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的一生,幾乎貫穿整個20世紀。他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20世紀的中國,影響了20世紀的世界。他沒有能與我們一起走入21世紀,但卻對21世紀做了很多思考、預見和構想。
“聰者聽於無聲,明者見於無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距21世紀還有20多年,鄧小平就提出了到20世紀末世界將是什麼面貌、中國將是什麼面貌的問題。隨后,他又進一步將思考的目標延伸到了下個世紀的前30年至50年。
對國際形勢,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問題,並指出和平問題沒有解決,發展問題更加嚴重﹔舊的格局還在變化中,新的格局還沒有形成﹔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剛剛暴露出來﹔對我們有利的條件存在著,機遇存在著。在這樣一些總體判斷的基礎上,他認為:“如果下一個世紀五十年裡,第三世界包括中國有一個可喜的發展,整個歐洲有一個可喜的發展”,“爭取比較長一點的和平時間是可能的”。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下,鄧小平認為中國要繼續發展與各個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我們的經濟建設“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還要花五十年左右的時間。因此,我們希望至少有七十年的和平時間。我們不要放過這段時間。”
對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動向,鄧小平始終給予密切的關注。早在1978年他就指出:“現代科學技術正在經歷著一場偉大的革命。”1988年10月,他明確地預見:“下一個世紀是高科技發展的世紀。”“現在世界的發展,特別是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一日千裡。”“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他認為,世界的發展愈益緊密地與科學技術的發展聯系在一起。“實現人類的希望離不開科學,第三世界擺脫貧困離不開科學,維護世界和平也離不開科學。”
對中國的發展,鄧小平早在1980年11月與外國客人會見時就指出:“中國要擺脫自己的貧困,絕不是本世紀末的事情,甚至於還需花下個世紀的一半時間才能達到。”所以,“我們不僅著眼於本世紀,更多的是著眼於下一個世紀。”正是著眼於長遠,鄧小平提出了分三步走,到20世紀末實現小康、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他強調:“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這是我們的雄心壯志。目標不高,但做起來可不容易。”他要求把這個戰略目標落到實處。1989年6月,在談到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當務之急時,他說:“我建議組織一個班子,研究下一個世紀前五十年的發展戰略和規劃。”而為了實現到下個世紀中葉的戰略目標,他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基本路線不能變。“不但我們這一代不能變,下一代,下幾代,都不能變,變不了。”他甚至將不變的時間都作了量化,斬釘截鐵地聲明: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
在鄧小平眼中,21世紀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世紀,中國的前景是美好的。“如果從建國起,用一百年時間把我國建設成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那就很了不起!從現在起到下世紀中葉,將是很要緊的時期,我們要埋頭苦干。我們肩膀上的擔子重,責任大啊!”《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用他1992年南方談話中的這句話作結尾,鄧小平認為“這個結尾不錯”。
回顧鄧小平對21世紀的種種預見和構想,我們深感他的眼光是多麼敏銳,多麼深邃,多麼富有戰略家的遠見卓識。“事未至而預圖,則處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計,則應之常不足。”善於審時度勢,是保持我們戰略上的預見性、主動性的必要條件。事實上,鄧小平的很多預見都已經成為現實。按他的預見所作的籌劃,使我們在剛剛進入新世紀之時,就掌握了很多戰略上的主動權。進一步把握21世紀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我們就一定能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