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9月至1947年1月,鄧小平和劉伯承指揮部隊堅決貫徹執行毛澤東的以殲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正確的戰略方針,採取集中主力的戰法,在魯西南和河南濮滑地區連續打了5仗,取得了五戰五捷的輝煌勝利。其中,1946年9月3日—8日,在山東荷澤市定陶戰役(又稱大楊湖戰役)中,鄧小平、劉伯承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採用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的戰略,殲滅國民黨軍4個旅共1.7萬余人,俘敵整編第三師師長趙錫田。這場戰役充分顯示了劉伯承、鄧小平杰出的指揮藝術,被毛澤東譽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作戰原則的典范。
2013年10月18日上午,本報特派採訪組來到山東荷澤市定陶縣黨史委,黨史委主任李洪福向我們介紹了鄧小平“激將”王近山打定陶的故事。
據李洪福介紹,隴海戰役后,國民黨迅速在徐州、鄭州一線集中14個師、32個旅約30萬人,於1946年8月28日向冀魯豫解放區發動瘋狂的進攻,企圖以優勢兵力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鉗擊消滅於隴海路以北定陶、曹縣地區,佔領魯西南,然后打通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
此時,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率第三、第六、第七縱隊正在魯西南地區休整。針對敵軍態勢,劉鄧根據“誘敵深入,待機殲敵,不打無把握之仗,打則必勝,以絕對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原則,集中優勢兵力(4倍於敵),首先分割圍殲鄭州方向的敵整編第三師。
指揮部的決心是定了,但是部隊的情緒如何?能不能克服困難,連續作戰?能不能取得戰役的勝利?鄧小平對此還無十分把握。因此,他在給擔任主攻任務的第六縱隊司令員王近山打電話時,採用激將法,並十分嚴肅地強調,一定要說實情、講真話。他在電話中說:“王近山同志,冀魯豫解放區是你們親手創建起來的,是戰士們用鮮血和生命從敵人手裡奪過來的。這一仗關系重大,打得好,我們就在冀魯豫站住了腳,打得不好,那咱們就得背上背包重回太行山去。你好好估量一下,實話告訴我,這大楊湖拿得下來拿不下來。拿得下來,我們就拼著命打。如果拿不下來,我們就立即把部隊撤下來。不要貪功好利,放空炮!”
王近山(1915-1978年),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高橋許家田村人,貧苦農民家庭出身,是一位老紅軍,久經沙場,敢打敢拼,是冀魯豫野戰軍的一員猛將,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他有一個“王瘋子”的綽號,是因為在一次戰斗中,他和一個大個子國民黨兵搏斗,打紅了眼,結果兩人一同滾下山崖。國民黨兵當場身亡,王近山幸免於難,只是頭部被一個圓錐狀的石頭戳了個洞。從此,戰友們都叫他“王瘋子”。熱播電視劇《亮劍》主角李雲龍的主要原型就是王近山。
王近山跟隨鄧小平多年,對鄧小平的指揮風格和特點頗為了解。這會兒,他仔細掂量著鄧政委剛才那段話的分量,心裡完全清楚,這大楊湖的戰斗關系著全軍的勝敗,如果久攻不下,待敵人援軍一到,局勢不堪設想。不過,他對自己的部隊還是有信心的,他也知道鄧小平在激將他。所以,他像下賭注似地在電話中回答道:“請政委放心,我保証把大楊湖拿下來。”
正如鄧小平、劉伯承所料,從鄭州來的四路敵軍中,蔣介石的嫡系精銳部隊整編第三師充當了急先鋒,進入了定陶西部的大楊湖。它前進得最快,深入得最遠,活像伸長脖子的烏龜頭,與其后面四個軍組成的烏龜殼遠遠分開。該師是一支訓練有素、戰斗力較強的部隊,全部日式裝備。師長趙錫田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顧祝同的外甥,黃埔軍校第四期步科畢業,官封中將,他狂妄到極點,驕橫得發瘋:“劉伯承已潰不成軍了,我不用兩個禮拜就可以佔領整個晉冀魯豫,把他們趕回太行山去!”
“趙師長,是否需要飛機?”敵鄭州綏晉公署主任劉峙在報話機上用密語問趙錫田。
“劉先生,飛機不需要了,就憑這點裝備,共軍就不堪一擊了。”趙錫田竟用明語回答。
“為什麼不講密語?”
“不要緊,共軍沒這個東西。”
“一切准備就緒。”面對不可一世的敵整編第三師的進犯,王近山從距離敵人一華裡的指揮所打電話,向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匯報。
9月3日晚11時30分,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對其發起攻擊。戰斗打得很激烈。王近山果真沒有讓鄧小平失望,他把最后一點后備力量全拿了上來,敵整編第三師終於支撐不住了。戰士們沖進大楊湖,敵整編第三師全軍覆沒,殲滅國民黨軍4個旅共1.7萬余人,俘敵整編第三師師長趙錫田。
定陶戰役的勝利,被毛澤東譽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作戰原則的典范。正如《解放日報》1946年9月12日在《蔣軍必敗》社論中所指出的:“這是繼中原我軍突圍勝利與蘇中大捷之后又一次大勝利。這三個勝利,對於整個解放區南方戰線,起了扭轉局面的重要作用。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局面是定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