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紀念鄧小平逝世二十周年

“王大灣”會議:一次整頓軍紀的重要會議

2017年01月23日13:42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圖為"王大灣"會議會址紀念館。

  1947年8月27日,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12萬余人終於抵達大別山。來到大別山后,面臨著后勤供給不足、水土不服等諸多困難,有些人產生了右傾情緒,甚至對堅持在大別山斗爭能否勝利也產生懷疑。少數部隊一時紀律鬆弛,甚至出現違反群眾紀律的現象。對此,劉伯承、鄧小平於同年9月27日至29日,在河南省光山縣磚橋鎮文氏祠堂開了一次旅以上高級干部會議,統一堅持大別山斗爭的思想認識,著重解決增強部隊斗志,克服右傾情緒,進一步整頓紀律等重大問題。

  2013年11月28日,本報特派採訪組來到光山縣磚橋鎮文氏祠堂——“王大灣”會議會址紀念館,該館講解員宋丹陽向我們講述了鄧小平與“王大灣”會議的故事。

  迷惑敵人

  以“王大灣”為會議代碼

  當天上午,採訪組一行來到“王大灣”會議會址紀念館,這裡不僅有文氏祠堂,還新建了豐功園、將軍廳等多個展廳,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

  進入文氏祠堂,整個祠堂為一天井院落,保存完好,設有鄧小平、劉伯承首長舊居等。宋丹陽介紹說:“文氏祠堂始建於清光緒年間,2007年,光山縣為保護‘王大灣’會議會址,投資3000多萬元建成‘王大灣’會議會址紀念館。”

  1947年9月27日,劉鄧首長來到文氏祠堂前,文氏家族主動讓出祠堂,供劉鄧首長居住和開會所用。宋丹陽介紹說,在會議期間,劉鄧首長為尊重文氏家族,會議並沒有在供奉文氏牌位的正殿召開,而是選擇在正殿門前的院落裡。

  為什麼“王大灣”會議不叫磚橋鎮會議呢?宋丹陽解答我們的疑

  惑:1947年,國民黨軍隊對劉鄧大軍展開了瘋狂的圍攻,在戰斗中,劉鄧大軍的一部電台不幸被敵人奪去,密碼本也被繳獲,為了迷惑敵人,劉鄧大軍發報改用明碼電報,“王大灣”實際上只是一個代碼,而非一個真正的地名。就連參會的將領們也是由總部派來的騎兵專程引導,一程一程地把他們送到“王大灣”。

  臉色凝重鄧小平與大家不握手

  “20多位縱隊和旅的指揮員到來時,劉鄧還沒來,大家也不知道要開什麼會,就站在外面又說又笑的。”宋丹陽說,劉鄧來到時,大家停止了說笑,向首長舉手敬禮。按照慣例,經過敬禮后就要握手,站在最前面的幾個人習慣地伸出了手,鄧小平還禮的手還沒放下,在空中一擺:“今天不握手,要開一個不握手的會!”大家這才發現,劉鄧首長的臉色凝重,沒有平常慣有的笑容。

  劉伯承司令員首先講話,指出:“增強斗志,反對右傾情緒,克服紀律鬆懈現象是殲滅敵人,發動群眾,建立大別山根據地,實現黨的戰略進攻方針的根本環節。”他說:“對敵人斗爭喪失勇氣,就不是一個男子漢,勇敢的‘勇’字就是男子漢戴上一個英雄冠。”他號召:“每一支部隊,每一個共產黨員都必須做到黨指向哪裡,就戰斗到哪裡,不能講任何價錢……”

  隨后,鄧小平政委的講話高屋建瓴,言簡意賅,首先分析了部隊進入大別山后的嚴峻形勢及艱巨任務,總結了重建大別山根據地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

  接著,他聯系部隊9月份在商城、光山地區的三次戰斗的經驗教訓,嚴厲指出:“至今,我們仍然有一些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對重建大別山根據地的戰略意義認識不夠,隻看到局部的困難,而看不到全國戰局的變化,甚至不敢積極主動殲滅敵人,對重建大別山根據地喪失信心,思想上存在右傾情緒。有些指揮員打起仗來,左顧右盼,顧慮重重,走起路來像小腳女人一樣遲緩,錯過了殲敵的好機會!”

  隨后,鄧小平還強調部隊必須認真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他指出:“毛主席在井岡山建軍之初規定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決不是什麼簡單的規定,而是黨的路線和政策的體現,能否堅決執行,關系到我們在大別山能否站得住腳。一定要牢固地樹立起以大別山為家的思想,堅決克服怕打硬仗、紀律鬆弛等右傾思想情緒。”

  會議還研究部署了發動群眾、建立鞏固的根據地,打殲滅戰,解決部隊給養等問題。要求各級干部明確扎根大別山的思想,帶領部隊戰勝困難,擔負起勝利殲敵、做群眾工作、自己籌集給養等三大任務,盡快打開一個新的局面重大轉折實現戰略進攻的偉大決策

  “‘王大灣’會議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以后,在軍事、政治斗爭中有深遠影響的重要會議。”宋丹陽說,這次會議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重大轉折,對於重建大別山根據地,打破蔣介石總體戰略,實現黨中央戰略進攻的偉大決策,實現毛主席說的“歷史的轉折點”,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王大灣”會議之后,各部隊迅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軍政競賽,部隊的戰斗面貌為之一新。根據會議精神和劉鄧首長巧妙部署,大軍繼續實施戰略展開,機動殲敵,先后取得了張家店殲滅戰和高山鋪大捷等重大勝利,終於在大別山站穩了腳跟,打開了新局面。

  “部隊在打仗之余,還大力加強群眾工作,發動群眾分田地,給群眾分糧食,關心群眾生活。”宋丹陽說,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光山人民,對劉鄧大軍給予大力支持,他們紛紛冒著生命危險替大軍帶路,偵察敵情,並為大軍提供大批糧食、布衣,縫制棉衣、軍鞋等,協助大軍戰勝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

(責編:秦晶、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