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陪同漢斌同志去南方(2)
在蓮花山,我看到很多前來瞻仰鄧小平銅像的深圳人。人們用朴素的語言默默念叨著:沒有鄧小平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呀!
一個三口之家的男主人對我說:“我小時候一家六口住在隻有8平方米的小房子裡,一下雨就漏,我從小就學會了爬到房子上面去蓋油氈的活。現在我們家兄弟姐妹都有了自己的房子,都是樓房,又寬敞又漂亮,日子過得自在極了。”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太太說:“過去我家老頭一個人的工資不夠一家五口人過生活。現在好了,每個孩子都能掙到錢了,他們的房子都是靠自己掙來的。如果沒有鄧小平,我這老太婆早就不知道到哪裡去了。所以,我家裡供的不是老祖宗,是鄧小平!”
軍委辦公廳的參謀張星亮經常陪我一起出來。他說:深圳許多人家的確都供著鄧小平的像,他們打心眼裡感激鄧小平。他岳母的家也在深圳,家裡也供著鄧小平的像。深圳三十多年的變化,讓整整三代人都有親身體會。
2012年,漳州舉辦了一場有內地和台灣兩地退休將軍參加的書畫展。在現場,當台灣的國民黨老將軍們聽說我是鄧小平的警衛秘書,而且在鄧小平身邊工作了四十多年時,都表示十分敬佩。他們說:鄧小平在台灣人民心中是一位偉大的領袖,他把中國建設得太好了,我們都很熱愛鄧小平,現在見不到鄧小平了,我們見到你也是很高興啊!
這是我親耳聽到、感受到的台灣人民對鄧小平的熱愛。我也十分高興地向台灣人民表達了兩岸是一家的親情。同時,我還對台灣的老將軍們說:我暫時還去不了台灣,但是你們來這裡就等於我到了台灣。大家不明白我的話是什麼意思,我笑著解釋說:你們把我們的合影帶走了,就等於把我也帶到了寶島台灣呀!大家哄堂大笑。
在廣州,我來到一個名叫雲浮的小城市。雲浮是我國石材資源豐富的地區。過去,這裡的人們守著金飯碗還要討飯吃。改革開放之初,人們的思想還不開放,膽子不大,縣領導想讓大家自己出資到國外考察取經,但是許多人都不敢把手中的幾個有限的錢扔出去,怕回不來。就在這時候,鄧小平的南方談話發表了,讓人們對“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有了信心,於是人們改革開放的膽子大了、步子快了。一些人到國外考察以后,大開了眼界,了解了世界石材市場的行情和規律,回來以后就開拓市場,很快就從國內走向了國際。
現在,雲浮市不僅是國內最大的石材市場,而且是國際上屈指可數的石材產銷貿易區。目前,在這個面積有7000多平方公裡、270多萬人口的城市,經營石材生意的就有4000多家,每年有數百億的海外財富源源進入。我有幸看到這個石材城市的一隅。讓我不敢相信的是,一個彈丸之地,竟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在上海,我首先來到浦東開發區。我記得十分清楚,80年代初,鄧小平對沒有把浦東列為首批開放城市有些遺憾。當他親口對市裡的領導同志談及“加快浦東開發”的話題時,心情是焦急的。到了1992年,當鄧小平來到一片新天地的浦東開發區視察時,老人家高興地吟出:“參觀浦東路,勝讀十年書。”當小平吟出這句感慨的話時,大家都笑著鼓起掌來,說“老爺子作起詩來了”。小平鄭重地說:我並不是作詩,這是心裡話。
我還來到了有鄧小平親筆題寫的“南浦大橋”的橋頭,來到鄧小平在上海第一百貨商場給小孫子們買鉛筆的地方。眼前的一切都變了,但又覺得一切都沒變。變了的是一切都比過去更美好了,沒變的是我心中的回憶和情懷。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漢斌同志當年也陪同小平一同到南方視察。退下來以后,我也常跟著漢斌同志出去走走。深刻而美好的記憶,常常讓我們一路游覽,一路感慨萬千。
前兩年,我陪同漢斌同志去過江蘇的幾個城市。“文革”時期,江蘇可謂是重災區,當年恢復起來困難重重。是鄧小平南方談話,激發了江蘇省各級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改革開放熱情,在短時間內,江蘇各地變化很大。
在無錫,面對美麗的蕪湖,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對我們說:“不久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來到江蘇,看到各地的巨大變化,對鄧小平稱贊不已。他還說,以前的江蘇他也來過,如果沒有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政策,就沒有如今這麼美好的風景、這麼發達的經濟。”李光耀曾感慨地說:“真沒有想到江蘇的變化這麼快!”
羅書記還說:見到你們這些曾經跟隨鄧小平到南方視察的同志,讓我們有一種親切感。因為是鄧小平的南方談話,讓江蘇迎來了一個轉折,激發出江蘇人民加快改革開放的巨大決心和信心。
在張家港,原市委秦書記說:張家港之所以成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城市,就是在1992年南方談話的促進下加快了步子。
已年過八旬而精神矍鑠的王漢斌老人,回憶起改革開放之初遇到的種種問題時說:剛剛建立特區時,中央對於張家港能不能讓外國人入住還沒有確定,全國人大對此進行了認真研究,一致認為:外國人積極來中國投資是好事,應該支持鼓勵。最后,根據鄧小平的指示精神,人大一致討論通過外國人可以入住張家港的決定。
王漢斌還說:解決了張家港外國人入住的問題以后,就是武漢和南通等幾個港口的開放。
此后,全國改革開放的速度不斷加快。
在飯桌上,王漢斌還指著眼前豐富的菜肴說:看看現在,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人民的生活哪能像今天這樣好,哪裡吃得上這些東西?
華西村是我國較早的農村城鎮化典型。這裡排排別墅成行,家家綠蔭一片。在華西村,人們生活富裕安詳、幸福美滿。來到這裡,就像身處世外桃園。華西人說得最多的那句話就是:“是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政策讓華西人富了,沒有鄧小平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好日子。”
每到一地,新朋老友們總是由衷地表達對我們的欽佩之意,認為能見到當年跟隨鄧小平視察的同志,他們很高興,不少朋友還多次和我握手。有時,十分熟悉我的王漢斌同志,把我介紹給他們。
2012年,王漢斌送給我一幅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1842年8月,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在《赴戍登程口佔示家人》中的名句。誠然,這句詩詞的分量很重。
王漢斌是一位老領導,也是我的朋友。我拿著王老送的這幅字久久地看著,字裡行間不僅寓意深刻,且滲透著深厚的友情。
我們都不會忘記,1989年的時候,王漢斌來到鄧小平家打橋牌,回家時我派人用自行車把王老送回去。后來小平知道此事后,還笑著問起王漢斌:“聽說是坐二等車回家的呀!”逗得大家笑起來。這些看似細小的平常事,顯示出大家在政治嗅覺異常敏感的時候,堅定地站在鄧小平一邊的政治立場。(張寶忠)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