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有想到,鄧小平這位開創了改革開放事業、極大地改變中國面貌的老人,在去世7年之后,其家人把出版《鄧小平文選》所得到的142萬元稿費全部捐獻出來,由團中央、全國青聯、全國學聯、全國少工委共同設立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勵基金。
老人家曾說:“科學的未來在於青年。”這項基金,正是為“激勵廣大青少年努力學習科技知識,從小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而建。這一基金的受益者,恰好是在鄧小平當年發起的改革中受益的第一代青少年的子女。
一定要教育好我們的后代
1977年7月,鄧小平第三次復出,自告奮勇主管科學和教育。他心急如焚:“中小學現在接不上茬,10年沒有好好上課,數理化不行,外文也不懂。”“現在北京最好中學的高中畢業生,隻有過去初中一年級的水平,特別是數學。”
按照當時的規定,高中生畢業后至少要參加兩年的生產勞動才能上大學,“雙手老繭”是必要的資格。鄧小平上任后的第12天,就要求教育部考慮廢除這項規定,允許應屆畢業生直接進大學讀書。上任20天,鄧小平就果斷決策恢復高考,並且親自把關,把有關政審的繁瑣規定予以刪除。他說,招生主要抓兩條就可以了:第一是本人表現好﹔第二是擇優錄取。
高考恢復,震動全國。從已經拖兒帶女的“文革”前的“老三屆”,到十六七歲的剛剛走出校門的應屆高中生,紛紛交5角錢報名費、兩張照片,涌向考場。當年度的全國招生計劃隻有27萬,但報考者竟達到570萬人!
重新工作不到一個月,鄧小平的一系列舉措贏得全國億萬人民包括廣大青年的心。大、中、小學校的教學秩序得以迅速恢復,並恢復研究生招生,大批留學生派出國門。陳景潤、華羅庚等科學家,成為青少年的偶像。“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經過鄧小平的強力推動,成為社會主流價值。
1984年,在國慶35周年的游行隊伍裡,大學生自發打出“小平您好”的橫幅標語。青年的情感發自內心。如果沒有鄧小平,他們中間很少有人能進大學讀書。
中華振興,從教育開始。在鄧小平去世的那一年,《人民日報》如此評價這段歷史:“恢復高考,挽救了我們的民族和國家。”
鄧小平說過:“一定要教育好我們的后代。”因為改革開放,因為鄧小平,青年成長發展有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台。
對我們的國家要愛呀,要讓我們的國家發達起來
鄧小平1977年復出時,已是73歲高齡的老人,而他給這個國家制定的,是50年—100年的發展目標。從黨的事業、民族復興的大局考慮,他對於培養和教育青年人,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他的口頭禪是“從娃娃抓起”。“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法制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足球要從娃娃抓起”……
1983年底,楊振寧教授見到鄧小平,告訴他:軟件遠比硬件要重要,美國都是十六七歲的娃娃搞軟件,好多尖端技術都是娃娃搞出來的,建議在科大少年班成立軟件小組。鄧小平馬上表示贊成,要求有關領導落實。“搞軟件,我們有條件,中國有一大批好娃娃。”他說,“要看得遠一點,要不然來不及。”
“要不然來不及。”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裡,他無數次重復這樣的話。
在退出政壇前夕,鄧小平仍然在說:要讓更多的年輕人成長起來。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這條中國的發展路線,是否能夠堅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別是要教育好后代。讓更多的年輕人成長起來,老人家就放心了。
他把對青年人的期望,概括為四個“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
1980年“六一”前夕,他為團中央主辦的《中國少年報》和《輔導員》雜志題詞:“希望全國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立志為人民作貢獻,為祖國作貢獻,為人類作貢獻。”在當年底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講話時,他又完整地重述以上這段話。
1983年“五四”青年節,鄧小平為優秀共青團員張海迪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1985年3月,在全國科學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完整地提出了要“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思想。
鄧小平反復強調,青年要“有理想”“有紀律”:“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他解釋說:“理想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他迫切希望青年人肩負起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歷史使命。
“對我們的國家要愛呀,要讓我們的國家發達起來。中國窮了幾千年了,現在是改變這種狀況的時候了!”1992年視察南方,在珠海,這位當時已88歲高齡的老人向青年們發出深情的呼吁。
高科技項目要讓年輕人干,希望在青年人身上
“我16歲時還沒有你們的文化水平,沒有你們那麼多的現代知識。”1993年,鄧小平在寫給他孫輩的信中說。“年輕人有這樣那樣的缺點,老年人就沒缺點?”他對青年一代充滿信任和期待。
他曾反復說:“我們要開一條路出來,讓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長,不要老把人才卡住。人才不斷涌現,我們的事業才有希望。”
1982年5月,陝西省一位公費留學生在巴黎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后回國,卻一直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拖了一年半以后,竟又被派回他出國前的老單位——富縣廣播站,繼續當他的普通工人去了。鄧小平聽說后,作出嚴厲批示:“天天講缺人,有人不能用、不會用,為什麼?是誰的責任?如何糾正?需要弄清楚。”為此,中央有關部門專門發出通知,對全國縣級以上單位黨委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的情況進行了一次大檢查。
1984年春,李政道教授向鄧小平建議,為了給中國在國外的科研人員回國后工作創造有利條件,可先建立十幾個博士后流動站做試點。如果有幾百個流動站、幾千名站員,就可以使全國年輕的科技人員流動起來。鄧小平說:“博士后,對我來說是新事物、新名詞,我第一次聽到。”但他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個新事物,當即表示:“設立博士后流動站,這個方法很好。培養和使用相結合,在使用中培養,在培養和使用中發現更高級的人才。10個博士后流動站太少,要建立成百上千個流動站,要成為制度。”一年后,中國開始實行博士后制度。
1992年在深圳視察時,鄧小平說:“高科技項目要讓年輕人干,希望在青年人身上。”在珠海亞洲仿真控制系統工程公司,鄧小平看到坐在計算機旁邊的都是年輕的業務骨干,非常高興地說:“祝賀你們,祝賀你們年輕!”他熱情地同一位女青年科技人員握手:“我要握握年輕人的手,科學的希望在年輕人。”走出公司大門,回頭一看,還有20多位年輕人整整齊齊站在那裡。於是,他又返回去和那群年輕人握手,一個都沒落下。
青年是我們的未來,是我們一切事業的繼承者
“文革”以前,鄧小平長期主管共青團和青年工作。對共青團和青年工作,老人家有過多次非常具體的指示,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在1956年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所作的《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鄧小平強調:“青年是我們的未來,我們的一切事業的繼承者。”
1979年初,鄧小平再次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長,正是我們事業必定要興旺發達的希望所在。”
1992年8月,鄧小平委托中共中央辦公廳致信首都十幾所高校的大學生,並向全國的青年學生表示問候:實現我國第二步、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光榮使命,將歷史地落在你們肩上。希望同學們樹立遠大理想,把個人前途同祖國命運緊緊地連在一起,腳踏實地,刻苦學習,掌握過硬本領,把自己培養成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祖國寄希望於你們,人民寄希望於你們。
他的這些要求,都已化入共青團的工作實踐之中。
鄧小平對共青團和青年工作傾注了極大的關心和支持。從1990年起,共青團組織發起救助貧困失學兒童的“希望工程”。一開始,在個別地方,工程的實施遇到很大阻力。有的基層干部根本不承認自己所在地區存在失學兒童。
這時,一輩子關心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鄧小平為希望工程親筆題詞,后來又以“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名義,兩次為希望工程捐款。消息傳出,社會上很快形成支持希望工程、支持教育事業的熱潮,希望工程的事業從此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2004年,根據鄧小平的遺願,他的家人把老人的全部稿費捐獻給青少年科技創新事業,有100名大、中、小學生幸運地獲得了首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億萬青少年都感受到這位老人的關愛。老人家對后代的期許,超越了時空。(劉健)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