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紀念鄧小平逝世二十周年

鄧小平 “點、線、面、體”的改革策略

張國玉

2017年01月25日10:18    來源:學習時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在推動中國改革的過程中注重“點、線、面、體”的遞次推進,即首先在點上突破,進而由點及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最終推動了中國的改革開放。鄧小平在領導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凸顯出卓越的推動改革的領導力,本文主要以1975年整頓為例進行解讀。

  找准改革的突破“點”

  1975年春天,時局困頓,主持國務院工作的國務院第一副總理鄧小平開始對全國進行全面整頓,推動經濟建設正常化。

  萬事開頭難。從哪兒開始是鄧小平領導全面整頓工作面臨的首要問題。俗話說,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全面整頓雖然強調全面,但在整頓一開始時不宜全面開花,應當集中力量從“點”著手,找准改革的突破點。關鍵是找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樞紐性”問題,這對撬動全面整頓具有戰略性的牽引作用,做到“綱舉目張”。找准改革的突破點,關鍵要從大看小,從國內形勢和當前任務出發找准改革的突破點。

  當時導致全國經濟混亂局面的因素有很多,不同人的看法也不盡相同。鄧小平認為,交通運輸問題是影響全局的薄弱環節。作為連接原材料和產品供銷的中間環節,運輸問題解決不好一方面會使得原材料供應跟不上從而導致開工不足,另一方面也使得生產出來的產品運不出去,又直接影響生產的積極性。因此全面整頓的首要問題是解決好交通運輸這個瓶頸。

  當時中國的交通運輸是以鐵路為主,因此解決運輸問題的關鍵是解決鐵路問題。鄧小平在1975年3月5日的《全黨講大局,把國民經濟搞上去》講話中指出:“鐵路運輸的問題不解決,生產部署統統打亂,整個計劃都會落空。所以中央下定決心解決這個問題。”鐵路運輸存在的問題集中表現為:生產下降、事故驚人、紀律鬆弛、堵塞嚴重。全國各地的鐵路大多已經連續幾個月都沒有完成運輸任務。徐州、鄭州、南昌、長沙、南京等地鐵路局的情況都差不多。

  鐵路系統的整頓從哪兒開始呢?在鐵路整頓中著重抓兩條線(隴海、浙贛)、四個點(徐州、南京、南昌、太原)。鄧小平選擇了從整頓徐州鐵路局開始,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徐州鐵路運輸最為重要﹔第二,徐州鐵路局派性問題最為嚴重﹔第三,對徐州鐵路整頓的共識度最高。

  鄧小平推動改革的領導力,首先表現為找准全面整頓的突破點——整頓徐州鐵路局。交通運輸是影響全局的薄弱環節,鐵路運輸是重中之重。徐州鐵路局既是鐵路運輸最重要的樞紐之一,也是問題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而且無論是毛澤東還是全國輿論對此都有著廣泛的共識。從中可以看出,鄧小平選擇突破口主要考慮三個方面因素,權衡這三個方面的重合點:一是影響全局的薄弱環節,二是問題最嚴重的地方,三是形成廣泛共識的問題。

  點、線、面、體遞次推進

  1975年3月5日,中央召開解決鐵路問題的全國工業書記會議,根據鄧小平在會議上的講話精神,中央出台9號文件《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鐵路工作的決定》,開始著手整頓徐州鐵路局和全國鐵路系統。會議結束那天,鄧小平接見與會人員,一反常規,不同大家握手,說:不拉手了,現在工業情況還不好,等你們工業上去了,再拉手。“要從大局出發,解決問題不能拖。”對鬧派性堅持不改的,“隻等他一個月,等到3月底。如果再不轉變,頑固地同無產階級對立,那樣性質就變了”。主管交通的副總理王震當場立下“軍令狀”:保証一個月內見效。后來,徐州鐵路整頓隻用了12天,面貌就煥然一新。

  在徐州實現了重大突破后,鄧小平決定把在這個點上取得的整頓經驗推向其他鐵路樞紐——由點到線﹔然后再用整頓鐵路的經驗去整頓其他部門——由線到面。因此,鄧小平即於3月25日主持國務院全體會議聽取萬裡匯報,推廣徐州經驗。3月底,負責整頓的干部從徐州轉向南京和江蘇等地方的鐵路樞紐。隨后,在國務院統一領導下,鐵道部在全國推廣整頓徐州鐵路局的經驗。1975年4月到6月,徐州鐵路的整頓取得成效和經驗后,又將鐵路整頓的重點移至南昌、長沙、昆明、鄭明,並取得成效。嚴重堵塞區段先后疏通,全國20個鐵路局除南昌局外都超額完成了計劃。從根本上改變“一個突出”(國民經濟中一個突出的薄弱環節)、“兩個不適應”(不能適應工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不能適應加強戰備的需要),做到“四通八達,暢通無阻,安全正點,當好先行”。

  鐵路運輸問題和煤炭供應問題解決后,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就是鋼鐵的生產問題。“鐵路一通,就會暴露出冶金、電力、各行各業的問題。各部都要自己打算打算,怎樣工作,解決老大難。下一步的中心是要解決鋼的問題”。

  鄧小平整頓鋼鐵生產仍然是從抓大開始,把重點放在鋼產量佔全國一半的八大鋼鐵廠(鞍鋼、武鋼、包鋼、太鋼和本鋼、首鋼、攀鋼、馬鋼),因為八大鋼廠的鋼產量佔全國百分之五十,鐵產量佔全國百分之六十五。特別是四家最大的鋼鐵廠——鞍鋼、武鋼、太鋼和包鋼,它們都沒有完成指標。鞍鋼的問題最大,關鍵是領導“軟、懶、散”。鄧小平運用整頓徐州鐵路局的經驗很快成功地解決了鞍鋼的問題,然后又相繼解決了其他鋼廠的問題。

  鄧小平領導全面整頓工作的領導力是從點的突破開始,然后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從而實現全面整頓。即從鐵路和地方政府擴大到其他部門,首先是煤炭和鋼鐵行業,接下來是商業、財貿和農業。最后從經濟部門轉向文教部門,從國防科技轉向整個科技部門,從軍隊轉向地方政府。

  “點、線、面、體”遞次推進關鍵是首先要有點的突破,但點、線、面、體的先后順序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要相互配合、統籌兼顧,點中有線、線中有面。比如,中央9號文件出台后,盡管整頓徐州鐵路剛剛開始,但鄧小平就意識到,鐵路運輸的問題克服后,煤炭生產問題的解決就成為當務之急。因此,鄧小平給時任煤炭部長徐今強打氣,利用運輸條件改善的前景增加煤炭生產,重點是鐵路運輸便利的產煤區——陝西、河北、河南、安徽和東北。

  在領導1975年整頓期間,鄧小平有力掌控全面整頓的先后順序,靈活把握全面整頓的節奏和進展,先后領導了從鐵路運輸到鋼鐵企業、從工業領域到教科文衛領域的整頓工作,並取得較大成效,這樣的成績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是極其難得的。鄧小平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從面到體推動改革的領導力首先是從點的突破開始,沒有點在縱深的突破,不可能振奮精神,提振信心,贏得信譽﹔有了點的突破,在線、面、體上的整頓才能事半功倍。

  把改革的促進派盡快用起來

  1975年9月15日,鄧小平出席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在山西陽泉車站,對前來迎接的山西省委第一書記王謙說:不要怕別人說什麼,重要的是把領導班子整頓好,關鍵是用好人。這也是鄧小平推動改革最重要的領導經驗之一。后來,鄧小平把1975年整頓的經驗歸納為一條——“抓頭頭”。他說:“一個人才可以頂很大的事,沒有人才什麼事情也搞不好。1975年我抓整頓,用了幾個人才,就把幾個方面的工作整頓得很有成效,局面就大不一樣。”

  在1975年整頓還沒有啟動的時候,鄧小平就挑選老部下——主政西南時就掌管工業、以后在北京城市建設中業績卓著的萬裡,主持當時問題最為嚴重、地位十分重要的鐵道部工作。一旦萬裡整頓徐州鐵路局取得進展,馬上把整頓隊伍派到其他鐵路局,並請萬裡在國務院會議上介紹徐州經驗,把整頓經驗推向其他領域和其他部門。鄧小平在領導全面整頓期間,大膽啟用萬裡、張愛萍、胡耀邦等一大批改革的促進派。對他們都委以重任,放手讓他們分別領導鐵道部、國防科技、科學院等方面的整頓。這些領導同志都既敢於改革又善於改革,迅速打開局面,取得顯著成效。

  用好改革的促進派關鍵是解決好各級領導班子問題,把敢於碰硬的干部盡快用起來。鄧小平指出:“領導班子問題,是關系到黨的路線能不能貫徹執行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得不好,不要說帶領群眾前進,就是開步走都困難。因此,我們首先強調要把領導班子的問題解決好。”他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干部中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怕字當頭,不敢摸老虎屁股。”他強調:“要找那些敢於堅持黨的原則、又不怕個人被打倒的精神、敢於負責、敢於斗爭的人進領導班子。”

  用好改革的促進派關鍵是自上而下選好用好省市縣一把手,重點是夯實市縣層面。鄧小平認為,解決領導班子問題,主要是配備好一、二把手,一、二把手敢字當頭,就可以把隊伍帶起來。鄧小平強調:解決黨的領導軟弱的問題,“關鍵是建立省委一級的領導”。“省委堅強了,敢於領導,就能幫助地委、縣委。這樣,我們黨就能夠實現自己的領導了。”鄧小平還特別指出:“特別要抓好縣委一級,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縣委可是重要啊!”

  1975年7月,中央日常工作由鄧小平主持。整頓開始向黨的干部工作、黨的組織建設及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進一步深入展開。鄧小平領導的全面整頓工作在“文革”極度困難期間形成比較良好的局面,而這一切既有廣大干部群眾的凝心聚力,也離不開鄧小平“點、線、面、體”遞次推進的推動改革的領導力。更重要的是,鄧小平領導1975年的全面整頓工作是用實際行動糾正“文革”錯誤的有力舉措,更成為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的源頭。

(責編:秦晶、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