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四川黨的建設

喜德: 多元合作闖出致富路

記者 張微微 周盼

2017年07月05日15:3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導語:喜德縣積極探索彝區精准扶貧辦法,提供了脫貧“摘帽”樣本

大涼山,高山延綿不斷。這裡居住著佔總人口40%以上的彝族同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千百年的生存風俗讓他們大多數“隱居”大山深處,依靠最古老的農業技能,在貧瘠的土地上勉強維持生計。這裡貧困面積之廣、貧困程度之深、貧困人口之多在全國都屬少見,脫貧攻堅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記者採訪的喜德縣是涼山州11個被列為國家扶貧開發的重點縣之一。這裡居住著90%以上的彝族居民。自國家大力實施脫貧攻堅、精准扶貧政策以來,各族干部群眾為消除貧困作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從平壩地區到二半山區再到高寒地區,在建起彝家新寨的基礎上,實施以合作社、種養大戶、龍頭企業“三個帶動”為主要方式的多元合作“造血”扶貧,讓不少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龍頭企業帶動:

“賣出去一瓶水就有一分錢進入貧困戶的口袋”

“現在咱們不勸酒了,改勸水!這裡的清泉水是神靈賜予的寶藏。”

一來到喜德縣冕山鎮海拔2800米的小山村,村主任楊玉勇便熱情地將記者領到了由他私人出資創辦的四川省廣地飲品有限公司的辦公室。他取出一瓶還沒來得及貼上標簽的水遞給記者。“再過幾天就要貼標銷售啦!爭取銷量上億瓶!”

楊玉勇告訴記者,他已經將自己廠裡10%的股份無償贈與小山村,用於脫貧攻堅。

楊玉勇是遠近出了名的實干家。前兩年,在外致富后的他響應家鄉脫貧攻堅的號召,帶著家底重回貧困的小山村,當上了村主任,搞起了產業扶貧。

“等山泉水正式開賣,每賣出去一瓶水就有一分錢進入貧困戶的口袋。如果每年能賣出1億瓶,兩元一瓶,按照10%的股份,村集體的收入將會是怎樣一筆巨款!”楊玉勇充滿期待。目前他提供了13個就業崗位給村裡的貧困戶,“1800元的固定工資,再加上銷售提成,月收入基本能夠保証在3000元左右。”

除了吸引像楊玉勇一樣的企業家回報家鄉,喜德縣還採用“企業+養殖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積極引進鐵騎力士集團,建成年繁母豬1萬頭的規模種豬場,年出欄約22萬頭仔豬﹔引進新希望集團,企業負責投放仔豬、飼料、技術,並負責回收、銷售出欄豬,村“兩委”牽頭養殖大戶和貧困戶入股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承包寄養。以這些龍頭企業為引領,預計可帶動1萬戶貧困戶脫貧增收。

合作社帶動:

基金扶持摘“窮帽”

小山村曾是冕山鎮唯一的一個貧困村,全村332戶、1298人,其中建卡貧困戶就有39戶、158人。全村的耕地隻有980畝,人均不到1畝。

2015年,經過長期走訪調查,定點幫扶小山村的四川省安監局與村“兩委”共同編制完成了《2015-2018年冕山鎮小山村精准扶貧規劃》,讓小山村的村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這項規劃對於當時想造福一方還不知從何干起的村主任楊玉勇來說,也可謂是一場及時雨。在省安監局的大力支持下,小山村的黨員干部走出小山村參觀學習並對村裡勞動力開展技能培訓。最后,村上確定以種植業、養殖業、旅游業為主導,先后成立了以大戶為帶動的“喜德縣安幫大蒜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喜德縣安源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核桃、大蒜,養殖山羊、綿羊。村裡39戶貧困戶依托政府發放的30萬元產業扶貧基金全部免費入股。

楊玉勇告訴記者,目前合作社已建成分別存欄700隻、800隻和300隻的羊圈基地。2016年,合作社獲得12.4萬元的第一次利潤后,扣除村集體收益部分,剩余8萬元按股份分紅,貧困戶每戶分得848.86元。

“看那個正趕著羊的莫伍支,以前是村裡有名的貧困戶,家裡有四個小孩,現在她和丈夫一起在合作社務工,每月收入2000元,做護林員每月800多元,加上合作社分紅,這個家庭年收入接近4萬元。”合作社帶頭人楊玉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除此以外,省安監局還贈與貧困戶每戶15隻綠殼蛋雞,每隻雞年產蛋200枚,每戶每年就有3000枚雞蛋可出售,省安監局負責以每枚1元的價格回收,預計能為每戶每年增收3000元。”

這些實實在在的收益,讓小山村2016年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成功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以合作社為帶動,不僅小山村成為成功范例,今年,喜德縣還在50個預脫貧村中成立了50個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幫助1000戶貧困戶發展養殖產業。

大戶帶動:

從高山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

喜德縣紅莫鎮瓦西村屬於彝族聚居村,全村有低保的298人,五保人員9人,孤兒7人,外出務工人員700余人,現有貧困建卡戶140戶,529人,2015年貧困戶人均純收入2530元。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瓦西村的村組干部硬是擼起袖子帶頭實干、苦干,讓瓦西村在2016年底如期實現了脫貧摘帽。

村民吉克阿來便是村裡脫貧致富的一員,如今他已成了瓦西村的致富帶頭人,光是家裡40畝烤煙的收入,每年都能夠維持在3萬元左右,家裡還養著40頭羊,同時還種植著十幾畝花椒與核桃。

“以前哪裡想得到能夠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哦!”吉克阿來一見到記者便急忙打開自家的院門,邀請記者進房參觀,“這房子80多平米,硬是沒要我們一分錢,政府還讓我們在工地上打工,幫著修建房屋,每人每天120元。”吉克阿來說,要不是曾經的泥土房已經推掉了,真想帶記者上山去看看。“屋頂上瓦都沒有,全是蓋的木頭板,外面下大雨屋裡就漏小雨,孩子大人擠一屋子,生了病也不敢下山去看。”

去年,通過幫助村裡修建新居,吉克阿來賺了幾萬元啟動資金,再加上向村裡申請到的產業扶持無息貸款,他風風火火地投入到發展產業中去,也慢慢從看天吃飯的貧困戶變成了村裡脫貧致富的帶頭人。“現在烤煙地還請了幾個貧困戶務工,我給他們每天80元工資,包中午飯。自己富起來了,也要帶領村裡的兄弟姐妹一起致富啊!”吉克阿來由衷地說。

“大帶小,富帶貧”,實現共同富裕,這是喜德縣“三個帶動”中的重要一環,今年喜德縣又在50個預脫貧村中選擇200戶養殖大戶帶動800戶貧困戶發展養殖產業。

通過“輸血”與“造血”兩手抓,2016年,喜德縣圓滿完成46個村、2812戶10812人的脫貧任務。

下一頁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