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陪同漢斌同志去南方(3)
早在“文革”以前,鄧小平就給王漢斌和王大明兩人賦予了“大王”“二王”的代稱。當時,王漢斌和王大明都是北京市的領導。作為鄧小平的老牌友,他們兩位在鄧小平低谷時,置個人得失於身外,始終立場堅定,對鄧小平不離不棄,實可謂“不因禍福避趨之”的楷模。
想到這些,我把這句詩請書法家瞿鑫先生書寫了兩幅,並注釋了自己的一段感言:“我在鄧小平身邊工作四十多年,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中,王漢斌、王大明同志對小平同志的感情始終如一。小平同志親切地稱他們為大王、二王”。然后,我把它們裝裱好,送給王漢斌和王大明每人一幅,以此表示自己對他們二位的敬佩之意。
(六)繼承小平同志遺志
“希望工程”是鄧小平提出的一項全國性支援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求助工程。鄧小平和卓琳同志多次向“希望工程”捐款,為全國人民作出榜樣。多年來,我們工作人員都以小平和卓琳同志為榜樣,不僅積極做著這方面的工作,而且得知哪裡有災情就踴躍向災區捐款。
1990年,我的老家黑龍江發生水災,災情十分嚴重,我和老伴商量后,托人在哈爾濱買了100床被子,捐給了災區。
2011年8月,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名四川廣安的學生,因家境貧寒,手中拿著大學錄取通知書不能到學校報到。這個消息正好也被鄧小平的妹妹鄧先群看到,我們一拍即合,決定為這個孩子出資,不讓鄧小平故裡的孩子失去上大學的機會。於是,我們兩人把這個孩子的三年學費寄往廣安,並囑咐說,如果錢不夠我們再寄。很快,這個學生懷著激動的心情順利地上了大學。
2011年,我受聘於“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基金會”,擔任副理事長。其主要工作任務是開展“繼承紅軍光榮傳統,培養一代新人”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由於歷史和環境的原因,目前我國許多革命老區的教育條件遠遠落后於經濟發達地區。有些學校的教室裡甚至沒有桌椅,學生們站著聽課﹔有的學校教室的牆四面透風,遇到風雨天無法上課。“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是一項支援老區的工作,力圖改善革命老區教育條件,傳承紅軍精神的助學工程。
這項工程由老一輩革命家和中央領導同志發起,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工程主要是本著“一切為了孩子幸福健康成長”的宗旨,教育下一代不要忘記老一輩革命家、老紅軍,努力學習,做一代新人﹔從積極開展經濟援助入手,不斷改善革命老區的教育條件。
自從2007年4月由李瑞環等同志發起、籌建以來,這項群眾性的工作一直得到黨中央的關心。胡錦濤、習近平等中央領導同志都對這項工作給予大力支持,基金會先后為200多所小學授牌。近兩年,我和一些退下來的老將軍、老干部們,經常輾轉於邊遠山區和革命老區,在進行資助的同時,向他們宣傳紅軍的革命傳統。
四、終生使命
退休以后,時間寬鬆了,我的生活節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然而,長年的職業操守已經讓我的內心生成了一種揮之不去的使命感。保衛鄧小平,捍衛真理,實事求是……直到退休之后,這些仍是我不變的人生准則。
(一)宣傳鄧小平要實事求是
我說道:“別看鄧小平個子不高,可他在我的心裡高大無比。隻要他往這裡一站,就讓你感覺他有一種頂天立地、不可摧毀之勢。這種內在的氣質,不是從演員長得像與不像顯示出來的,而是內心。隻要從舉手投足中能演繹出那種氣質,即使長相不太接近,也會讓觀眾感覺很像鄧小平,就是鄧小平。”
有編導來採訪,我有針對性地對大家說:“過去有不少媒體的同志問過我:鄧小平乘車外出時,有關道路是否嚴加管制,尤其是家門口這段路,是不是鄧小平每次出行都要從北面的地安門往南一直封路?這雖是件小事,但是說不清楚就會讓人民群眾誤解。曾經有個媒體的文字稿件裡就這麼說過:‘從地安門的十字路口一直到小平家住的胡同口,都有交警攔路’等等。這是不屬實的,很可能是憑空想象的。而實際上,小平的家住在南北馬路西側,車子出了胡同口就是馬路,民警在胡同口看到首長的車子出來,無論往南拐或往北拐,隻要擋一下行駛的車輛,很快就可以過去,也就一分鐘的功夫,基本上影響不了正常行駛的車輛和行人,更不可能在幾百米以外的地安門就開始攔過往的車輛。再說,鄧小平一向注意同人民群眾的關系,特別是住進米糧庫胡同的這個院子后,與老百姓隻有一牆之隔,他經常提醒我們工作人員不要妨礙周圍群眾生活。我告訴他們,這是不可能有的事情,因為沒有這個必要嘛。”
接著,我又補充了一點說:“有個電視片的畫面中,鄧小平一出門廳就有穿著禮賓服的衛兵把守,車子從二門到大門還是層層的穿禮賓服的衛兵站崗。這些畫面在實際生活中都是從來沒有過的。小平的車子從家裡出去,不但不會層層設崗,而且哨兵都是穿軍裝,從不穿禮賓服。”
說到這裡,我著重講道:“對這些小事和細節,如果說不清楚,或者說錯了,知道的是媒體沒經過認真採訪和實地考察﹔不知道的,會認為鄧小平這麼擺譜。”
當說到鄧小平的家庭生活這個問題時,我說:“鄧小平與卓琳一生恩愛、相互尊重,特別是卓琳同志始終默默支持鄧小平工作。千萬不要為了表現夫妻恩愛,或者僅僅是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單純地憑空想象一些庸俗的鏡頭,這是不好的。這兩位老人有很高的思想境界,他們身上有許多優秀的品質和事跡值得我們去學習,要重點把這些事情展示出來,觀眾看了一定會感動得落淚。這才是最本質的東西。”
鄧小平健在的時候,演員盧奇經過文獻研究室的介紹,報領導同意,參加了小平同志在紫光閣的一次見外賓的活動。為了進一步了解鄧小平,盧奇到中南海紫光閣親身感受鄧小平接見外賓時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以便把一個真正的鄧小平呈現在熒屏,讓廣大人民群眾真正了解鄧小平的偉大與平凡。后來,盧奇塑造的鄧小平形象被廣大觀眾認可,在不少文藝作品中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二)懷念也是一種享受
和朋友一起聊起橋牌的話題,我就會說起那個老段子:“當初是鄧小平讓我搬個凳子坐在他身邊看他們打橋牌,我才學會的。”
2009年7月29日,卓琳同志因病去世,時年93歲。在卓琳病重期間,我經常到醫院看望老人,就像當年守在老首長鄧小平身邊那樣,我很留戀這位特殊的老母親。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