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浦江畔起航,踏上追尋革命真理的道路那一刻起,鄧小平的一生便與上海這座城市有著無法割舍的聯系。2014年,再一次尋訪鄧小平在上海的一些足跡,在時光交錯中,看到的是一位偉人的堅持、理想與期待。
法蘭西碼頭
黃浦江畔,金陵東路渡口。
載著數百名游客的過江船隻,是現代的白色小艇,15分鐘一班。檢票后的乘客們,在甲板上安靜地排隊等候。待上船,有人選擇一樓的船艙倚窗而坐﹔有人登高至二樓甲板一覽兩岸風光,感受上海的節奏。
今天在這裡排隊上船的游客大概並不知道,1920年9月,在這個當時被稱為“法蘭西碼頭”的渡口,有一批赴法勤工儉學的青年學生,也在這裡排隊等候。16歲的鄧小平,就在其中。那時他叫鄧希賢,從四川來到上海。上船后,沿著黃浦江順流而下,在楊樹浦碼頭鄧小平乘坐法國輪船“盎特萊蓬”號,就此踏上留學異國、追尋救國之路的航程。那時候的鄧希賢恐怕還不知道,自己與上海這座城市,未來還有著數不清的人生交集。
而如今,望向穿行而過的黃浦江輪船,依稀可以想象當年那艘漸行漸遠的船上,一個偉人偉大的夢想,正徐徐展開。
普慶裡
行至馬當路306弄,“普慶裡”三個字依然清晰地高懸於弄堂口。這裡曾是革命時期,鄧小平與胞弟秘密重逢的地方。
這條建於1925年的裡弄,今天還保留著上海老弄堂的面貌:靠牆停放的自行車、倚牆設置的洗衣池、水泥路面、閑適的居民。依然是百姓人家、尋常巷落。從位於淡水路的弄堂后門,左轉,馬當路306弄57號的門牌便出現在眼前,黑色的傳統木質大門略顯陳舊,上面還用粉筆字寫著“回收舊物”等字樣。
尋蹤而來,可即使住在附近的居民也很少有人知道,鄧小平曾經來過這裡。
1931年5月2日,鄧小平的胞弟鄧墾來到上海,為了找被派至上海向中共中央匯報工作的鄧小平,他在《時事新報》上刊登尋人啟事,兩行字:“鄧希賢兄鑒,弟已來滬,希見報速至法租界薩坡賽路辣裴德路口普慶裡五十七號一晤,弟先修啟。”那時候國民黨特務也常假用這種方法抓人。鄧小平派了一些人,化了裝,去打聽,確定真的是鄧墾。那天,鄧小平穿著布長袍、西裝褲子和皮鞋前去赴約。他敲了門之后就問:有沒有個鄧先修?盡管多年不見,但鄧墾馬上就認出了他。當時人很多,鄧小平沒多說話,隻道:你收拾收拾跟我走,馬上跟我走。
同年六七月間,27歲的鄧小平離開上海。沒想到一走就是18年,再次歸來時,他參與指揮了這座城市的解放。
上海寶鋼
上海寶鋼,這個在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第二天就打下第一根樁的企業,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曾留下鄧小平的殷殷關切。
時任寶鋼工程指揮部黨委副書記、副指揮的張浩波,回憶起當年鄧小平視察正在建設中的寶鋼的場景:1984年2月15日那天一早,寶山地區起了霧,“我們都很擔心是否會影響小平同志的行程,好在8點左右霧就慢慢消散了。”上午9點半,鄧小平、王震乘坐的乳白色面包車徐徐駛進牡丹江路上的寶山賓館。小平同志健步走下車來,同大家一一握手,很有興致地說,對寶鋼這麼大的建設項目,得增加點感性知識,不親眼看看不行。
當時的匯報會安排在賓館的北樓,時任冶金部副部長、寶鋼工程總指揮黎明重點匯報了一期工程的進展,按照原定進度,一號高爐計劃於1985年9月點火,黎明告訴小平同志,對一期工程按時投產很有把握。當匯報到一期工程投產后,高爐一年有幾十萬噸水渣時,鄧小平說:水渣可以搞水泥嘛!現在水泥很緊張。
匯報結束,黎明提出請小平同志題字,他愉快地答應了,稍微思考了一下便寫下:“掌握新技術,要善於學習,更要善於創新。”
談及小平那次視察中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幕,張浩波說:“就是小平同志題詞的情景,他思維敏捷,稍稍思索一下,便把寶鋼建設的要點寫了出來,用簡潔明了的幾句話指明了方向,這就是領袖的高瞻遠矚。”
南浦大橋、楊浦大橋
今天的南浦大橋和楊浦大橋,橫跨浦江兩岸,車輛川流不息。它們構成了上海兩個最重要的過江樞紐,對促進浦東開發開放意義重大。
曾擔任上海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工程總指揮的建設功臣朱志豪,把三次陪同鄧小平同志視察兩橋的時間記得清清楚楚:1991年2月18日、1992年2月8日和1993年12月13日。
第一次是視察建設中的南浦大橋,那是1991年。“其實他非常希望到浦東去看看,但是當時浦東條件比較差,南浦大橋正好是造在南碼頭的擺渡口,橋墩的兩邊都是煤場,風一刮都是煤灰,環境確實不太理想。后來就在南碼頭的浮橋上,他站在那裡看了一下。”朱志豪回憶,“我把南浦大橋什麼時候開工,什麼時候完工,投資多少,進行得怎樣向他作了匯報,他微笑地點點頭。”
第二次視察是在1992年南浦大橋通車后不久。“老人家上了大橋,很關心大橋建設情況,我就向他做了匯報,並且談到大橋通車后的社會效益。”朱志豪告訴鄧小平,他們站立處的橋面離黃浦江江面有58米,鄧小平馬上問了句:“這個大橋是不是世界第一啊?”“我告訴他,不是第一,是世界第三。第一在加拿大,跨度是465米﹔第二在印度的加爾各答,跨度是457米﹔我們是423米,是老三。他聽了以后,沒有吭聲。當我指給他看他為南浦大橋的題字時,他才哈哈笑了。”
1993年小平到楊浦大橋視察,這是朱志豪第三次與小平面對面。當天風特別大,還下著細雨,氣溫隻有攝氏零度左右。朱志豪建議鄧小平不要下車了,但他堅持要下。“我告訴小平同志,現在站的橋面離江面有62米,比南浦大橋更高,質量比南浦大橋還要好,而且楊浦大橋是當今世界上同類型的斜拉橋的第一。小平同志聽了以后很激動,緊緊地握住我的手說:這是上海工人階級的勝利,我向上海工人階級致敬!”
上海貝嶺微電子公司
今天的漕河涇開發區,匯集了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中外合資上海貝嶺微電子制造有限公司便是其一。很多人知道這家公司,是因為1992年2月10日鄧小平視察了這家公司后,發表了著名的姓“資”姓“社”的講話。
憶及當年,時任貝嶺總經理的陸德純仍很感慨,“鄧小平來視察,不僅增強了我們合資企業發展的信心,同時也堅定了我們引入先進技術的發展道路。”
陸德純回憶當時鄧小平臨上車時,看到大樓前聚集的年輕技術人員,主動走向他們,並和前排的人一一握手。測試部女大學生周劍鋒見到鄧小平就熱情問候:“鄧爺爺好!”質量部女研究生華劍萍說:“您在我們年輕人心目中是最德高望重的。”鄧小平微笑道:“這不好說吧!有一點貢獻,做了一點事,很多事情沒有做,來不及做,也做不完。”他語重心長地說:“21世紀靠你們年輕人。”
閔行旗忠村
1992年2月12日,鄧小平視察上海閔行開發區和上海縣馬橋鄉旗忠村。在旗忠村,他在一個孩童的面頰上留下一吻,讓人們記憶深刻。而對中國發展更為意義深刻的是,他在談話中道出了農村發展的大方向:農村改革是一大創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問題是用實踐來回答的,實踐這個標准最硬,它不會做假。
如今,素有“華東第一村”之稱的旗忠村在實踐中換了新顏,上海旗忠森林體育城網球中心便是旗忠村最好的“代言”。每年網球大師賽舉行期間,這裡可以說是全世界網球迷關注的焦點。除了網球中心,這裡還有高爾夫球場、高檔別墅,優美的環境甚至已使旗忠村成為上海市內一個重要的旅游觀光地。
新錦江大酒店旋轉餐廳
在新錦江大酒店的41層俯瞰上海,遠處的東方明珠若隱若現,周邊高樓林立,一派繁華。
1994年的元旦之夜,鄧小平在這裡最后一次眺望上海。
旋轉餐廳裡挂著兩張大幅地圖,一張是上海地圖,另一張是浦東新區地圖,地圖旁擺著浦東開發的模型。那一夜,對著上海的璀璨景色,鄧小平感慨:上海大變樣了。寥寥數語,滿是欣慰。
此前,他剛視察了楊浦大橋、羅山路立交橋。看見浦東熱氣騰騰的建設景象,鄧小平喜不自勝,道出了兩句詩:“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女兒風趣地問:“今日怎麼詩興大發?”他認真地答:“這是出自我內心的話。”
春節過后,鄧小平乘車遠去,再未歸來。(陸綺雯 龔丹韻)
(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