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月24日,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首次到深圳特區視察,這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中,是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重要事件。此時,深圳經濟特區剛剛成立4個年頭,特區的建設熱火朝天,但國內關於“改革開放”的爭論、圍繞特區的非議同樣雲譎波詭。
鄧小平來到深圳,在親眼目睹了深圳的發展變化后,欣然提筆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証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此后,“特區不能辦”的議論基本上沒有了。應當說,特區的發展不負眾望,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到了1987年6月左右,鄧小平肯定地說:特區是成功的,不但決定正確,而且辦得成功。
帶著問號南下視察
鄧小平為什麼要在1984年春節前后到特區視察?應當說,最主要的問題是特區這個決策對不對?特區還要不要辦下去?
自1979年在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支持下,開始創辦經濟特區以來,4年時間過去了,特區特別是深圳特區,按照自身的發展邏輯,取得了巨大的建設成績。到1983年,深圳已和外商簽訂了2500多個經濟合作協議,成交額達18億美元。與1978年相比,1983年深圳工農業總產值增長11倍,財政收入比辦特區前增長10倍多,外匯收入增長兩倍,基本建設投資比建國后30年的總和增加20倍。但是,當時面臨的問題是,圍繞特區的是非和議論很多,特區本身也反映自身發展遇到很大的困難。
首先,特區發展遇到了種種困難。當時,已77歲高齡的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章蘊曾多次給鄧小平、胡耀邦寫信,反映她在廣東調研時看到特區面臨的困難。1982年12月20日,章蘊在第二封給胡耀邦並鄧小平的信中說,當地干部群眾希望我們在各方面工作中,要繼續清除“左”的影響,把手腳再放開一些,加速改革不合理的經濟體制,對行之有效的政策要保持穩定性,不要多變。信中呼吁,對制止濫發獎金不要搞“一刀切”,不要搞成“有限制的多勞多得”,以致挫傷了職工的積極性。
鄧小平看了胡耀邦轉給他的這封信后,對廣東地區這種動態很關注,12月22日馬上作出批示:“可印發政治局、書記處各同志。”
1982年12月31日,章蘊第三次給胡耀邦、鄧小平寫信,反映廣東在對外開放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效果很好,“但要循此繼進,則困難重重。”問題主要是,一年多來特別是1982年以來,上繳任務一再加碼,“條條”限制日益增多,弄得廣東特殊、靈活余地越來越小,步子越來越邁不開。
1983年1月1日,胡耀邦圈閱了這封信。鄧小平在1月3日作出批示:“這個情況應該引起重視,請國務院財經小組一議。”
其次,黨內輿論也有對特區的非議。一些人把特區工作上的失誤看重了,性質上也定得不當。一些人用舊中國的租界問題影射特區。從事特區工作的同志顧慮重重,有些工作事事觀望,推動緩慢。
所有這一切,都使鄧小平特別關心特區問題。1984年春節前夕,為實地看看牽挂已久的特區問題,鄧小平提議到廣東親自去看一看。剛到深圳時,他也說,“辦經濟特區是我倡議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夠成功,我要來看一看。”
聽聽,看看,走走
在視察深圳過程中,可以看得出,鄧小平說的話很少,主動發表意見也很少,主要是看,是提問,是感受,是理解。聽完匯報后,他說:“這個地方正在發展中,你們講的問題我都裝在腦袋裡,我暫不發表意見,因為問題太復雜了,對有些問題要研究研究。”
從小平視察深圳的過程中,可以歸納出這麼幾點:
他被深圳建設的熱情深深感染。比如:1月24日下午4時40分,鄧小平一行登上羅湖商業區22層高的國際商業大廈的天台,俯瞰建設中的羅湖新城區。很多高樓正在建設中,到處是吊機伸出的長長巨臂。此時,已近黃昏,寒風襲人,80歲高齡的鄧小平毫不在意。隨行人員曾幾次要為他披上大衣,都被他拒絕了。眼前火熱的建設情景感染著鄧小平。看完后,鄧小平說:“我都看清楚了。”他后來在北京說:“這次我到深圳一看,給我的印象是一片興旺發達。”
他對深圳速度留下深刻印象。比如:1月24日,參觀深圳市容途中,時任深圳市委書記、市長的梁湘告訴鄧小平,現在深圳三五天可以蓋一層樓房。小平問:“都是國內的工程技術人員嗎?”梁湘答:“基本上都是,還有江蘇來的。”
小平后來在上海談話時指出:我們的建筑施工速度慢得很,像蝸牛爬。深圳蛇口因為採取責任制,建筑速度快,幾天一層樓。建筑隊伍還是那些人,只是辦法改了一下。我們的一些制度要改,吃大鍋飯不行。
他的心和年輕人在一起,特別關心和關注年輕人干事業。比如:他在聽取蛇口匯報時,當工業區董事長、總指揮袁庚把由群眾選舉產生、當時36歲的工業區黨委副書記喬勝利介紹給小平時,鄧小平高興地把喬勝利拉到身旁坐下,問他什麼學校畢業,掌握什麼專業知識。小平說:“要鼓勵年輕人挑起重擔,多干工作。”當聽到經濟特區缺乏專業人才時,小平指出:“深圳要辦一所大學。”
開放政策是放不是收
視察深圳特區后,鄧小平得出了這樣幾個結論:
特區的路子走對了。1月28日晚上,鄧小平在中山溫泉賓館會見了霍英東、馬萬祺等,他說:辦特區是我倡議的,看來路子走對了。他后來在北京講:“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
開放政策是放而不是收。1984年2月14日,鄧小平在上海指出:“現在看,開放政策不是收的問題,而是開放得還不夠。你們要加快速度,條件可以放寬一些。”回到北京后,他在2月24日的談話中也說:“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提出具體措施,落實放而不是收的政策。繼續開放港口城市,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小平在北京提出:除現在的特區之外,可以考慮再開放幾個港口城市,如大連、青島。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中央召開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決定廈門特區擴大到全島,進一步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1月25日至31日,國務院召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門)漳(州)泉(州)三角地區座談會。會議建議將這三個“三角”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這一決策的實施,使我國的對外開放形成了從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再到沿海經濟開放區的多層次、由外向內逐步推進的新格局。(蔣永清)
(摘自《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