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鄧小平與中國國防工業軍轉民

2017年05月11日09:11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四個字的改動,展現了小平同志深遠的戰略眼光和巨大的政治魄力。”2004年8月,回憶起鄧小平關於中國國防工業軍民結合指導方針的決策,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名譽理事長懷國模依然禁不住由衷贊嘆。1982年1月的一個晚上,鄧小平與有關部門負責人談話時說:“國防工業過去講四句話,叫做‘軍民結合,平戰結合,以軍為主,以民養軍’。不要提‘以軍為主’,改為‘軍品優先’,其他三句話不變。”

“‘以軍為主’和‘軍品優先’有很大的不同。”懷國模這樣看待鄧小平這一決策的意義,“‘以軍為主’要求國防工業部門將主要力量用來搞軍品,如果用一半或更多力量搞民品,那就不是‘以軍為主’了﹔‘軍品優先’則要求,盡管在軍品上花的力量少,但是把軍品放在優先位置,國家確定的軍品任務嚴格給予優先保証。”“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自此成為新時期中國國防工業16字指導方針。“軍轉民,是國際上對國防工業實行軍民結合的一種通稱,它指過去的軍事設施轉為民用,過去的軍工生產能力轉為民用產品的生產。”曾經擔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的懷國模,見証了中國軍轉民事業在鄧小平親自決策指揮下實現歷史跨越的全過程。他說:“小平同志更強調的是軍民結合,保軍轉民。”

1978年初,鄧小平提出了國防科技工業要

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走軍民結合道路的戰略思想。他指出:國防工業要搞軍民結合,以民養軍﹔總的方針是,至少拿出一半的人搞民用,將來自動化了,可以三分之二的人搞民用。國防工業設備好,技術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來,加入到整個國民經濟中去,大力發展民用生產,這樣做有百利而無一害。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全黨工作重心的轉移,鄧小平作出了國防科技工業保軍轉民,投身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的重大決策。

“這是洞悉世界風雲的人才有的遠見。”懷國模說,它來自鄧小平對戰爭與和平的正確判斷。“一個科學的判斷,使中國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面前得以超前反應,從臨戰狀態轉向和平時期的軌道。”

從這一年開始,中國的國防科技工業踏上了鑄劍為犁的和平之路。

1985年夏,鄧小平戰略家的氣魄和遠見又一次震驚世界:中國軍隊裁減員額一百萬。他同時指出,國防工業要發揮設備、技術和人才優勢,“加入到整個國家建設中去”,“空軍、海軍要騰出一些機場、港口搞軍民合用”,這樣做“有百利而無一害”。

因為鄧小平的這一決策,一批封閉了多年的軍事重地揭開了神秘的面紗。短短幾年間,軍工企業先后投資30多億元,建起了475條民用生產線。與此同時,國務院、中央軍委做出決定,將軍轉民正式列入國家發展戰略。1992年春天,正在南方視察的鄧小平談及我國國防工業的軍轉民事業,由衷地高興。他說:我們抓國防工業的軍民結合,抓得比較早,這一條抓對了。如今,嘉陵摩托、長安汽車、長虹彩電等一大批中國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名優產品,均出自有軍工背景的企業。從前的許多“秘密”不再是秘密:從1988年開始,國防專利技術管理部門已將數千項國防專利技術解密,廣泛應用於化工、機械、電子、通信等諸多領域。核電站、民用飛機、民用船舶、通信導航氣象衛星,已成為具有軍工特色、軍民兼容的產品,滲透到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懷國模記得,美國克林頓政府時期的國防部長佩裡來華訪問時,考察了中國的軍轉民后贊賞道:“你們在十幾年前就開始軍轉民了,我們美國現在才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

“我國國防工業軍轉民為人類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做出了榜樣。”懷國模說,“這是中國對於世界和平的又一貢獻。”(李宣良 劉欣欣)

(摘自新華網)

(責編:秦晶、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