平正義的感受。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司法規律,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正是這“四個堅持”,讓公平正義的陽光照進人民心田,讓老百姓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效。

  信仰法治、堅守法治。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作為黨的歷史上第一個加強法治建設的專門決定,開啟了中國法治的新時代與新高度。司法體制改革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正與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呼喚和聲共振,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同步向前。

  D 延續中華文脈

  中華文明是迄今為止唯一沒有間斷的文明。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就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進入新千年的第二個十年,中華文明屹立世界潮頭,擔負起凝聚民族復興之魂的歷史重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高度,回應時代關切,擎起改革這一最鮮明的旗幟,為中華文化前行指明方向。

  2014年早春,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審議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為今后一個時期的文化改革發展規劃了路線圖、明確了時間表、布置了任務書。

  全領域、深層次的文化體制改革,用制度創新之力,不斷鞏固著13億人的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文化體制改革攻堅克難、全面發力,一批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重大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重點改革支撐作用日益凸顯,文化活力迸發,文化魅力生長。

  站立在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浸潤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礡之力,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總是在重大歷史關頭,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

  傳承傳統文化,弘揚時代精神,講好中國故事。

  一個有深厚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有長久屹立的精神支撐,才能擁有復興之魂。

  E 守住綠水青山

  幾千年前,中國人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創造出了燦爛的農耕文明。同樣在這片土地上,今天的中國人用雙手和智慧創造出了現代化的工業文明,而且奇跡般的隻用了幾十年,便讓世界矚目,令世人驚嘆。

  但是,我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藍天白雲、青山綠水,已變得如此珍貴。如何為這片土地提供永續之脈?

  2013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一場關系到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深刻變革,就此開啟。在這一《決定》中,全面、清晰地闡述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構成及其改革方向、重點任務。

  2015年9月22日,我國生態文明領域改革的頂層設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對社會公布。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目標,被鎖定在這八項制度上——

  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

  中國正在推進的這場深層次、全方位的生態文明變革,不僅將改變中國,也將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的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快、成效大、百姓獲得感強,一個又一個積極變化,在人們的生活中悄然發生。

  2013年到2016年,全國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從3個增加到了84個﹔2016年優良天數比例達到了78.8%,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城市顆粒物濃度和重污染天數持續下降﹔2016年,全國水質優良斷面比例同比上升3.2個百分點﹔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F 強軍之路

  2015年9月3日,中國以一場氣勢恢弘的盛大閱兵,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戰陣鏗鏘,鐵流奔涌,戰鷹呼嘯。

  中國共產黨締造和領導的人民軍隊,精神抖擻地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接受三軍統帥的檢閱。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閱兵式上講話宣布,中國將裁減軍隊員額30萬。

  這是中國的和平宣言。這是強軍的時代鼓角。這是改革的出征號令。

  在習近平的率領下,這支從歷史的戰火硝煙中一路走來的隊伍,向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發起新的沖鋒,向世界一流軍隊邁出堅實步伐!

  軍事上落后會被動挨打,而政治上蛻變則不打自垮。

  野曠天低,風急雨驟。一場反腐風暴席卷全軍。習主席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一針見血指出了部隊中、特別是領導干部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這些問題觸目驚心,不解決,改革強軍就無從談起。習主席在關鍵時刻扶危定傾,挽救了人民軍隊,也為人民軍隊改革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礎。

  重整行裝再出發。改革強軍的大船,校正了前行的航向,揚起了奮進的風帆。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主持新一屆中央軍委第一次常務會議時就鮮明提出:始終以改革創新精神開拓前進,深入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努力奪取軍事競爭主動權。擔任軍委主席的當天,習近平就宣示了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堅定意志和決心。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經習近平提議,黨中央決定將國防和軍隊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盤子,上升為黨的意志和國家行為。

  2014年3月15日,新華社一條電訊引爆互聯網——習近平擔任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組長。黨的總書記親自擔任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組長,這在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

  2015年11月24日,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在京西賓館召開,習近平發出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行動號令——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

  謀民族復興偉業,布富國強軍大局,立安全與發展之基。一場浴火重生、開新圖強的歷史性變革,在中國大地蓬勃展開。

  根據習近平主席的命令,從2016年1月16日零時起,解放軍七大軍區停止行使指揮權。沈陽、北京、蘭州、濟南、南京、廣州、成都,七大軍區在這個夜晚最后一次吹響熄燈號。而當起床號響起的時候,東、南、西、北、中五大戰區已經悄然運轉。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千頭萬緒,必須牽住牛鼻子。習近平把改革的突破口,放在了打破總部體制、大軍區體制和大陸軍體制上,下的第一手重棋就是再造領導指揮體制。

  指揮層級更扁平,作戰編組更靈活,合成化、模塊化程度更高。改革后的每一支部隊都向著這個目標邁進。

  體制一變天地寬。抓住治權這個關鍵,高懸紀檢、巡視、審計“三把利劍”,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中國軍隊治軍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

  與此同時,這輪改革加快了武器裝備更新換代步伐,以三代裝備為主體、四代裝備為骨干的武器裝備體系正在形成。第一艘航母下水,殲-20、運-20亮相,海空軍常態警巡東海、戰巡南海,火箭軍跨區戰備拉動不間斷……戰略預警、遠海防衛、遠程打擊、戰略投送、信息支援等新型作戰力量在變革中得到充實加強。

  這次國防和軍隊改革,大刀闊斧,雷厲風行,力度空前,從深度和廣度上都出乎國內外的意料。

  今天,人民軍隊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闊步行進在改革強軍的新征程上,把光榮與夢想寫在廣袤的國土,寫在遼闊的大洋,寫在浩瀚的蒼穹……

  G 黨的自我革新

  鐵一般的信仰,鐵一般的信念,鐵一般的紀律,鐵一般的擔當——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領導干部的要求,也是對全黨的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自我革命的勇氣,解決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不力的問題。

  抓作風、改作風,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突破口。以上率下,全黨共同行動,狠抓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落實,堅決糾正“四風”。

  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推進“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從上到下,由內而外,用信仰塑造靈魂,標本兼治,固本培元,凝聚全黨的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后的中央巡視,在有效解決過去巡視任務寬泛、內容發散問題的基礎上,不斷聚焦管黨治黨的突出問題,深化政治巡視,實行一屆任期內巡視全覆蓋,探索推動中央和國家機關巡視、市縣巡察。

  六中全會制定《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修訂《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是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結合的重大安排。

  經過四年多努力,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更加健全,黨風政風明顯改善,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筑。

  無數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要想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為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必須要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如此,黨對改革的領導才是堅強有力的,人民群眾對黨的領導才是信服的,這場偉大變革才真正富有生命力和不辱歷史使命。

  H 人民的獲得感

  從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把“人民”二字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90多年櫛風沐雨,持之以恆,堅定地踐行。

  當中國踏入新的改革時間,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消除貧困,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權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發出了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精准扶貧成為新階段扶貧改革最鮮明、最重要的特征,是帶有方向性意義的重大改革。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一系列改革措施構建起了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不斷把“蛋糕”做大,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通過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戶籍制度改革、計劃生育政策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現代教育體系的著力建立、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群眾表達訴求,改革及時作出回應。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獨特氣質。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架起了民生領域改革的四梁八柱,這也是支撐起每一個中國人美好生活的四梁八柱。

  在黨的十九大即將勝利召開之際,回望黨的十八大以來波瀾壯闊的偉大改革歷程,我們更加充滿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夠經受住許多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考驗,一定能夠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據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本報記者 武娟 趙大國 整理

(責編:秦晶、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