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偉力源於同心合力

柯大文

2017年07月26日16:45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偉力源於同心合力

人民軍隊在誕生之時就向世人宣告,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真正屬於人民的軍隊。來自於人民,為了人民,決定了人民子弟兵與老百姓天然的血濃於水的親情聯結。90年來,“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這一詩意表達,深深印刻於人民軍隊建設發展的歷史軌跡,也深深印刻於中華民族從獨立解放到復興崛起的坎坷道路。今天,隨著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正在形成。我們堅信,堅如磐石的軍政軍民關系,將在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偉大征程中激發出新的偉力,譜寫出新的壯麗篇章。

90年前南昌城頭的革命槍聲,宣告一支不同於以往任何舊軍隊的紅色武裝誕生了。開天辟地頭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在9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中,人民子弟兵與人民群眾共同譜寫了一曲“愛我人民愛我軍”的壯麗樂章。“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這個顛扑不破的真理在神州大地激蕩,不斷演繹出新的動人故事。

(一)人民軍隊的誕生,改寫了中國歷史上軍隊和老百姓的關系結構,也改變了歷史

2014年秋天,習主席在出席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期間,邀請11位部隊基層干部和英模代表共進午餐。午餐的內容非常簡單:紅米飯、南瓜湯……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想起人民軍隊在建軍初期的艱難歲月。

在那戰火連天、危機重重的日子裡,這支吃著紅米飯、喝著南瓜湯的紅色武裝,正是因為心裡始終裝著人民,才能始終懷著勞苦翻身、人民解放的革命理想,才能始終同老百姓站在一起、贏得老百姓的衷心擁護,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最終打下了屬於人民的江山。

縱觀中華文明史,活躍在歷史舞台上的軍隊並不少,也曾涌現像岳家軍、戚家軍這樣與老百姓關系融洽的軍隊,但是更多的軍隊同老百姓之間總有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戰亂與兵役是封建時代壓在普通老百姓身上難以言說的痛楚,由此不知演繹出多少人生悲歌與世事滄桑。特別是清朝滅亡后,軍閥派系林立,“匪來如梳,兵來如篦”的情形讓老百姓苦不堪言,甚至是“談兵色變”。

可以說,在人民軍隊誕生之前,歷史上從來沒有一支軍隊能夠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其根本宗旨,也從來沒有一支軍隊能夠與中國老百姓如此廣泛地結成血肉相連、生死相依的關系。

根是地下的枝,枝是地上的根。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軍民在無數次重大考驗中結成的新型軍民關系,改變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軍隊和老百姓的關系結構,也改變了歷史。軍民同心合力爆發出的強大戰斗力量,成為中華民族獨立解放和革命建設的堅強支撐。

(二)群力誰能御,齊心可穿石

90年光陰荏苒,人民軍隊從弱到強一路走來,老百姓與人民軍隊肩並肩一路走來。每一次艱苦卓絕的努力,每一次浴火重生的抗爭,無不伴隨著軍民水乳交融的身影。

“洶涌的金沙江、大渡河,蠻荒的大涼山倮倮區……”這首紅一方面軍在長征途中創作的歌曲,講述了紅軍渡過金沙江通過300裡彝區時的情景。“彝海結盟”的故事成為一段佳話永遠記錄於史冊,而主人公劉伯承元帥亦曾留給人們一段精彩比喻:“隻要你是為人民大眾的切身利益而戰,戰爭奪去你一隻眼睛,群眾會給你千萬隻眼睛﹔奪去你一隻手,群眾會還給你千萬隻手!”

人民軍隊90年光輝歷程中,類似“彝海結盟”這樣的佳話實在是數不勝數,軍愛民民擁軍的故事流傳在人民軍隊走過的千山萬水。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百姓支前踴躍而壯觀﹔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人民“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粒糧做軍糧,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全民抗戰決絕而壯烈﹔解放戰爭時期,“一條扁擔兩頭彎,千裡遙遠來支前。一頭挑的是白面,一頭挑的是炮彈。白面送給同志吃,送上炮彈打壞蛋”,人民愛憎分明……這些歌謠,這些口號,無不濃縮著一個個動人的擁軍故事,也反復昭示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歷史鐵律。

解放戰爭初期,清風店戰役。為了先於國民黨軍隊到達戰場清風店,我軍靠雙腳夜行200華裡,官兵們在行進中走著睡、走著吃,而國民黨軍隊的摩托化部隊,從石家庄到清風店,90華裡路程走了1天1夜。在這奇跡的背后,是當地老百姓自發為解放軍戰士提供了一對一的接力保障。他們幫戰士扛著攜行物資送到下一個村,交給下一個百姓。沿村群眾像馬拉鬆比賽的補給站一樣,站在路邊把干糧和水送到戰士手裡。而國民黨的摩托化部隊除了遭到游擊隊襲擾,一路還遇上老百姓到處挖的路坑。

“群力誰能御,齊心可穿石。”正是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和支持,人民軍隊在革命戰爭年代才有了“千裡眼”“順風耳”,才有了最可靠的大后方,才能在裝備落后、強敵“圍剿”的不利情形下,一次次跨越艱難凶險、從勝利走向勝利。

下一頁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