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鄧小平輕輕伸出一個手指——中國裁軍一百萬

2017年08月03日08:39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1985年6月10日,全世界都在傳遞著新華社的一條消息:“我國政府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減少員額100萬,這是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6月4日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宣布的。”

2004年8月,近20年過去了,發布這個消息的新華社記者劉回年已退休,但對自己見証的百萬大裁軍會議場景,仍記憶猶新——“參加1985年軍委擴大會議的正軍職以上的軍官有500多人。會議的高潮是6月4日上午。當時,幾乎所有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到會了。小平同志身著灰色中山裝,坐在主席台中間席位上。他從不用講稿。那天隻說了半個小時,一板一眼。宣布裁軍100萬的時候,他輕輕地伸出一個手指……”

鄧小平1981年出任中央軍委主席,1989年11月卸任。這段時間,劉回年一直在新華社從事軍事報道。“由於工作關系,我有機會參加軍委座談會、軍委擴大會和小平同志在軍隊的重大活動。從1981年開始,我幾乎每年都有幾次機會接近小平同志。無論在有許多高級將領參加的軍委座談會或軍委擴大會上,還是在小范圍裡與軍隊同志談工作,他始終是那麼沉穩和果斷。”

劉回年在其《重大事件親歷——一個將軍記者眼中的政治風雲》一書中寫道:“早在1984年的軍委擴大會上,我就聽小平同志在講話中提出,軍隊必須進一步‘消腫’,‘虛胖子是打不了仗的’。軍隊員額‘要減到300萬,多了不需要’。‘精簡要和體制改革結合起來。’‘我希望兩三年時間實現這個決策。’”“文革”時期,人民解放軍員額最多達600多萬。1975年,鄧小平領導軍隊整頓工作,指出軍隊存在的問題可以概括為5個字:“腫、散、驕、奢、惰”,而問題的解決必須從“消腫”著手。1978年,基建工程兵、鐵道兵,不再列入軍隊編制。1980年,中央軍委決定再次整編,裁並重疊機構,壓縮非戰斗人員,以便把省下來的錢用於更新裝備。經過幾次整編,人民解放軍員額從1982年的492萬減到400萬。鄧小平仍不滿意,提出要繼續“消腫”。

1984年11月1日,小平同志在京西賓館參加中央軍委座談會。他沒有寒暄,也沒有講稿,坐下后就開講:“就從這次國慶閱兵講起吧。我不是講這次閱兵如何,這次閱兵是不錯的,國際國內反映都很好……我說有個缺陷,就是80歲的人來檢閱部隊,本身就是個缺陷……”這位80歲的軍委主席觸及了對在座的人來說最敏感的問題,即軍隊高層領導老化問題。他由此講到軍隊的體制改革和進一步實行精簡整編的必要性。就在這次會議上,鄧小平作出了世界大戰十幾年內打不起來的論斷,使我軍從此走上了和平時期建軍的軌道。據此,鄧小平提出要裁減軍隊員額100萬!小平說:“這是個得罪人的事情哪!我來得罪吧,不把這個矛盾交給新的軍委主席。”

在這次會議上,鄧小平發表了近90分鐘的講話。劉回年說:“鑒於當時的工作實際,軍隊領導層老化和‘消腫’兩個問題公開報道尚不是時機。軍委領導交代,這次會議隻報道小平同志強調軍隊要服從國家建設大局和軍委座談會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就此,我寫了兩條稿子播發。”

這次座談會后,中央軍委擴大會於1985年5月23日—6月6日在北京召開,在這次大會上,鄧小平宣布了裁軍100萬的決定。“由於這是一次重要的軍隊工作會議。中央軍委規定由新華社統一發稿,指定我自始至終參加會議並負責報道工作。當時,主持軍委辦公廳工作的副主任李希庚是位老同志,戰爭年代曾兼任過新華社兵團分社社長,懂得新華社報道的要求。他跟我研究,提出先寫兩條新聞:一條是鄧小平代表中國政府宣布裁軍100萬﹔一條是中央軍委召開擴大會議的綜合報道。按照軍委的要求,6月10日首先播發了鄧小平宣布裁軍100萬的新聞。由於事情重大,這條隻有600多字的新聞連同小平同志的照片,均在《人民日報》等大報頭版頭條刊出。”劉回年回憶道。

這次裁軍“消腫”是對中國軍隊實行脫胎換骨的“大手術”。1985年,中央軍委所屬的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后勤部的機關人員精簡了近一半﹔原有11個大軍區精簡合並成7個﹔減少軍級以上單位31個﹔撤銷師、團級單位4054個。縣、市人民武裝部不再歸軍分區管轄,改為地方建制,其干部戰士退出現役。軍隊內部管理的76種干部職務改由戰士擔任,官兵比例達到1︰3.3。從這一年起,將有60萬名干部在3年內退役轉業……對全軍而言,幾乎每一個人都面臨著進退去留的選擇和被選擇,每一個軍人家庭的實際利益都會受到觸動。

劉回年說:“小平同志強調,我們的四個現代化,其中有一個國防現代化。但是‘四化’總得有先有后,軍隊裝備真正現代化,隻有國民經濟有了比較好的基礎才有可能。所以,要我們忍耐幾年,等到20世紀末我們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就可以拿出比較多的錢更新裝備。搞建設要有先有后,先把經濟搞上去,一切都好辦。沒有鄧小平英明的戰略決策,我們當時還會繼續處於‘盤馬彎弓箭不發’的臨戰狀態。長期保持這種狀態,把有限的財力物力過多地用在戰爭的直接准備上,既不利於國家的經濟建設,也不利於軍隊的現代化建設。”“通過這次裁軍,中國人民解放軍整編了幾個集團軍,新組建了陸軍航空兵、電子對抗兵,加強了特種兵建設……這是我軍建設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標志著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的開端。”劉回年感慨地說,“我作為報道百萬大裁軍進程的記者,對小平同志的戰略決策非常欽佩。沒有鄧小平,我們的國家就沒有今天的富強,我國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也不可能有今天的騰飛。”(宋廣輝)

(摘自《中國青年報》)

(責編:秦晶、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