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小平敬老崇文二三事

2017年06月20日09:27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敬老崇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鄧小平,作為20世紀影響世界的一代偉人,不僅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也是敬老崇文的典范。

主持設立省市文史館

1952年8月17日,時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一如既往地忙碌著。他的心裡揣著當天的一項重要任務——向毛澤東主席報送政務院剛剛制定的一項決定草案——在各省市設立文史研究館。8月18日,毛澤東在決定草案上批示:“劉(劉少奇)閱,退鄧辦。同意這個決定。……某些省市無設立此項機構之需要者,亦不必設立。”

就在一年前,1951年7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史研究館在北海公園靜心齋正式成立。中央文史研究館是在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直接關懷下建立的。一年后,鄧小平調政務院工作。1952年9月5日,鄧小平代總理,主持政務院第149次政務會議,討論在全國設置文史研究館的問題。屈武副秘書長在會上報告了文件的起草經過和設置文史研究館的必要性。他說,去年7月遵照毛主席、周總理的指示,在政務院的領導下設立了文史研究館,對老年知識分子影響很好。最近,根據鄧代總理的指示起草了這個決定,並經政務委員傳閱,現提到政務院會議討論。邵力子、郭沫若委員對文字作了些修改,鄧小平作了重要指示:這個決定不准備公布。館員的標准也很難統一,文化高的地區,館員條件就高,文化低的地區,館員條件就低。我看,規定的各地區的名額,就是館員的標准。章乃器委員提出,有人有專長,雕刻很好,但不是文人,是否可以包括在內。小平同志說,也可以包括進去。最后,會議通過《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於設置文史研究館的決定》。

這樣,在鄧小平的直接主持下,全國多個省市建立了文史研究館,充分發揚“敬老崇文”的宗旨,在地方聘任眾多耆年碩學之士、社會名流和專家學者。

“貓論”結緣畫家

四川廣安鄧小平故居陳列館內有一幅珍貴的《雙貓圖》。這幅畫曾長期挂在鄧小平的辦公室內。圖中,一隻貓毛色雪白,茸毛輕柔﹔另一隻貓毛色烏黑,黑中透亮。兩隻貓一前一后,緩緩前進。貓眼炯炯有神,可愛中包含著一種令人振奮的精神。畫的上方,有一句遒勁有力的題詞:“不管白貓黑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落款處寫道:“小平同志雅正海石老人陳蓮濤敬贈。”

這位自號“海石老人”的畫家,就是被譽為“江南貓王”的著名畫家陳蓮濤。畫這幅畫的時候,他83歲。

陳蓮濤老畫家幾乎終生與貓為伴。為了仔細觀察貓的形態活動,他養了十幾隻品種各異的貓,時時捕捉貓的跳躍、嬉戲動作,各種細節都不放過。創作時“成貓在胸”,可隨心所欲,淋漓盡致地刻畫出貓的各種神態。時人品評,說陳蓮濤筆下的貓形神兼備,有呼之欲出之勢。

1984年,小平同志得知耄耋之年的“江南貓王”依然老驥伏櫪、筆耕不輟,曾托人捎信向他致意。陳蓮濤得知鄧小平在百忙中還記著自己這樣一名普通的老畫師,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他想回敬鄧小平的一片心意,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最為擅長的貓畫了。陳老畫家細細思索,便想到何不將鄧小平有名的“貓論”形成一幅丹青?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移。就在這幅畫產生前不久,薄一波曾問鄧小平,對“黑貓白貓”這個說法現在怎麼看?鄧小平回答:“第一,我現在不收回﹔第二,我是針對當時的情況說的。”

這段歷史與機緣,就凝結在老畫家陳蓮濤的筆下,傾瀉而出,一幅《雙貓圖》一揮而就,且精湛傳神。畫中,貓具靈性,目光敏銳,活力充足,外柔內剛。小平同志自然也是倍加愛惜。

“待繼母如生母”

四川廣安協興鎮牌坊村,這裡是鄧小平的故居。他少小離家,等到再回四川的時候,父母皆已亡故,故鄉隻有一位未曾見過面的繼母和兩個妹妹。鄧小平將繼母和兩個妹妹都接到重慶,繼母夏伯根就一直生活在他家中,一住就是半個世紀。

夏伯根隻比鄧小平大5歲,是船工的女兒。她幼年喪母,十幾歲時出嫁,不久丈夫病逝,再嫁給鄧小平的父親鄧紹昌,並生下鄧家最小的孩子鄧先群。1936年鄧紹昌病故后,她就一直寡居在家。兵荒馬亂的生活,磨煉了夏伯根老人堅強的性格。她雖然不識字,但是一生的坎坷境遇,使她養成了深明大義、明理豁達的性格。當鄧小平這位素未謀面的兒子派人來接她的時候,夏伯根隻拿著隨身的小包裹,就鎖上門到了重慶。

投桃報李,夏伯根老人不僅生活在鄧家,成為重要的家庭成員,而且成了鄧小平夫婦料理家務的好幫手,被兒女們譽為鄧家的“特等功臣”。毛毛、飛飛和幾個重孫子都是她一手帶大的。鄧榕在《在江西的日子裡》一文中說道:“‘文革’開始以后,她和我們幾個孩子一起被掃地出門,從家裡攆了出來。她毅然擔起全家在逆境中求生存的重擔。在那風風雨雨的日子裡,她受盡了屈辱、歧視。但她堅強鎮定,不畏艱難,成為我們幾個孩子生活的中心。”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夏伯根老人表現出過人的堅韌與明辨是非。她的女兒鄧先群回憶說:“那個時候,有好多人劃清界限,當時別人家吧,反正有好幾家人都劃清界限。我媽就跟我大嫂講了:卓琳啊,你可要清醒哦!你們夫妻這麼多年,你應該是了解他的,你可別犯糊涂哦!就跟我大嫂這麼說。因為我大嫂身體一直不是很好。我大嫂就告訴她說,我是了解他的,您放心吧!不會的。”1969年10月,鄧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勞動,夫人卓琳和夏伯根老人也一同前往。他們住在原來南昌步兵學校的“將軍樓”的二層一隅。每天上午,鄧小平、卓琳步行去工廠做工,夏伯根老人就在家裡操持家務。他們相互體貼,相互照顧,相依為命,靜靜走過那段艱辛的歲月。(周錕 李勝)

(摘自《人民日報》)

(責編:秦晶、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