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農業供給側改革釋放發展新活力——

廣安加速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

2017年05月19日13:30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在鄰水縣觀音橋鎮倒朝門村業主李恆忠的果園裡,去年柑橘的批發價從1.2元/斤一躍變成了4元/斤。面對自家柑橘價格的跳躍式變化,李恆忠稱其為:“‘嫁’出來的效益”。

周邊柑橘業主們聞訊趕來取經,一問一答一看間,收獲了讓柑橘增值的方法。

這是一個新的開始。今年,李恆忠家第二批嫁接的老柑橘樹上長出了新芽,傳遞著廣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訊息——淘汰落后產能,以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堅持因地制宜定規劃、集中連片上規模、綠色發展重質量、品牌戰略拓市場,釋放農業發展新活力,助推廣安由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強市跨越。

打破地域限制規模發展破丘區農業難題

站在廣安區崇望鄉曙光村最高處,遠眺該鄉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區,是一片綠海。

一個示范區,覆蓋6個村,面積達1.12萬畝,讓人嘆為觀止。

3月5日,當全省2017年貧困縣摘帽現場推進會參會人員,在廣安區興坪鎮丁壩村、龍孔村參觀了萬畝檸檬產業帶后,從省委領導到17個貧困縣的縣委書記,再次為廣安農業示范基地之大、之好點贊。

打破地域限制發展大規模農業,這在以前不敢想象。

2014年6月,隨著廣安產村相融成片推進新農村建設會的召開,區市縣甚至村鎮發展農業“自掃門前雪”的舊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環線、一個單元、一條連接線”的“111”工程藍圖:按集中成片、無縫覆蓋原則,打破行政區劃,對現代農業產業因地制宜功能分區。

攤開地圖,工程之震撼躍然紙上——覆蓋6個區市縣28個鄉鎮、267個行政村,整整300平方公裡。

決策絕非沖動,正是直面產業發展常被割裂的現實困境。

敢破敢立也要敢為!廣安“產村相融、農旅結合、標准建設、成片推進”的“大農業”發展思路不斷被強調,也不斷被付諸實踐。

大手筆下,全市農業示范基地全部按田、路、渠“三網”配套建設,小田變成了大田、薄土變成了厚土,田成方、土有形、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

丘區現代化農業發展難題被廣安實踐破解。一個個以市場為導向,按照規模化、專業化、標准化要求建立的梨子、花椒、核桃等特色產業基地建立起來了,五大帶狀優質稻基地、八大優質柑橘產業帶和五大特色蔬菜區也相繼落成。

數據最有說服力:目前,全市流轉土地100萬余畝,萬畝以上園區達83個。

打造區域品牌叫響農產品的“廣安影響力”

國家地理標志保護、中國馳名商標、四川省農產品知名品牌……四川歐陽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歐陽曉玲已記不清廣安蜜梨和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蜜梨品牌,究竟獲得了多少個稱號和獎項。但她能明顯感受到這幾年廣安蜜梨的價高貨俏,更從梨業基地欣喜看到農民收入的提高,“工人年收入3萬元以上、股東5萬元以上、業主則是10萬元以上。”

不光是廣安蜜梨,近幾年來,在全省、全國的農特產品展會和推介會上,廣安農產品頻頻亮相。

“每一站,廣安產品都受到消費者追捧。”市商務局服務業科相關人士表示,以廣安名優特產組團參加2014年“川貨全國行·北京站”為例,在該次活動中,廣安名優特產現場銷售12萬余元,簽訂協議金額1500萬元,達成意向協議金額2000萬元。

廣安農產品為何這麼“火”?市農業局相關人士歸結於品牌的力量。

廣安農產品資源豐富,但在之前,龍安柚、武勝牛肉、岳池米粉、鄰水臍橙等卻只是“小有名氣”。

如何進一步擴大市場佔有率?創響“華蓥山”公用品牌,就是廣安品牌興農、品牌興市戰略的大動作。

2015年,廣安出台了《加快建設鄧小平故裡優質農產品“華蓥山”公用品牌的意見》,要求整合各類農產品品牌,統一形成“鄧小平故裡華蓥山優質農產品”公用品牌。凡進入“華蓥山”品牌的農產品必須規模化、標准化生產,符合綠色、生態、無公害標准。

這場品牌“革命”,將廣安農產品的影響力叫響:目前,廣安注冊農產品品牌達2000多個,其中中國馳名商標4個、省著名商標17個、綠色有機食品41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10個,形成了“廣安龍安柚”“廣安蜜梨”“鄰水臍橙”等一批在全國叫得響、有市場佔有率的品牌效應。

加強產業連接三產融合激發經濟新活力

這兩年,廣安廣袤的農村大地上發生著巨變,曾因大紜山的阻隔不曾交往的龍安鄉、石埡鎮兩地的村民,因為一條路開啟了有“連接”的新生活:龍安鄉引進業主打造大雲山農業公園,栽植苗木,建龍安柚、硬蜜桃基地﹔石埡鎮則傾力打造萬畝優質檸檬、藤椒基地。

大紜山,這片曾經把兩地分隔的荒山坡如今搖身一變,成了連接周圍村民,助其脫貧致富的“花果山”,這樣的變化讓人驚嘆。

而在武勝縣白坪鄉,類似的變化讓在沿海打拼的武勝人廖先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鄉間別墅、柏油馬路、流金淌銀的“花果山”、西裝革履的昔日種田老鄉……

更令他驚喜的是,在獲央視“全國十大最美鄉村”后,2015年11月24日,白坪—飛龍新農村示范區還榮獲首屆中歐綠色和智慧城市創新獎。

深處西部內陸的小小新農村示范區,何以捧得國際大獎?在於新村建設與產業發展、農業發展與鄉村旅游的完美互動相融。

“農業是第一產業,更要‘接二連三’。”這是廣安發展現代農業突破路徑之一。為推進產業融合,全市建起了220平方公裡的鄉村旅游產業帶,讓產區變為了景區,農園變成了公園,農房變成了客房,產品變成了禮品。

不光如此,為激發農業發展活力,提升農業價值鏈,廣安還在做強一、二、三產業全產業鏈條上下足功夫。

2013年底,廣安首個專業農產品加工園區在鄰水啟動建設,22戶企業簽約入駐,生產項目包括泡菜腌制、鮮紅辣椒加工、紅白酒釀造、休閑食品等多個品種。數字還在不斷改寫,目前,全市建設初加工中心21個,延伸加工鏈條,培育優質糧油、柑橘、牛肉、花椒等精深加工企業153個﹔建立融合一、二、三產業的綜合性合作社126個,服務面積達120萬畝。

(責編:秦晶、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