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干部論壇

劉家義: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 奮力開創經濟文化強省建設新局面【3】

——在中國共產黨山東省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2017年6月13日)

2017年06月23日09:44    來源:大眾日報

  三、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今后五年是我省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窗口期,我們要實現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必須牢牢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把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作為統領經濟發展的重大工程,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准、山東優勢,積極創建國家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通過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實現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

  (一)著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改革開放是決定山東未來發展的關鍵一招。要堅持正確方向,精准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突出協同配套,勇於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把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

  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突出定向、精准、有度,推動五大任務取得更大成效。以鋼鐵、煤炭、煤電等行業為重點,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做好去產能職工分流安置工作。堅持住房的居住屬性,因城施策、分類調控,建立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支持企業通過債轉股、股權融資等措施,積極穩妥去杠杆。進一步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和生產經營成本,讓企業輕裝上陣、更好發展。謀劃推進一批重大工程,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創新發展、生態建設等方面補齊短板、厚植優勢。

  加快推進基礎性重大改革。按照統籌兼顧、重點突破的要求,全面推進改革攻堅,更好發揮改革牽引作用。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國企國資改革,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提高資產証券化水平和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優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機制。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支持民營企業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完善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收入劃分相關制度,健全現代財政體系。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創新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機制,提高產業投資基金運營水平,促進和擴大民間投資。扎實推進濟南區域性產業金融中心、青島財富管理中心等建設,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優化金融生態,提高防范金融風險能力,促進金融業健康發展。

  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充分利用沿海獨特地理位置,著眼塑造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進一步優化山東開放戰略布局。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踐行絲路精神,深化產業、人文等合作,在建成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之路中發揮積極作用。發展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市場採購等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外貿向優質優價、優進優出轉變。優化投資環境,在法定權限范圍內創新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政策,著力引進跨國公司戰略投資項目和功能性機構,重視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模式。深化國際產能合作,扎實推進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培育壯大山東本土跨國公司。支持開發區率先復制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熟經驗,打造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平台。

  (二)著力強化創新驅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銜接融合,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著力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核心裝備,推動“山東制造”向“山東創造”“山東智造”躍升。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支持建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金服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高水平建設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培育技術創新中心和制造業創新中心等新型創新平台。強化知識產權運用、管理和保護,促進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強化創新人才支撐。牢固樹立人才第一資源理念,打好培養、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組合拳,廣聚天下英才,建設人才強省。加強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參與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完善提升“泰山”系列人才工程,精心打造“齊魯”系列實用人才工程,大力引進“高精尖缺”人才,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弘揚企業家精神,發揮企業家示范作用,造就優秀企業家隊伍。完善充分體現知識價值的分配激勵機制,加快構建國內領先的人才制度體系,讓各類人才脫穎而出。

  推進制度管理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健全普惠的創新政策制度體系,加快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推動科研院所建立法人治理結構,支持省屬主要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融合發展。建設統一完善的政務服務平台,深化行政審批制度、商事制度、職業資格制度改革,打造一流營商環境,讓一切創新創業源泉在齊魯大地充分涌流。

  (三)著力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我省經濟發展的根基。要堅持提升傳統產業與發展新興產業並重,加快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不斷提高實體經濟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再創傳統產業新輝煌。大力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支持企業開展高水平技術改造,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建設制造業強省。優化提升傳統服務業,培育壯大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現代服務業,推動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積極優化產業組織,加強企業管理,培強一批主導產業、骨干企業、行業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完善產業鏈條,壯大產業集群,提高集約集聚發展水平。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推進“山東標准”建設,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支持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推動經濟發展進入質量品牌時代。

  搶佔新興產業制高點。圍繞突破關鍵技術、擴大產業規模、提高核心競爭力,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新材料、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重點領域,加快崛起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植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工業設計等特色新興產業,促進分享經濟、網絡經濟等健康成長。激活個性化、中高端消費需求,以消費升級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

  做好產業跨界融合大文章。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為路徑,充分釋放“互聯網+”的力量,促進產業深度融合、跨界融合。推動農業“接二連三”,實現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建設高質量的工業雲服務和大數據平台,形成融合發展新生態。推動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旅游業與文化、工業、農業等產業融合,積極發展全域旅游。大力促進產城融合,實現產業發展與城鎮擴容良性互動、一體推進。

  (四)著力發展現代農業。堅持“三個導向”,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調好調順調優農業結構,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圍繞“吃得安全、吃得放心”這一社會最大關切,狠抓農產品標准化生產,健全全過程監管體系,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省。大力實施農業科技展翅行動,高水平建設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加快高標准農田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推進糧食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

  培植壯大農業“新六產”。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科技園區、創業園區“三園同建”,推動終端型、體驗型、智慧型、循環型“四型發展”,促進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供應鏈貫通“三鏈重構”,全面提升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持續增加農民收入。扎實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百縣千鄉萬村”試點工程,壯大農村電商、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業態新模式。鼓勵引導企業、社會資本到農村投資興業,使農村成為創業創新的廣闊天地。

  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推行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積極發展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探索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改革,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和實力。

  (五)著力優化協調發展格局。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陸海並重,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

  深入實施區域發展戰略。開展“兩區一圈一帶”提升行動,強化規劃對接、政策協同、產業協作,促進區域在更高水平上協調發展。提升青島西海岸新區輻射帶動作用,提高省會城市首位度,支持濟南加快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積極推進黃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大力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培育新的增長極、增長帶。全力支持雄安新區建設,深度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進一步提升山東在全國發展格局中的地位。

  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深化戶籍、財稅、區劃等改革,加快推進“三個市民化”進程。強化濟南、青島核心城市功能作用,深入開展大中小城市培育和特色小鎮創建,提升山東半島城市群融合度和競爭力。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精細化水平,加快城市“十個系統”建設,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城市治理難題,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裡子”。以美麗鄉村標准化建設為抓手,深化農村“七改”,努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新農村,形成城鄉一體發展新格局。

  加快建設海洋強省。優化海洋開發布局,科學綠色立體開發海洋,促進海洋可持續發展。以青島藍谷建設為核心,發揮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台支撐引領作用,打造海洋科技高地。實施“透明海洋”工程,以國家深海基地等為依托,建設全國深遠海戰略保障基地。健全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推進“海上糧倉”建設,大力發展海工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文化旅游等優勢產業,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

  區域協同、城鄉一體、陸海統籌離不開重大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和有力支撐。要突出智能化、網絡化、現代化,加快推進“外電入魯”、“兩網兩通”、航空水運、軌道交通、黃水東調、高速光纖網等重大工程建設,努力完善涵蓋現代能源、綜合交通、水資源保障、信息網絡等的綜合支撐體系,全面提升承載能力和保障水平。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聚焦各地黨代會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