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鄧小平的漓江情

2017年05月10日13:56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漓江,桂林的母親河。因江水清幽透澈,又在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形中蜿蜒流淌,故而形成了桂林舉世無雙的山水渾然一體的景象組合。1958年,桂林建成第一批工廠。在抓革命促生產的熱潮中,桂林的工業快速發展起來,漓江兩岸建起了很多工廠,城市人口也急劇增加,但環境保護工作被嚴重忽視,導致原本清澈見底的漓江水變得渾濁。1973年的金秋時節,鄧小平陪同西方政要游覽漓江,留下了一位世紀偉人保護漓江的故事。

痛心山水受污染

1973年10月,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訪問中國。根據安排,特魯多結束在北京的活動后順訪洛陽、桂林。中央對特魯多的訪問十分重視,原為周恩來總理陪同訪問洛陽和桂林,但在訪問洛陽后,周總理因有急事返回了北京,陪同工作改由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接替。15日至17日,特魯多夫婦一行在鄧小平的陪同下在桂林參觀訪問。這是桂林正式對外開放后迎來的第一位外國政要,而且是西方重要國家的政府首腦,也是鄧小平“文革”復出后首次陪同外國貴賓訪問。

15日,鄧小平陪同加拿大貴賓到蘆笛岩參觀。在朝暉樓貴賓休息室,賓主都看見附近東北面一江之隔的桂林鋼鐵廠的煙囪,正在排出濃濃的黃煙。鄧小平還發現蘆笛景區及周邊一些石山已被開採得面目全非,芳蓮池水遭污染,池面廢棄物漂浮,桃花江水也顯得混濁。眼前強烈的反差大煞風景。

第二天,鄧小平又陪同客人從市中心處的碼頭乘船游覽漓江。兩岸風光旖旎,賓主無不為這詩意的景色所陶醉。鄧小平細細觀察,卻發現沿江多處污水正排入漓江,在江面上出現許多“黑帶子”,南溪河裡的黑水流入漓江,形成了一清一黑的“鴛鴦”江,造紙廠排出的污水在漓江上漂浮成一片泡沫。國家首批對外開放的山水旅游城市,環境受到如此嚴重的污染,作為國家領導人,鄧小平的心情有些沉重。

17日,陪特魯多總理一行參觀完七星岩,在回賓館的車上,鄧小平問同車的剛上任不久的桂林市委書記鐘楓:“你們桂林有什麼工業?”鐘楓回答:“有制藥、紡織、橡膠、機械等工業,有造紙廠、煉鋼廠等。”鄧小平又問:“桂林人民是不是喝漓江水?”鐘楓答:“是。”鄧小平再問:“漓江污染成這個樣子,還能山水‘甲天下’嗎?”他接著語氣沉重地說:“你們為了發展生產,如果把漓江污染了,把環境破壞了,是功大於過呢還是過大於功,請你們好好考慮,不然的話,功不抵過啊!”

回到榕湖飯店,安頓好貴賓,鄧小平叫來自治區、桂林市的隨行領導,聽取簡要工作匯報后,提出和大家一同去市區江段實地察看漓江污染情況。來到解放橋附近的漓江河段,鄧小平沿江步行全面查看了主河道和支流的污染情況。看到工業和生活污水從多處排入漓江,岸邊垃圾遍地,鄧小平表情嚴肅。

查看完漓江回到賓館,鄧小平與地方領導分析污染原因,商討治理辦法。他再一次強調: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文化名城,漓江是這座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你們抓生產、抓城建,這都很對,但如果不把漓江治理好,即使工農業生產發展得快,市政建設搞得再好,那也是功不抵過啊。

兩次批示保漓江

返京后,鄧小平沒有忘記桂林的環境污染問題。他親自召集有關部委負責人,並主持會議,研究漓江的治理和環境保護問題。不久,國務院頒發了《盡快恢復並很好保持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風貌》的決定,要求“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把治理漓江提上議事日程,採取切實措施,盡快把漓江治理好”。

在鄧小平的直接過問下,中央開始關注漓江的環保問題。同年12月,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派出工作組到桂林調查污染情況,並依據調查的情況向中央提出了治理意見。1974年12月,國務院環保領導小組辦公室頒發的《環境保護規劃要點和重要措施》,把漓江列入了全國主要保護河流之一,要求在三至五年內控制污染,十年內使污染得到根治。1975年1月,桂林市成立環境保護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正當國家著手對桂林和漓江的環境污染進行治理的時候,鄧小平再次被打倒,這項事情也自然停下了。

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通過決議,恢復鄧小平原任的黨政軍領導職務。在日理萬機中,鄧小平沒有忘記桂林的環境保護工作,兩次對治理漓江的污染情況作出重要批示。1978年10月9日,鄧小平批示:“桂林漓江的水污染得很厲害,要下決心把它治理好。造成水污染的工廠要關掉,‘桂林山水甲天下’,水不干淨怎麼行?”10月31日,中共中央批轉的《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環境保護工作匯報要點》把桂林市列為全國重點治理環境污染的20個城市之一,要求三至五年內重點控制包括漓江在內的全國主要河流湖海的污染,八年內使水質恢復到良好狀態,基本解決大氣、水質污染等問題。12月12日,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召集會議,專門研究桂林風景區污染的治理問題,議定了三條治理原則。

1979年1月6日,針對桂林治理污染進展不力的情況,鄧小平再次批示“要保護風景區。桂林那樣好的山水,被一個工廠在那裡嚴重污染,要把它關掉。”18日,國務院就以文件批轉原國家建委《關於桂林風景區污染治理意見的報告》,轉發給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和國家有關部委貫徹執行。

桂林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終於有了具體行動,一場綜合治理漓江的巨大工程展開了。

關停並轉治污染

根據鄧小平的批示和國務院的文件精神,自治區黨委派出工作組駐扎桂林,會同桂林市領導及有關部門一道實地調查漓江污染情況,研究具體的治理方案,並成立了桂林市漓江風景管理局等職能機構。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直接領導和國務院有關部委的監督指導下,桂林

市打響了一場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的環保攻堅戰。1979—1980年,桂林市採取果斷行動,集中關、停、並、轉、遷污染嚴重、廢水廢氣排放量大而一時又難以解決污染問題的造紙廠、軸線廠、二電廠、鋼廠、染織廠、化工廠等27個企業和車間,削減廢水排放量每年1326萬噸(合每日3.64萬噸),佔漓江納污量的19.9%。盡管這些企業佔桂林工業總產值的六分之一多,但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生存環境為代價。斬斷污染源,漓江水質遭受污染的勢頭得到了迅速而有效的遏制。此后,從1981—1996年的10余年間,桂林市繼續有針對性地關、停、並、轉、遷污染企業和車間22個。

在對污染嚴重和難以解決污染問題的企業實行關、停、並、轉、遷的同時,桂林市還著力解決好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的處理問題,尤其對新建企業項目強化環境評估審批,嚴格控制新增污染源,並加強對運行企業的污染監管、重點污染源監管工作。

壯士斷腕般的治污行動,使漓江水質得到了實質的改善。此后,通過一系列后續綜合和科學的治污舉措、城市管理工作,不斷鞏固和提升環保力度。到1990年,桂林新增了116套工業廢水處理設施,建成了3個城市污水處理廠,還規范了游船排污的管理和基建項目的環境管理,桂林成為當時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最高的城市。

再游漓江水變清

1986年1月26日至29日,時隔13年后,鄧小平乘坐火車再次來到桂林,並停留4天。剛下榻賓館,鄧小平便對自治區領導說:“我這次是來休息的,多年不到廣西了,想來看看桂林風光。”話語平和,卻體現著鄧小平對當年他領導左右江起義創建革命根據地的廣西這片熱土的厚愛,蘊含著他對桂林環保工作的持續關注和關心。

27日,鄧小平登上游船游覽漓江。船艙裡,自治區主席韋純束和桂林市委書記王仁武向鄧小平匯報了治理漓江污染的情況。游船順流而下,鄧小平看到的是清澈江水倒映著兩岸青山。到達陽朔興坪黃布灘一帶水域時,因此處江面寬闊,景色絕佳,游船特意停留了一會。已是82歲高齡的鄧小平,忘卻冬季的寒冷,登上游船頂層平台,觀賞兩岸風光,隻見青山依舊,碧水映青峰。鄧小平欣慰地說:“這就好了,漓江的水變清了!連水中的石頭都看得見了!”他高興地和陪同人員分別合影留念。漓江,融進了鄧小平的厚愛與深情。

重游漓江,心情舒暢的鄧小平再次游了七星岩和蘆笛岩。在蘆笛公園,昔日令他憂心的高聳煙囪冒出的滾滾濃煙,已經不見了。芳蓮池水清澈澄明,也沒有了漂浮的垃圾。鄧小平顯得輕鬆而愉快。在蘆笛公園管理處人員的請求下,鄧小平以一個普通游客的身份,興致勃勃地提筆寫下“1986年元月28日到此一游。鄧小平。”(黃利明)

(摘自《桂林日報》)

(責編:秦晶、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