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偉人鄧小平人生軌跡中與紅色故土江西幾次交匯結緣,他光輝的一生,深深烙上了“江西印記”:從革命戰爭年代,奔赴江西“匯合朱毛紅軍”,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受到錯誤的批判和斗爭,被送到江西省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勞動,再到改革開放以后,幾次途經停留江西,發表談話深情勉勵江西發展。他在江西的三個重要時期,給我們留下了不同的寶貴精神財富。
緣起:初入蘇區,探索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在會昌縣城文廟旁,有一棵高大的400年古榕樹,綠蔭如蓋,蓊郁蒼翠,它見証了一代偉人鄧小平與江西的初次結緣。
讓我們將時針回撥。那是1932年,28歲的鄧小平出任會昌縣委書記,他常常在工作之余坐在這棵大樹下看書。從1931年進入中央蘇區,到1934年隨主力紅軍長征,小平同志在江西戰斗、生活了4年時間。
談起鄧小平,贛南人至今有說不完的話、講不完的故事。然而,讓他們記憶最深、感受最多的還是小平同志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和實干的能力,是他關心群眾生活,並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
鄧小平在贛南工作時,就是“實干派”。擔任會(昌)尋(烏)安(遠)中心縣委書記時,鄧小平不僅大力“擴紅”,還下大力氣恢復生產,發展商貿。到他臨走時,中心縣委所在地筠門嶺設立了中心縣的對外貿易局和關稅總處。關稅總處成為中央蘇區第一個海關,大量貨物由南向北進入蘇區。
小平同志始終重視改善民生問題。會、尋、安三縣都是中央蘇區的邊區,赤白對立嚴重,又正處於第四次反“圍剿”時期,中心縣委在鄧小平的領導下,大刀闊斧進行各項改革,蘇維埃政府大力發展工農業生產,僅1932年,會昌縣糧食產量就比上年增加20%。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鄧小平這句質朴卻飽蘸真情的話,定格在了幾代中國人的心中。小平同志對人民群眾有著極深的感情,這從他在原中央蘇區的戰斗和工作中就有很突出的體現。
瑞金縣城有戶楊老漢,兩個兒子都參加了紅軍,家裡用水都是干部幫忙輪著挑。一天,楊老漢起早想自己去挑水。當他走到井邊,被早起的鄧小平看見了。鄧小平上前搶下楊老漢的扁擔,放到自己的肩上,關切地說:“怎麼你來挑水?不要累壞了身子骨。”
會昌筠門嶺農民劉泮琳參加紅軍打仗去了,1932年夏,鄧小平聽說劉家的10畝地缺勞力耕種,第二天就率縣委機關的同志趕去,一連下田三天,把秧插完。劉泮琳的父親老淚縱橫地握著鄧小平的手,道不盡心中的感謝。
……
雨果曾經說過:“歷史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數十年前,小平同志在探索中國特色的革
命道路中,始終堅持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成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給我們的精神法寶。
世紀更迭,世易時移。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背景下,面對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共產黨人更須秉承偉人風范,高擎理想火炬,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緣續:下放勞動,積極思考中國的發展道路
1969年深秋,中國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時期。
在一個清冷的早晨,一架老式伊爾—14型軍用飛機從北京起飛,幾個小時后,緩緩降落在江西南昌向塘機場。機上的乘客正是受到錯誤批判的鄧小平及其繼母夏伯根、夫人卓琳。下機后,前來接機的江西省革委會工作人員上前與小平同志握手,自我介紹並微笑著說:“鄧小平同志,毛主席叫你來江西,我們非常歡迎。”
一聲久違了的“同志”,一個久違了的微笑,小平同志坦然開始了他再次來到江西的歲月。
小平同志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勞動改造”,在這裡,他和工人們一起度過了三年零四個月的勞動時光。肩負重軛,這位65歲的老人卻把與工人一起勞動當成一種樂趣,也因此和工人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原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車間主任陶端縉回憶,小平同志每天上下班進出車間都笑瞇瞇地用四川話跟大家打招呼,“一進門就是,同志們好,走的時候是,明天見。他每天都會說這兩句話,跟格言一樣。”
在那段特殊的歲月裡,謫居於此的鄧小平,沒有煢煢伶俜的落寞、踽踽而行的孤獨,有的是積極思考中國未來發展道路的樂觀進取精神。
他從來沒有放棄希望,沒有停止學習,沒有停止思索。在這期間,小平同志有了大量的時間來閱讀和思考。他從北京帶來的馬列著作和《二十四史》,常常陪伴他直到深夜。除了大量地閱讀,小平同志的生活很有規律。每天午睡后,他在位於現南昌陸軍學院的“小平樓”院子裡,要步行40圈,每圈約140步,一天要走上一萬多步。
小平同志在江西工作生活了三年多,也思考了三年多,他勞動時走過的田間小道被人們稱為“小平小道”。1000多個日升月落中,多少人生都沉積在了這樣的來來回回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一條彎曲的小路,從這裡萌發和延伸出去的改革開放思想,使中國走上了一條通往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庄大道。
這樣的小道,看一看,就令人心潮驟起﹔走一走,會讓人覺得腳步更牢。
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一代偉人的一言一行,將不斷激勵贛鄱兒女在前進路上攻堅克難,從一個勝利走向下一個勝利。
緣深:駐足談話,推動中國改革的前進道路
改革開放的勁風吹拂神州之后,小平同志與江西的緣分延續深化,老人家一直情牽江西。他三次途經的駐足談話,有力推動了中國改革的前進道路,為江西的發展指明方向。
歷史不會忘記,我們不會忘記,小平同志對江西的深切關懷和殷殷囑托。
1984年2月,小平同志風塵仆仆地從福建途經資溪、東鄉前往南昌,沿途察看了江西的農村和城市面貌。
1985年2月14日,小平同志乘火車去廣州考察,火車在鷹潭火車站停靠,小平特意下車短暫停留了29分鐘。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小平同志望著車站繁忙的貨物運輸,風趣地對當地領導說:“你們鷹潭不錯嘛!五顏六色,交通樞紐,是個好口子,有發展前途!”
“鷹潭是個好口子”從此成了當地最好的宣傳語。鷹潭充分發揮自己的交通樞紐優勢,加快了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從一個當年不足7.2平方公裡的小鎮發展成為城區面積58.9平方公裡的現代化城市。鷹潭的騰飛,回應了世紀偉人深邃的歷史洞見。
1992年1月30日,鄧小平在考察了深圳、珠海,並發表著名的“南方談話”后乘專列前往上海,途中他又一次在鷹潭火車站停留。時任江西省委書記毛致用、省長吳官正以及鷹潭市委、市政府的主要負責人就在月台上向小平同志匯報了江西的情況。
雖經長途乘車的勞頓,小平同志卻毫無倦意。他興致勃勃地聽取匯報后,語重心長地指出,穩定發展我贊成。但是,隻要能快一點還是要爭取快一點。膽子要更大一點,放得更開一點。不能膽子沒有了,雄心壯志也沒有了。有機遇能跳還是要跳。站台上的交談持續了34分鐘。
這一次談話,與“南方談話”一脈相承﹔這一次談話,對江西省的加快發展、擴大開放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這一次談話后,江西立即召開省委常委會會議,作出了建設昌九工業走廊的決定,並把小平同志對江西的要求歸結為“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放得更開一點,發展更快一點”,偉人的激勵進一步推動全省走上了搶抓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堅定道路,從而掀起新一輪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高潮。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這就是中國脊梁。”
今天,回望近百年來潛流深沉的歷史,我們深切緬懷小平同志的豐功偉績,我們慶幸有這樣一位偉人堪為國家和民族的脊梁,我們更要銘記他的鼓勵和鞭策,在中國改革的前進道路上昂首闊步前行。
井岡蒼蒼,贛水泱泱,偉人之風,山高水長!(林雍)
(摘自《江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