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今日浙江

“八八戰略”引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浙江實踐綜述

記者 張軍 郟文綱 馬躍明

2017年07月05日14:4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海闊天空浪若雷,錢塘潮涌自天來。在浙江激蕩的富民強省大潮背后,始終引領、支撐著改革發展的一個澎湃力量:“八八戰略”!

這是一個殷切的囑托,這是一個戰略的持續,這是一場豪邁的遠征。從“兩創”“兩富”到“兩美”現代化浙江建設,浙江書寫了“八八戰略”的又一個五年精彩:

——看綜合實力:2016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6485億元,年均增長7.8%,連續21年居全國第4位,人均GDP達83538元,位列全國第5位﹔開放型經濟發展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7%﹔三次產業結構實現從“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歷史性跨越。

以最高標准、最快速度、最嚴作風、最好效果,圓滿完成G20杭州峰會服務保障任務,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展現了浙江“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優異成績。

——看區域協調:全省城市化率達65.8%,城鄉收入倍差縮小到2.066,居全國前列﹔在全國率先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貧困現象、26個縣摘掉“欠發達”帽子﹔全面小康實現水平達到97.2%,居全國各省區首位。

——看生態環境: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和美麗中國先行區在浙江落地,之江大地滿目綠水青山,美麗城市、美麗縣城、美麗鄉村星羅棋布,環境質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省區市前列。

——看人民生活:2016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7237元、連續16年位居全國省區第一,全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866元、連續32年位居全國省區第一﹔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居全國各省區首位﹔優質教育均衡程度、人民群眾主要健康指標位居全國前列,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最美”現象無處不在,人民群眾對平安安全感滿意率連續13年位居全國前列。

——看從嚴治黨:樹起“鐵尺”打造勇立潮頭的浙江鐵軍﹔農村基層黨建“二十條”向全國推廣﹔高標准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正風肅紀﹔率先試點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形成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黨風政風行風群眾滿意度逐年提高,全省風清氣正、政治清明。

輝煌成績,承載著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關懷。難忘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浙江,賦予浙江“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的新使命,希望浙江“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水平上更進一步,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更快一步,繼續發揮先行和示范作用”﹔2016年9月,總書記又對浙江提出了“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新要求。

輝煌成績,銘刻著歷屆省委的接續奮斗,凝結著全省人民的創新創造。浙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浙江全省上下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八八戰略”為總綱,打好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統籌推進法治浙江、文化強省、平安浙江、美麗浙江和黨的建設,不斷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浙江實踐新境界。

始終堅持以“八八戰略”為總綱,一張藍圖繪到底

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指出:“我在浙江工作時,省委就提出了‘八八戰略’。這不是拍腦瓜的產物,而是經過大量調查研究提出來的發展戰略﹔‘八八戰略’和‘四個全面’在精神上是契合的。”

2003年7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著眼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實現現代化,全面系統地提出了引領浙江發展的“八八戰略”。一個指導浙江改革發展的高遠長策應運而生。

十一屆浙江省委以“八八戰略”為總綱,逐步形成了以黨建為統領,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區域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體系。

歷屆省委始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不斷推進“八八戰略”深化細化具體化,不斷以新的成效彰顯出“八八戰略”的生命力。

十二屆省委在“八八戰略”指引下,作出實施“創業富民、創新強省”決策部署,激發了創業創新的熱情激情。

黨的十八大以來,十三屆省委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圍繞深入貫徹實施“八八戰略”,先后召開了十次全會,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政策舉措,努力建設“美麗浙江美好生活”現代化浙江。

今年4月27日,省委書記車俊履新第二天,就奔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的誕生地安吉縣調研,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教誨。

車俊強調:“‘八八戰略’不是管一地一域、管五年十年的,是管全局、管長遠的,是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和總綱。浙江改革發展的成功生動實踐証明,‘八八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留在浙江的寶貴戰略思想和精神財富,是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浙江實踐的根本遵循,是全面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總路徑,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引。這些年來,歷屆省委帶領全省人民所做的工作,歸根到底,都是在續寫‘八八戰略’這篇大文章﹔這些年來,浙江發展所取得的成就,歸根到底,都是因為我們堅定不移地深入實施‘八八戰略’。我們要保持定力、搶抓機遇,在堅持中發展,在繼承中創新,既保持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又與時俱進、勇於開拓,在思想上不斷豐富新的內涵,在實踐中不斷創造新的經驗,在成效上不斷取得新的突破,使‘八八戰略’在新的發展中更顯生機,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浙江的實踐更加生動。”

始終踐行“騰籠換鳥”“鳳凰涅槃”重要思想,打好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

“浙江隻有鳳凰涅槃,才能浴火重生。”應對轉變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的時代命題,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提出了著名的“騰籠換鳥”和“鳳凰涅槃”重要思想。多年來,浙江自覺踐行“騰籠換鳥”“鳳凰涅槃”重要思想,調結構、促轉型,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質量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的主基調,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打好經濟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加快推進創新驅動和“三去一降一補”工作,加快融入全球經濟的步伐,以高質量的GDP取代高增速的GDP,奠定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厚實基礎。

——結構轉換

以“五水共治”倒逼轉型升級。通過“五水共治”,淘汰傳統產業污染大、能耗高、產能過剩的企業或產品,出清“僵尸企業”,催動著浙江量大面廣的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5年間浙江關停整治提升“低小散”問題企業10萬多家。水泥、有色、鋼鐵等8類高耗能產業比重從2011年的40.9%下降到了2016年的33.5%。對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培育了上千家市場產品佔有率居全國前列的“隱形冠軍”。

以“三改一拆”撬動轉型升級。全省累計“三改”建筑面積9.26億平方米,拆違建筑面積6.29億平方米,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拆出了發展空間,為推進新型城市化開辟了新道路,為改善群眾生活品質創造了良好環境。

以“浙商回歸”拉動轉型升級。產業回歸、資本回歸、總部回歸,連續多年實施的“浙商回歸”工程三箭齊發,吸引一大批在外浙商回歸家鄉開拓市場,吸引著一個個世界500強企業和央企落戶浙江,累計浙商回歸到位資金達11800億元。

以重特大項目支撐轉型升級。綠色石化基地加速推進,波音飛機完工和交付中心項目成功落戶舟山群島新區,中國電子溫州產業園、湖州百城新型汽車電池產業園、台州無人機產業園(一期)啟動運行。深入實施“411”擴大有效投資行動計劃,激發民資、對接央企、引進外資。2012—2016年,浙江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1.6%。

以“四換三名”“三強一制造”提升產品質量和層次。全省在役工業機器人達3.3萬台,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過去五年累計實際增長55.7%,工業企業利潤位居全國工業大省第一位。推進質量強省、標准強省、品牌強省建設和打造“浙江制造”品牌,涌現了一大批名企、名品、名家,新產品產值率從23.0%提高到34.3%。

以八大產業為重點,提升產業層次。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和文化創意等八大萬億產業,成為浙江產業的八大支柱。其中信息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3911億元,佔GDP比重達到8.4%﹔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比重提高到40.1%、38.8%和22.9%。

三次產業結構實現從“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歷史性跨越,一、二、三次產業比例從4.8︰50.0︰45.2優化為4.2︰44.2︰51.6,第三產業對GDP的增長貢獻率達到62.9%。

以“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推進市場主體升級,啟動實施“小微企業三年成長計劃”,開展小微企業“1+X”專項行動,實施企業減負三年行動計劃,培育了一大批小而精、小而新、小而專、小而美、小而特的小微企業集群。累計完成 “個轉企”19.9萬家﹔直接減輕企業負擔1010億元﹔全省共有上市企業411家,A股上市公司家數佔全國12.7%,居全國第二位。

——創新發展

構建重大創新平台。規劃建設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錢塘江金融港灣,加快“兩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國家信息經濟示范區、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加快建設提升特色小鎮和省級產業集聚區,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計劃……目前,浙江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5位,綜合科技進步水平居第6位,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7%。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實施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戰略,累計引進培育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等1000余家產學研用創新載體﹔成功獲批全國首個“全省域”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加快建設“展示、交易、交流、合作、共享”五位一體的科技大市場,打造全國一流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和面向全球的技術樞紐,2016年技術市場交易額365.62億元,同比增長50.9%。

激發企業創新活力。5年來,浙江全社會研究和發展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比例從2.04%提高到2.43%。目前,浙江企業創新能力居全國第2位,知識產權和專利綜合實力均居第4位。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打造人才生態最優省份,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全省累計引進省“千人計劃”人才1684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人才662人,其中創業人才和外專“千人計劃”人才居全國第一。

提升科技惠民水平。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派遣個人、法人、團隊科技特派員分別達1.29萬人次、125家、354個,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33萬項,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7%,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

——開放發展

抓住世界經濟格局調整、G20杭州峰會為浙江贏得邁向國際化等新機遇,勇做開放發展“急先鋒”,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系,促進城市國際化和開放水平再上新台階。

開放平台不斷升級。深入實施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戰略,全面啟動義甬舟開放大通道規劃建設,金甬鐵路順利開工,中歐班列(義烏)成為我國到達境外城市、運送貨物品類最多的中歐班列﹔寧波舟山港實現實質性一體化,成為全球第一大港﹔寧波梅山新區規劃建設積極推進﹔浙江絲路產業基金設立……浙江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額佔了全國的15%。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挂牌運行,一個東部地區重要海上開放門戶示范區、國際大宗商品貿易自由化先導區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資源配置基地漸行漸近。

對外貿易穩步增長。率先探索開展外貿綜合服務試點,外綜服企業成為外貿穩增長的重要力量。5年來,浙江出口佔全國份額由2012年的11.0%上升到2016年的12.8%、名列全國第3位,佔全球份額由2012年的1.2%提升到2016年的1.7%﹔全省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由2012年的1706.9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3172.8億元,年均增長16.8%。

浙企實現從產品走出去到資本走出去的大跨越。建立泰國羅勇工業園、越南龍江工業園等4個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數量位居全國第一﹔跨國並購累計409起,備案並購額150億美元,80%以上投向歐、美、日等發達國家,70%以上集中於汽車及零部件、機電裝備、生物醫藥等先進制造業領域﹔對外投資覆蓋142個國家和地區,5年對外直接投資累計610.3億美元,年均增長45.8%。

始終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關鍵一招,持續釋放發展活力

“浙江的活力之源在於改革,就在於率先建立了能夠調動千百萬人積極性的、激發千百萬人創造力的體制機制。” 改革始終是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的主抓手。在“八八戰略”中,首要的優勢就在體制機制,關鍵的舉措就是深化改革。歷屆省委始終緊緊牽住改革“牛鼻子”,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浙江對應“八八戰略”各個方面,抓頂層設計、抓試點突破、抓全面落地,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走在前列,激發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大動力。

——推進簡政放權,突破改革難點

浙江按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充分運用“互聯網+政務服務”,大力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累計取消和下放13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省級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減少到516項,非行政許可事項全面取消。各級政府辦事效率明顯提升,發展環境明顯改善,市場主體活力明顯增強。

2016年底,在深入分析浙江改革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基礎上,順應人民群眾的期盼,浙江啟動實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進簡政放權,加快形成覆蓋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征收、行政裁決、行政服務等領域的“一次辦結”機制﹔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形成“部門聯合、隨機抽查、按標監管”的“一次到位”機制﹔全面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逐步形成便民服務“在線咨詢、網上辦理、証照快遞送達”的“零上門”機制,努力打造全國投資環境最優省份、企業負擔最輕省份。截至目前,已有59個省級單位公布了958項“最多跑一次”事項清單,設區市本級平均公布1002項,縣(市、區)平均公布862項。57個省級部門開放了3700多項公共數據共享權限,得到了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紛紛點贊,成為浙江改革的“金字招牌”和“牛鼻子”。

——改革要素配置,增強市場活力

建立健全市場化的技術、土地、能耗、環境容量等主要資源要素配置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重點按照畝產論英雄、節能論英雄、節水論英雄、環境論英雄、績效論英雄的要求,建立健全以“畝產效益”為基礎的綜合評價體系,實施分類分檔的土地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制定實施以單位GDP能耗為基礎的用能權交易制度、以水定產以水定城的水資源配置制度,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財政收費制度。

——先行國家試點,搶佔改革高地

國家信息經濟示范區、國家標准化綜合改革試點相繼落地﹔扎實推進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規劃建設義烏國際貿易改革試驗區﹔在寧波梅山新區謀劃建設“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深入推進中國(杭州、寧波)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快建設溫州金融改革試驗區、加速台州市創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試驗區……一個個走在前列的改革舉措,為全國大局提供了經驗與樣本。

——錨定重點領域,綜合配套改革

海寧市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開化縣生態功能區示范區建設試點、德清縣城鄉體制改革試點、平湖市產業結構調整機制創新試點、海鹽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試點、桐廬縣基層社會治理機制創新試點……一系列省級試點為全省面上鋪開積極“試水”、創造條件。

在經濟領域,不斷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2015年底在全國率先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全省近3萬個村的3500多萬農民當上社員股東﹔深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用益物權、集體經濟收益權“三權到人(戶)、權跟人(戶)走”改革,讓農民有了更多選擇,不斷提高農民收入﹔率先實行企業登記“五証合一”,全省在冊市場主體達528.6萬戶﹔立法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編制完成《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指導目錄》,信用平台企業檔案不斷完善。

在文化領域,穩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文化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等4項國家級改革試點和“公共文化服務重點市縣建設”等3項重點突破改革項目。

在社會領域,深化招生制度改革,首批試點高考改革﹔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取消了公立醫院以藥補醫機制,在全國率先實現省、市、縣三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覆蓋”﹔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改革﹔健全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的體制機制﹔完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

在黨的建設領域,積極穩妥推進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推進2014—2017年深化組織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層組織建設制度、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和作風建設制度改革五個方面重要舉措﹔著力抓工作網絡、工作體系、前端糾錯、備案審查、督促落實“五大建設”,有序推進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制定、備案、清理等各項工作,形成了富有浙江特色的經驗。

……

一項項務實創新的改革舉措,成為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始終堅持區域城鄉協同發展,提高區域城鄉均衡性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明確指出:“沒有欠發達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全面小康。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根本途徑還是要促進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這是統籌區域發展的核心。”

歷屆省委始終堅持把協調發展作為謀劃和推進各項工作的重要遵循和基本方向,堅持城鄉統籌、山海協作,促進浙江協調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繼續發揮優勢,在均衡協調發展中拓展空間,在補齊短板中增強后勁,實施空間結構優化戰略,科學布局省域國土空間,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和區域協同協調發展,以加快均衡協調發展彰顯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優化布局,區域協同發展

2013年,浙江率先出台《浙江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把全省作為一個大城市來謀劃,構建以四大都市區為主體、海洋經濟區和生態功能區為兩翼的空間布局架構。在嘉興市、開化縣、德清縣開展“多規合一”試點,探索城鎮集聚集約與鄉村農業發展生態保護在空間上的最佳耦合。

高抬都市區“龍頭”,杭州、寧波、溫州和金華—義烏四大都市區經濟加快發展,城市集聚輻射功能不斷增強,四大省域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達到71%左右,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約4個百分點,在長三角城市群的地位逐步提升。2016年四大都市區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長8.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約1個百分點。

向海,浙江統籌推進海洋經濟“兩區”建設,初步構筑起以寧波、舟山為中心,溫台杭嘉為兩翼的海洋經濟發展格局。組建浙江省海港委和省海港集團,寧波舟山港實質性一體化、貨物吞吐量連續8年蟬聯全球第一,開展“浙江漁場修復振興行動”。2016年,浙江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6700億元,佔全省地區生產總值14.41%,三次產業結構比例達到7.3︰37.8︰54.9,結構趨優。

向山,浙江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26個原欠發達縣發展速度持續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經濟實力、公共服務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已在全國平均水平以上,2015年集中“摘帽”,至此浙江沒有欠發達地區。

推進陸海聯動、山海協作。創新啟動山海協作產業園(示范區)建設,推動經濟強縣和衢州、麗水等地加快發展縣開展緊密型合作交流,建立共建共管共招共享機制﹔“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圓滿完成,以“低收入農戶收入倍增計劃”為核心的扶貧工程成效顯著,山區及海島地區發展環境穩步改善。

——打破壁壘,城鄉一體發展

多年來,隨著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城鄉一體的格局在浙江深化。

城市化進入以提升質量為主的轉型發展階段,三大城市群加快推進,嘉興、湖州、紹興、衢州、舟山、台州、麗水7個省域中心城市集聚能力不斷增強,義烏市、德清縣、蒼南龍港鎮等10個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深入探索,農民工融入城鎮、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和新型城市建設等任務加快推進……目前,浙江全省常住人口城市化水平達65.8%。

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全省鄉鎮和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公路通村率、通村公路硬化率、班車通達率達到100%﹔光纖網絡建制村全覆蓋,4G網絡主要建制村基本覆蓋,有線電視鄉鎮和建制村通達率均達到100%。

城鄉居民“同等待遇”漸成現實。推動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制定差別化落戶政策,推廣積分落戶制度,加強農業轉移人口技能和文化培訓,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實現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待遇水平和繳費政策的統一。推動教育培訓、勞動就業、醫療衛生、科技推廣、文化娛樂、商貿金融等服務向農村延伸。

下一頁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