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

G20杭州峰會主會場之“最”煉成記

2017年06月12日15:21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G20杭州峰會主會場之“最”煉成記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唐代詩人白居易以直抒胸臆的詞句表達了對杭州的留戀。

他不知道的是,1100多年后的今天,這個被譽為“人間天堂”的城市,正在走出西湖的婉約,面向錢塘江的壯闊,一個古典與現代交融的城市正在走向新的輝煌。

距離錢塘江畔800米的杭州國際博覽中心,作為中國2016年舉辦的最重要的主場外交——G20杭州峰會的主會場,吸引著世人的關注,毫無疑問成為杭州新一輪城市發展的地標。

對於承擔這一超級工程建設任務的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所屬中建八局總承包公司項目團隊來說,他們在感受親身參與城市發展的自豪之余,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全國第二大單體建筑

2012年初,杭州國際博覽中心工程圖紙基本敲定,一組驚人的數據擺在中建八局項目團隊面前:

單體建筑面積85萬平方米,位居全國第二﹔

土方開挖總量約250萬立方米,可以填平錢塘江近400米﹔

總用鋼量達15萬噸,相當於3.5個北京“鳥巢”,囊括了鋼結構建筑的所有技術形態﹔

……

3年多的時間,他們要將這組數據變為現實。

“體量大,不僅意味著更多人力、物力地投入,還需要整個管理思路、施工方法作出相應改變。”早在開工之初,項目經理張曉勇就預料到這一超級工程帶來的難題。

2012年6月,項目團隊進場施工,深12米、面積達17萬平方米的地下土方開挖,驗証了張曉勇的判斷。

杭州國際博覽中心位於杭州奧體博覽城東北角,工程基坑周邊環境復雜,有下穿隧道、規劃地鐵站以及大量地下管線。土方開挖階段,項目團隊不僅要確保工期進度,還要控制基坑周邊變形,並滿足未來城市地鐵建設用地需求。

“兩橫三縱”的施工道路體系,由北向南流水施工方法,創新發明智能可調擠壓式錨索承載頭——成為項目團隊在土方開挖階段的制勝法寶。“我們通過合理規劃平面布置和科學排定施工順序,極大地減少了機械投入量,避免了物料的二次倒運,使總工期提前了一個月!”項目執行經理毛登文介紹,“同時,將可回收預應力錨索與傳統壓頂梁技術結合,對基坑周邊加固,並實現錨索100%回收,降低了對地下空間的污染。”

然而,地下土方開挖僅僅是一系列難題的開始,緊隨而來的地下結構施工、鋼結構主體施工等將使項目面臨一道又一道難關。

創新技術攻克多項難題

杭州國際博覽中心工程兩層地下室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底板厚度為8米,承台與底板相連,厚達24米,地室預計使用混凝土將達38萬立方米。“這麼大的面積和體量的混凝土澆筑,若採用常規方法,必然會因內外溫差變化,出現結構裂縫,對工程質量造成致命的影響。”時任項目地下室生產主管的宋文化說。

經過反復試驗論証,項目團隊創新發明“跳倉法”施工技術,將待澆筑場地分為數十個倉,相鄰倉混凝土需要間隔7天后才能澆筑相連,結合混凝土材料比控制和洒水降溫、覆蓋保溫膜等措施,有效避免了超大超長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的產生。

地下結構順利完成,項目團隊來不及鬆口氣,6.2萬個、重達14萬噸的地上鋼構件的安裝是項目團隊亟須完成的任務,它們將成為支撐這一超級工程的“骨架”。

項目團隊運用BIM對工程鋼結構體系建模,形成三維模型,在電腦上進行虛擬拼裝﹔同時,對每個構件進行定位編號,工廠按照編號生產加工,再運送到施工現場。施工過程中,採用10台軌道式可移動塔吊進行吊運安裝,並在鋼構件上安裝傳感器,數據實時傳輸到手機和電腦,用於監測鋼結構體系穩定情況。

通過這些方法,項目團隊完成了從18米到72米管桁架的安裝,用最重達每平方米2.8噸的鋼構件“織”成長300多米的飄逸彩帶,以及重達1197噸的飄帶網架。

相當於3.5個北京“鳥巢”的鋼構件安裝任務,他們隻用了一年時間。

下一頁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