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我們從上頭來,到下頭去”

小平同志說的百姓話,讓人感覺不到距離

2017年08月18日11:22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蜀道難。難在何處?

  蜀道處處有雄關,一座山就是一道雄關,雄關擋道,萬夫莫開。

  雄關更有劍門關:“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一登劍門關。讀劍門歷史,心高千仞,飛越蜀北門戶,川陝要沖。

  ——二登劍門關。赴蘇談判前,大聲贊道:“這就是天下雄關——劍門關了!”

  一個四川人,鄧小平,喜歡劍門關的奇險,喜歡劍門關的雄渾,喜歡登臨劍門關那一剎那的無比喜悅。

  2004年8月16日,76歲的賀去非,坐在德陽市委宿舍一樓家中的沙發裡,說起鄧小平到劍門關的日子,記得清清楚楚。

  面對記者的採訪,賀去非的言語,明顯因為激動而倍加洪亮:“小平同志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語言風格,那句‘從上頭來,到下頭去’,說的都是百姓話,讓人感覺不到距離。”

  當時30歲的賀去非,任《劍門報》的副總編輯,1958年10月,以隨行記者身份,採訪了鄧小平視察劍門關之行。

  “這些石龍真是活靈活現”

  1958年10月29日,秋高氣爽,劍山蒼翠。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中共中央候補書記楊尚昆等一行在中共四川省委第一書記李井泉陪同下,風塵仆仆來到劍門關視察。

  鄧小平一行乘車快到劍門時,他建議下車一游。

  來到劍門關隘口,鄧小平感慨萬千默默吟誦著李白“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和杜甫“一夫怒臨關,百萬未可傍”的詩碑,這是對劍門關之雄險的精彩寫照。

  鄧小平興致勃勃地眺望關內外岩壁上天然形成栩栩如生的石龍、石虎、石獅、石猴、石鼓、石盂、石瓦、石筍,饒有興致地對身邊的隨行人員說:“這些石龍真是活靈活現,實在逗人尋味!”

  一邊觀賞劍門關風光,鄧小平一邊和隨行人員說古論今,正因為劍門關地勢險要,又當蜀北門戶,川陝要沖,所以歷來成為兵家鏖戰之地。三國時蜀漢大將軍姜維嚴把此關,使得帶兵二十萬的魏國大將鐘會,不能越進劍門關。可是1933年紅軍北上抗日,二萬五千裡長征至此,卻以幾千兵力打敗了國民黨據關堵擊的數萬軍隊,在1949年解放大軍南下時,國民黨的守軍更是望風奔逃,潰不成軍。

  鄧小平一行在去劍閣縣的路上,車行“翠雲廊”中,看見古柏夾道,挺拔蒼勁,恰似一條蒼龍蜿蜒盤旋於崇山峻嶺之間,穿行其中,別有一番情致。據說西起梓潼縣,東至廣元邊境,及從劍閣至閬中的三百裡公路兩旁,一路都種有古柏,民間盛傳:是三國時蜀國張飛倡導栽植。

  行至“翠雲廊”中間,鄧小平建議下車詳細參觀古柏,幾名隨行人員還在一株古柏下牽手合圍,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贊嘆:“真是皇柏!”

  “我們從上頭來,到下頭去”

  鄧小平一行乘車沿川陝公路行駛,來到劍閣縣漢陽公社四合大隊。鄧小平從車窗看見,社員們有的撒干糞,有的挖窩點豌豆,有的搶種小麥……

  鄧小平下車后,碰巧有個白胡子老頭走過,便迎上去與之交談:“你叫什麼名字?”

  “徐芝海。”

  “多大年齡?”“61歲。”

  “能做些什麼?”

  “背糞、看牛都行。”

  “你辛苦了!”鄧小平取出一支香煙請他抽。“不苦,你們才辛苦啦!”徐芝海老農被這位不曾相識又和藹可親的領導人的真情實意感動了,他沒有推辭,接過香煙抽起來。

  緊接著,鄧小平又詢問了生產生活等情況:“你們的生產搞得如何了?”

  “現在已播種百分之七十,如不下雨,都快種完了。”

  “要克服秋雨造成的困難!”鄧小平的談話,有估計,也有鼓勵。

  “你們一年收入多少?”

  “除公糧、口糧外,每人每年還要分部分現金。”

  “你們應當苦戰與休整相結合。”

  隨后,鄧小平詢問了“劍門古柏”的情況。

  徐芝海引著鄧小平一行參觀了“鬆柏常青樹”“阿斗樹”和“腰盆樹”。他邊走邊介紹“皇柏”和“張飛柏”的歷史傳說。

  鄧小平饒有興致地一一聽完這些介紹。臨別時,他緊緊握著徐芝海的手說:“我們要走了!”

  徐芝海望著這位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領導人,不解地問道:“你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鄧小平一口川音,意味深長地回答說:“我們從上頭來,到下頭去,你們好好生產吧!”

  老人的憨厚問話和鄧小平的機警應答,引來了圍觀的社員們一陣爽朗的笑聲。

  “機械化”和“精工制造”

  鄧小平一行來到劍閣縣委大院裡,當時有十幾名機關干部正在煉鋼爐前煉鋼。鄧小平見他們累得滿頭大汗,便揮手向他們致意。

  “你們辛苦了!”“不辛苦。”

  “你們煉的是不是鋼?”“是鋼。”

  鄧小平蹲下去,拿了一塊鋼,仔細看了看,隨后起身走到爐旁,躬著身子拉了拉風箱說:“這個很輕,要是安上滾珠會更輕。”“這個建議很好。”一位青年回答。

  接著鋼爐出鋼,出鋼時需揭開爐頂蓋降溫,當時採取的辦法是用繩子拴住爐帽,穿過高處往下拉,再用一根棍子一撐即開。一位年輕女同志輕輕一拗就把爐頂揭開了。鄧小平看了很感興趣,笑著說:“這個辦法好!”說著也上前去拗了一下,又風趣地說,“機械化!機械化!”在場的所有同志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當天中午,鄧小平一行在“鼓樓園”共進午餐。席間,當服務員端上清燉團魚時,鄧小平問:“這份菜多少錢?”“我去問一下,再說。”服務員答。

  “我看出來了,他不是服務員,但服務還周到。”眼看“秘密”被小平同志點破,同桌的人都不禁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

  飯后,楊尚昆看到屋角的木制痰盂用腳一踩就開,一鬆就關,向鄧小平說:“這個很有趣,北京還沒有。”鄧小平也用腳踩了一踩,笑著對楊尚昆說:“又是一個劍閣縣的機械產品,你是從北京來取經的,這種痰盂很好,拿一個回北京去嘛,去推廣一下劍閣省級衛生紅旗縣的經驗。”

  隨后,鄧小平一行來到縣委休息室,劍閣特產的拐杖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成為大家的話題。楊尚昆見鄧小平選了一根素雅的拐杖,便說:“選那種有花雕的呀!”鄧小平不要,他需要朴素大方的,並

  連聲稱贊劍閣拐杖:“精工制造!精工制造!”

  “劍門花生,又香又脆”

  在劍門山上幽靜的劍閣縣委常委會議室,劍閣縣委第一書記劉成基引用民歌“自古劍門天下雄,卻是地瘦人又窮,自從來了共產黨,人民生活樂融融”作開頭,詳細匯報了劍閣縣近10年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巨大變化。

  桌上擺滿了糖果,鄧小平邊品茶邊風趣地對旁邊的彭真說:“這是劍門花生,又香又脆……”

  聚精會神地聽完匯報后,鄧小平作了重要指示:“在搞好糧食大面積高產的同時,要擴大商品生產,發展多種經濟,關心群眾生活……”

  在劍閣縣的視察結束后,鄧小平一行乘車趕往綿陽去了。但聞訊趕來送行的男女老幼,還佇立在聞溪河畔,翹望著天際,他們好像在自我安慰:“總書記還會來的。”

  當天,賀去非以激動的心情連夜撰寫了《英明的指示莫大的鼓舞———記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同志在我縣視察》的長篇通訊,配圖刊登在《劍門報》215期的頭版頭條。

  雖然時隔幾十年,但賀去非對當年的一幕幕仍記憶猶新。面對記者,他的話語充滿對鄧小平的無限崇敬:“鄧小平偉大光輝的一生中,為中國人民解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立下了豐功偉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在長期革命實踐中錘煉出來的鮮明的革命風格感召著我們。鄧小平的風范同他的事業一道,永遠銘記在全中國、全世界人民心中!”

  二贊劍門關

  1963年初秋,鄧小平率領中共中央代表團赴蘇談判前,曾攜夫人卓琳、女兒鄧林以及劉寧一、吳冷西,還有四川的周頤、秦傳厚、彭華等,一行30余人,冒雨再次來到劍門關。

  下車后,鄧小平便大聲說:“你們來看嘛,這就是天下雄關——劍門關了!”

  細雨之中的劍門72峰,綿延起伏,煙雲繚繞,虛虛實實,頗有仙山瓊閣獨具的神秘色彩。

  “總書記,這就是劍閣縣委第一書記趙文定。”中共綿陽地委書記彭華向鄧小平介紹站在他身邊的趙文定。

  “你多少歲啦?”“32。”

  “你這麼年輕,很好嘛,這下有年輕干部當縣委書記的了!”

  趙文定指著那些名勝給他們介紹:“那是后關門,那是營盤咀,對面崖邊是石筍……”

  “那景致不錯嘛,石筍上還長了一棵樹嘞!”鄧小平感嘆道。

  鄧小平反客為主,滔滔不絕地講起了三國時蜀國大將軍姜維死守劍門關的故事。

  鄧小平講完故事后又關切地問趙文定:“你們劍閣的形勢怎麼樣?”

  “我們主要是1960年最困難,經過努力,1962年、1963年便逐漸好轉了。”

  “這好嘛,還不錯嘛,好好貫徹《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工業七十條》,要保護和調動工人、農民的積極性,把經濟搞上去!”

  這時,劍門關口風大雨大,涼風裹著冷雨,使人感到寒氣襲人。

  鄧小平以遺憾的口吻對趙文定等縣委負責人說:“現在風大雨大,我們不上山了,也不在劍閣吃飯,就直接到綿陽去。” (據四川日報)

(責編:秦晶、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