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中,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別山是最絢麗的篇章之一。在革命老區六安,鄧小平不僅曾在這裡指導皖西工作,大倡愛民新風,還曾留下一則給一座小廟題字的有趣故事。
指導皖西工作
“其實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之前,大別山區一直有黨領導的游擊武裝在堅持斗爭。這裡山高林密,群眾條件好,到劉鄧大軍南下之際,中共皖西工委領導的皖西人民自衛軍已有3個支隊2400余人,這些都為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2014年8月,六安黨史辦副主任蔣二明告訴記者,“都說創業容易守業難,打仗其實也是一樣的。為了進一步鞏固皖西根據地,深入開展對敵斗爭,劉、鄧決定在太湖縣的劉家畈召開第三縱隊旅以上和皖西工委以及皖西人民自衛軍支隊長以上干部會議。”
會議期間,鄧小平多次找部隊和地方的同志談話,從了解情況、指導工作、交代任務、交流經驗,到最后的化解矛盾、協調行動,無不展示了鄧小平的智慧。鄧小平還在會議上分析了形勢,闡明了今后任務,著重講了堅持皖西根據地斗爭的意義,還表揚了原來堅持在大別山艱苦斗爭的同志,極大地鼓舞了一直奮戰在大別山區的戰士們。
隨后,三縱主力轉戰到了太湖、霍山等地,行軍途中與前方指揮所相遇。鄧小平再次鼓勵三縱負責人說:“咱們就是要多背一些,背重一些,釜底抽薪就不要怕燙手。我們多背一些敵人,寧願本身多忍受一個時期的艱苦,也要拖住敵人幾十個旅,使山東、陝北的兄弟部隊騰出手來,大量消滅敵人。”
1948年初,在豫皖邊界活動的鄧小平,以劉、鄧的名義向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報告說:大別山站穩了。
為群眾做好事
“大別山之所以被稱為革命老區,是有原因的。”蔣二明在談到大別山革命歷史的時候有感而發,“英雄的大別山人民是經過革命多次洗禮的,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事實也確實如此,從土地革命的興起到中原突圍,大別山區的革命形勢幾經高漲和挫折,主力部隊曾4次撤離。國民黨反動派血腥報復,反復清剿,血洗大別山,叫嚷“駐盡山頭,殺盡豬牛,見影就打,雞犬不留”,把大別山區折騰得民不聊生。
蔣二明還說:“當劉鄧大軍初進大別山的時候,敵人宣布:凡查實通共、容共、給共軍送糧草帶路者,一律殺無赦﹔共軍進村給住房者要焚房……企圖斷絕人民軍隊與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讓劉鄧大軍無法在大別山立足生根。”
一想到群眾扶老攜幼,逃到山上忍飢受苦,鄧小平的心中就很是難受。他不止一次義憤地說:“敵人對大別山的人民實在太狠毒了。多少年來,他們在大別山老根據地鎮壓的口號就是:人要過刀,石要過火,至今還張嘴焚房、屠村,閉嘴殺無赦!”
進入大別山后,鄧小平多次號召:必須樹立一種艱苦朴素,實事求是,給群眾做好事的作風和風氣,必須反對一種浮夸、浪費、奢侈、鋪張,不給群眾做好事的作風和風氣。為此,鄧小平親自抓各部隊和地方工作人員的紀律作風教育,不斷深入基層開展紀律作風的檢查。他帶頭到各地調查,了解當地群眾習俗,還親自擬定和起草一些紀律制度和注意事項,要求指戰員們從點滴做
起,關心群眾疾苦、尊重群眾習俗、減輕群眾負擔,盡量為群眾做些好事。他每到一地,都要問問部隊和地方干部為群眾做了哪些好事,使部隊指戰員和地方干部普遍形成良好的作風和風氣。
路遇小廟題字
說到這裡,蔣二明還跟我們說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次,鄧小平和劉伯承從樓房村去視察,路上看見一座廟宇,鄧小平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還是一座名山啊。”這時,廟裡走出一個老和尚,一下子看到這麼多軍人,有些恐懼。鄧小平見了,主動上去對老和尚施禮,老和尚見此,十分恭敬地說:“歡迎長官和貴軍到敝寺休息喝茶。”鄧小平說:“請長老引路!”說罷,鄧小平和劉伯承隨老和尚進了廟裡。
廟裡的陳設都很破舊,老和尚特意沖了一壺茶,又拿出一小碟玉米餅,請鄧小平吃,並十分敬慕地說:“敢問貴軍就是當年的紅軍嗎?”鄧小平說:“長老是怎麼知道我們是紅軍的?”老和尚說:“樓房村的周老先生說你們就是當年的紅軍,我還不太相信,晴雨廟住持是我師弟,他拿出你們貼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給我看,我才相信。中午,我走到樓下灣時,貴軍還請我吃了一餐齋飯,不是紅軍不會這樣待人的。”鄧小平說:“你說得對,我們就是當年的紅軍,現在叫人民解放軍了。”並向老和尚講了一些共產黨的政策和當前形勢。老和尚連連稱贊,並拿出筆墨紙硯,請鄧小平題字。鄧小平揮筆寫了“廟小乾坤大,山高日月長”十個大字,下面落款是“紅軍戰士”。老和尚對鄧小平的書法贊嘆不已,說:“過去認為紅軍都是大老粗、沒文化,但您的文才和墨寶要是在科舉時代,一定會金榜題名,我要好好裝裱珍藏。國民黨的部隊每來一次,我都要破費,可是,前天貴軍在敝寺做午飯,連柴火都是自己在山上揀的,臨走時還把屋裡屋外打掃得干干淨淨,水缸也挑滿了水。自古以來,哪有這樣好的軍隊?”鄧小平說:“感謝長老對我軍的夸獎。”
臨走時,老和尚送了好一陣。鄧小平一再請老和尚留步,他才駐足不前。
除夕夜長談
“1947年底,我們有幸聆聽了鄧小平關於堅持黨的領導、密切聯系群眾和嚴格執行黨的政策的親切教誨,這對於堅持大別山斗爭的同志們來說,如同久旱遇上了甘露。時間雖然過去了幾十年,但當時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首長的教誨言猶在耳,時時激勵我們為革命事業奮斗獻身。”這是張延積與杜炳如兩位老同志時隔40多年后,在一次回憶鄧小平的談話中說的。
1947年冬,大別山區已經接連下了幾場大雨,樹葉早已脫落,唯有滿山遍野的馬尾鬆在風雪嚴寒面前仍然挺拔青翠。此時,在金寨縣的隨軍南下干部和指戰員們正緊張發動群眾,剿匪反霸,開展土地改革,為重建大別山區根據地而夜以繼日地戰斗著。
12月31日上午,時任中共金寨縣委書記兼獨立團政委的張延積正和同志們研究在新的一年裡如何深入開展土地改革、擴大武裝、支援前線等工作,忽然接到漆店區委書記江川的緊急通知,要他們迅速前往樓房村。同時接到通知的還有金寨縣縣長王相卿、縣委副書記張健三、在關王廟區開展工作的五旅教導隊政委高峰以及杜炳如等同志。通知說大軍區首長來了,叫他們立即前往漆店下樓房村,向首長匯報工作,並特意
叮囑:不要帶禮物!
“從縣委所在地余富山到下樓房要走20多公裡山路,太陽快落山時,我們趕到了樓房村。”當時帶路的同志指著背山面河的小灣子裡三間低矮的房子,對他們說:“首長就住在那裡。”
等大伙都到了,看見首長們一邊烤火,一邊收聽新華社廣播的毛澤東同志關於《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重要報告。當聽到廣播員激動地說出“黑暗即將過去,曙光就在前頭”的時候,同志們都沉浸在無邊的喜悅之中。聽完廣播,鄂豫區黨委書記段君毅同志起身,逐一將張延積、杜炳如等同志介紹給鄧小平認識。這時,警衛員點燃了兩支油鬆柴,亮光下,他們仔細端詳了鄧小平,他雖然面龐消瘦,胡子也很多天沒有刮,但兩眼炯炯有神,讓人充滿信心。但首長們穿的似乎很單薄,相比之下,他們幾個穿的倒比首長們厚實,心中很是慚愧。柴似乎很濕,火堆燒得不旺,濃煙十分嗆人,屋子裡顯得很冷。李先念副司令低下頭,對著柴火使勁地吹,鄧小平也拿起一本書輕輕地煽火。江川悄悄地告訴他們說:“這些柴禾全是首長們到后,親自上山打來的。”
火,總算燃燒起來,室內暖和了一些。鄧小平與大家話家常、談工作,同志們積極回答,不知不覺間,大家長談了一夜。
“告別首長時已是深夜時分,抬頭望去隻見滿天星斗,萬籟俱靜,更顯得天高地闊,曠野裡雖然冷風襲膚,但我們卻感到心裡火一樣熱。歸途中,同志們反復背誦著毛主席報告中的話:‘曙光就在前面,我們應當努力。’就這樣,我們歡欣地迎來了1948年的第一個黎明。”
情系老區百姓
鄧小平始終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和幸福生活奮斗不息,孜孜以求。三年困難時期,鄧小平身負重任,日理萬機,仍然時時惦記著老區人民。
1960年2月19日,寒風颼颼,山區早春的天氣還十分寒冷。鄧小平一行驅車由合肥出發,視察金寨。在梅山電站賓館一下車,鄧小平便和金寨縣黨政負責同志親切交談,不斷地詢問老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對人民群眾表示了無微不至的關懷。金寨縣因建梅山、響洪甸兩大水庫,淹沒了10萬畝良田,再加上自然災害,人民群眾的生活十分困難。聽到這些情況,鄧小平深感焦慮,關切地說:“金寨人民對中國革命有很大的貢獻,革命戰爭年代有10萬英雄兒女參戰,今天為社會主義建設又淹掉10萬畝良田,我們地方政府一定要千方百計關心老區人民的生產生活,一定要幫助老區人民渡過難關!”
針對金寨縣山高地少、土壤貧瘠的特點,鄧小平指出:山區耕地面積少,山場面積大,要抓好見效快的綠化造林工作,比如福建省山區有一種桉樹,成林快,樹干直,不妨引進栽培、推廣。還有其他方面適合山區的多種經濟生產也要抓,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的收入,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
鄧小平兩次到六安視察指導工作,如春風拂柳、甘露潤苗,使廣大干部群眾在思想、工作作風和方式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為老區人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幾十年來,六安各級干部牢記鄧小平同志的教誨,時時刻刻為著群眾,帶領廣大群眾戰天斗地,改造山河,掀起了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一個又一個高潮。(王正超 李雲勝)
(摘自《合肥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