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山川添秀色 產業上新階【2】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綠色發展綜述

2017年08月07日08:24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山川添秀色 產業上新階

存量增量一起追綠

綠色發展指數有3個一級指標:經濟增長綠化度、資源環境承載潛力、政府政策支持度。而排在第一位的又是經濟增長綠化度。讓我們來看看老企業是怎樣一點一點提升綠化度——

魯北化工通過實施技術集成創新,創建了磷銨—硫酸—水泥聯產和海水—鹽—鹼產業鏈等循環經濟產業鏈。

一滴海水,被來來回回用了八九次之后才剛剛開始其作為資源的生命旅程:首先用來放養貝類、牡蠣、魚蝦等,之后的初級鹵水放牧鹵虫,變濃的鹵水送到純鹼廠、硫酸鉀廠、滅火劑廠等提供工藝冷卻,吸收了這些廠廢熱之后的鹵水再送到溴素廠吹溴,吹溴后的鹵水用於晒鹽,晒鹽后的苦鹵生產硫酸鉀等產品……最終,這滴海水全部轉化為原料。

化工、冶金等是不可或缺的基礎產業,又是污染“能力”最強的產業,所以,必須經洗禮而向綠。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后,很多老牌企業負重出發,跟魯北化工一樣,借轉型升級提升著自己的“綠化度”,也探索到了自己的健康生存之路。

江銅集團貴溪冶煉廠,跟所有的冶煉工廠一樣,大型煙囪是其標識。又與很多冶煉廠不同,這裡的煙囪雖也冒著白氣,但廠區周邊空氣中並沒有刺激性的硫酸味兒。細問得知,他們自主開發的全自動控制負壓再生有機胺脫硫技術,實現二氧化硫超低排放,使總硫利用率達97%以上,這已是世界頂尖水平。

這種變廢為寶的故事在江銅有太多。廢渣選銅——每年從爐渣中回收銅金屬9000多噸,相當於一座中型銅礦山全年的金屬產量﹔廢水提銅——每年從廢水中回收1000多噸銅﹔余熱發電——煙氣余熱資源全面綜合回收利用,年發電2億千瓦時以上,這個發電量可供應一座50萬人口規模的城鎮全年生活用電﹔水循環——年工業總用水量56000萬噸,循環使用率達92%以上。

如果說存量之綠是一點一點在逆變著,那麼,增量之綠則是植根於綠色基因。有國策引導,更有存量改造提升的巨大成本警示,增量部分,無論地方政府還是企業,一開始就由綠色起步了。無論東中西,非環保節能的產業很難找到投放處。曾有大型制造企業,在河北、山東、天津“轉了五六圈”后,終歸還是沒找到投資地。其副總很沮喪地告訴記者,他們生產的是環保產品,但因生產過程高耗電而不受歡迎。於是,他們開始“卡”上游設備和原料提供商,追究其碳足跡,以証自己之“清白”。

越來越多的高耗能、高排放企業不受歡迎,即使投資巨大、稅收可觀。於是,越來越多的企業或主動或被動地壯士斷腕,或轉型或升級或直接變身綠色企業。綠色,已從發展理念成為一種行為准則,正在升華成社會價值觀。

青島工學院的大一學生劉嘉達決定創業的原因就是節約與環保:他暑期實習打工時發現工廠的消毒噴頭常堵塞從而要常更新,而且太費水,費水又連帶著費電,這不符合發展潮流。於是,他就研發起替代噴頭來。2016年大學畢業時,他已成功將自己研發的節水節電又節材的噴頭賣到全國數千家工廠、養殖場。

產業發展綠色化,綠色發展產業化。綠化理念已深入人心,浸入所有地區、領域和行動,比如精准扶貧。在廣西龍勝縣這個偏遠的山區縣,記者發現,瑤苗壯等各族群眾正把“少慢精”作為脫貧攻堅的獨門絕技來追求:他們這裡土地瘠薄、沒有污染又富硒,所以縣裡引導農民蔬果要少種慢長,雞鴨鵝和小黑豬要回到山裡去自然地跑、慢慢地長。慢長少產的結果是品質精、價格高,以至於商家不得不蹲在地頭搶這綠色精品。當然,這種慢與少的綠色並不是原始之綠,它已搭載了現代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一個完整的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正在建設中。不久,消費者不論在哪裡,都可以在手機、電腦上實時或回看到龍勝的小黑豬吃的是否綠色、住的是否干淨。

追求綠色發展已從中央國家號召變成全民的時代使命,追求綠色生活則成為國民風尚。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萬元GDP能耗4年累計下降19.1%﹔我們治理沙化土地1.26億畝,累計造林4.5億畝﹔我們以河長制給每一條河流許一個清澈的承諾﹔我們有了綠色交通、綠色能源從而綠色城市,有了綠色建筑、綠色食品從而綠色生活﹔我們還有按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發展理念新修的《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為綠色發展之行開路護航。(記者 隋明梅)

上一頁
(責編:曹淼、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