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偉力源於同心合力【2】

柯大文

2017年07月26日16:45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偉力源於同心合力

(三)多少年來,像“十送紅軍”那樣的感人場面不斷映入我們的眼帘。軍民魚水深情在流金歲月中不斷綿延和升華

新中國成立后,在革命建設時期,軍民魚水情在新的歷史年輪中,不斷匯入新的歷史篇章。

1976年,唐山大地震。10多萬解放軍指戰員,星夜兼程,火速奔赴唐山。當解放軍戰士把在廢墟中存活了13天的盧桂蘭抬出來時,現場沸騰了。盧桂蘭醒來后說的第一句話是:“解放軍萬歲……”“解放軍萬歲”,這可能是當時眾多陷入絕望又從子弟兵手中獲得重生的人們最直接、最質朴的心聲了。

這樣的心聲,在過去幾十年裡,反復映入我們的眼帘,也一次次讓人內心充斥著朴實無華的感動。從1998年抗擊洪水災害到2008年擔負汶川地震救災任務,在一次次重大自然災害面前,人民子弟兵把生的希望留給群眾,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生動詮釋著“你是我的父母,我是你的兵”“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多少回,當人民子弟兵勝利完成任務,就要離開的時候,人們再次看到像“十送紅軍”那樣的感人場面。這樣的場面,見証著軍民魚水深情在當代綿延與升華。

除了在重大災難面前挺身而出,人民子弟兵還自覺服從服務於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在完成戰備訓練、站崗執勤等任務的同時,積極參加支援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為民造福、為國興利。從茫茫戈壁到遠海礁盤,從重點工程到扶貧攻堅,人們總能看到人民子弟兵的身影。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子弟兵先后參與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重點工程120多項,參加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項目540多項﹔參加支援西氣東輸等重點工程建設。與此同時,各級各地主動適應部隊實戰化訓練要求,在訓練場地征用、群眾疏散轉移等工作上下大力氣,組織裝備搶修、醫療救護等專業分隊伴隨保障﹔積極完善和落實擁軍優撫安置政策法規,本著拓寬“后路”、鞏固“后院”、扶持“后代”的原則,積極協調解決現役、退役軍人和優撫對象面臨的現實問題。

(四)從“小推車”到“智力擁軍”“技術擁軍”,軍民魚水情深的光榮傳統在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中演繹新的故事

在皖北小李家庄,村民李華鬆10年如一日精心維護淮海戰役總前委指揮部的一處舊址,並義務向群眾宣講當年的故事。這項工作在李家已傳承了三代人,時間持續60多年。

淮北地區是淮海戰役的主戰場之一,曾有160多萬民眾和13萬多輛小推車參戰支前。而今,數十家國家級高新企業、科研院所主動與駐地部隊“聯姻”。一大批高科技人才、軍民通用裝備有了“軍用戶口”,應戰應急能夠迅即“隨軍支前”。

從淮海戰役中的“小推車”到今天高科技人才的“隨軍支前”,時代發展進步了,擁軍內容和形式發生了改變,但老百姓對人民軍隊的感情沒有變。全國多地利用經濟發達、技術先進、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推進“智力擁軍”“技術擁軍”,在人才、技術等方面大力支持強軍興軍。今天,隨著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軍民融合”這篇大文章正在中國大地全力推進,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正在形成,軍民魚水情深的光榮傳統也正在神州大地演繹出新的故事。

……

“君馭南風冬亦暖,我臨東海情同深。難得舉城作一慶,愛我人民愛我軍。”歷史和現實都昭示我們:堅如磐石的軍政軍民關系,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政治基礎,永遠是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隻有永葆人民軍隊性質、宗旨、本色,進一步發展鞏固軍政軍民關系,才能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凝聚起強大力量。

軍史顧問: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彭玉龍 李 赟

上一頁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