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紀念鄧小平逝世二十周年

鄧小平在大西南二三事

——訪鄧小平研究專家吳啟權教授

2017年01月23日13:33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在主政西南時期批閱文件的鄧小平。

在成渝鐵路通車典禮上的鄧小平。

編前:吳啟權教授是四川省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專職副秘書長,作為研究小平與四川關系最為深透的著名專家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中央文獻研究室和小平家人的肯定。其著有《紅軍長征在四川》、《鄧小平與四川》、《毛澤東長征在四川》、《小平蜀鄉情》等許多重要專著,尤其是《小平蜀鄉情》一書,通過翔實的史料,展現了世紀偉人濃濃的蜀鄉情結,描繪了四川的人文風情,是一本極具價值的重要讀物。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前夕,市作家協會主席、本報特約記者邱秋就小平同志在大西南期間的活動對吳啟權教授進行了專訪,以此作為本報"追尋小平足跡"大型採訪活動在西南的另一種形式的呈現,以饗讀者。

雖為老朋友,但採訪吳啟權教授,我還是費了一點周折。他很忙,一般謝絕採訪,但清楚我的來意后,即欣然應允與我好好聊聊。

吳教授是對小平與四川的關系研究最為深透的著名專家之一。他寫的《小平蜀鄉情》一書,史料翔實,文筆生動,不僅展現了世紀偉人鄧小平濃濃的蜀鄉情結,也描繪了四川的人文風情,成為一本極具保存價值的重要讀物。我們的話題就從這本極富文採的書開始。

吳教授說,寫《小平蜀鄉情》這本書是他很早的一個願望。在他看來,一生使用純正四川話的小平同志,蜀鄉情溢於言表。20多年前,他就開始了對有關資料的收集。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他還沿著鄧小平當年的足跡去了省內外許多地方。

吳教授說,《小平蜀鄉情》這本書,從醞釀、到脫稿、直至出版的整個過程,得到了廣安蔡世武、鄧欲治等省內外朋友的鼎力相助,得到了小平同志家人(女兒、妹妹、妹夫)和中央文獻研究室朋友的鼎力相助。

我希望吳教授能講講當年小平在西南時的一些情況。他說,小平與西南的故事太多太多,隻能選擇幾個說說。

小平倡議組建西南服務團

小平是1920年夏天離開四川的,出發的地點就是重慶。當時他還是一個十五歲的川東少年。29年后,他又回來了,但不是一個人回來,而是帶著千軍萬馬回到這塊土地上。他29年的人生弧線宛如畫了一個圈,又落歸起點。

那是1949年。這次回川是由毛澤東點名的。毛澤東任主席的中央軍委電示第二野戰軍:“小平准備入川”,“西南的重心是四川”。此前3個月,毛澤東就曾親口對鄧小平說:“交給你指揮了。”接著,鄧小平被委以西南局第一書記的重任。

在毛澤東眼裡,“西南的重心是四川”﹔而在蔣介石的眼中,“四川也是西南的核心”。足見四川在國共兩位決策者心中的地位了。於是就有了我們大家都熟悉的劉鄧大軍運籌帷幄,決勝西南的壯舉。

吳教授告訴我,在回顧挺進大西南壯舉的同時,我們特別要提到當時小平倡議建立的西南服務團。這個服務團對於后來西南地區的解放和鞏固產生了很關鍵的作用。當時西南地區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條件艱苦,敵情復雜,加之少數民族眾多,要解放大西南,建設大西南,必須要有一批堅強有力的干部隊伍,這樣才能在戰爭取勝的情況下去接管地方,建立鞏固的地方政權。小平同志看到了這一點,在他的倡議下,一支由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四川籍、雲南籍、貴州籍為主的老區干部和江浙一帶的大中學生組成的西南服務團宣告成立,迅速地融入了進軍大西南的鐵流中。小平親自為這支隊伍的同志作報告。其中一次報告,名稱就叫《論忠誠與老實》。小平同志講:今天我報告的題目是《論忠誠與老實》,就是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一個革命者,是不是忠誠於黨,忠誠於人民,就看他是不是老實,是不是實事求是。對黨要老實,對群眾要老實,老老實實說話,老老實實辦事,老老實實做人。在這個報告中,鄧小平既嚴肅認真又詼諧風趣,既娓娓動聽又邏輯性強,讓西南服務團的青年們懂得了如何實事求是地處理好個人和黨和群眾的關系,如何深入到實際斗爭中去,深入到群眾中去,做好發動群眾的工作,老老實實對待革命的需要。鄧小平講,西南有七千萬人口,是全國的戰略大后方,無論工業、農業、商業都有相當好的基礎,將來是中國大工業基地之一。但是,那裡歷來是封建割據,地方軍隊多,土匪多,袍哥多,槍支多,封建勢力大,西南是全國大陸最后解放的地方,再加上蔣介石十多年的統治和經營,一切困難都落在了西南。因此要准備吃苦,再加上好好學習,向西南人民學習,向周圍同志學習,向毛主席、黨中央的指示學習。西南服務團的萬余名青年學生作為新鮮血液融合到浩浩蕩蕩的劉鄧大軍中,按照黨中央的指示跋山涉水,風餐露宿,邁著堅實的步伐,唱著“大西南呀好地方,金銀財寶地下藏”的歌曲,在八千裡路雲和月的小長征中,在炮火紛飛的戰爭環境下走向了大西南。這批同志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在解放大西南、鞏固新生紅色政權、建設大西南的宏偉事業中獻出了青春和熱血。談到這裡,吳老深有感觸地說:歷史証明,鄧小平倡議組建西南服務團的決定是很有戰略眼光的。為我們西南地區干部隊伍的形成和培養,對迅速穩定當時剛解放的西南局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枕無憂的享樂主義是極端危險的思想

說到西南的解放,我問起了吳教授,當年的部隊有些什麼想法。吳教授告訴我,解放大西南是鄧小平直接參與指揮的二野在大陸上的最后一戰,隨著戰爭的勝利結束,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主要表現之一就是享樂主義在一部分干部戰士中開始蔓延。似乎覺得戰爭結束,天下太平,可以高枕無憂了,因此應當好好享受一下。當時,一些團以上干部在進入重慶城后,不願住鄉村,不願到小城市去,不願住在沒有電燈的房子裡。這些現象引起了鄧小平的高度重視,在他看來,這不是享樂主義是什麼呢?如果任其下去不是很危險嗎?於是小平同志親自提筆起草了一封《二野前委關於克服享樂主義思想,迎接新任務,給杜義德同志並川南區黨委的信》。在這封信裡,小平同志列舉了種種現象,要求有關方面引起注意,加以改正。為了把在克服享樂主義思想方面該講的話全部講到,鄧小平在信起草好后,沒有馬上發出去,而是放了兩天,作了進一步修改,才送給劉伯承司令員等同志過目,並於1950年1月8日發出。鄧小平在這封信中寫到:“根據在重慶了解,部隊現在正發展著享樂思想,實際上是團以上干部的思想”,“如果以為西南戰爭業已結束,我們可以高枕無憂了,這是極端危險的思想。”鄧小平特別指出,“各高級首長能否以身作則,關系尤大。……不設私人公館,房子擠著住,集體辦伙食,多余房子用來出租,增加國家收入。如果區黨委、省委、兵團和中央局、大軍區幾級領導同志嚴格律己,辦到了這一點,就一定會使風氣一新,也才有資格去領導克服一切享樂腐朽思想,領導全黨全軍向前看向前進。”為了引起二野各部隊對克服享樂主義思想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就在這封信發出的第四天,鄧小平又和劉伯承一道向所屬部隊發出了《克服享樂思想以迎接新任務的指示》文件。

吳教授說,從小平同志的這封信可以看出,他是非常注意我們黨和軍隊的作風建設的。他在信中所講的思想正好體現了1949年3月毛澤東同志在西柏坡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所講的精神。毛主席當時指出:“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吳教授說,其實當年二野還沒有到達西南時,鄧小平同志就已經對此有了關注。他曾多次講到,進城以后要特別警惕驕傲自滿的情緒發生,汲取李闖王打進北京城后的教訓,防止悲劇重演。當時,二野的許多老戰士跟部隊進入四川后,還不能完全聽懂四川話,但是一出《李自成進北京》的川劇卻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戲是應鄧小平等領導要求演給官兵們看的,讓他們明白打江山難,坐江山更難的道理。由此可見小平同志多麼重視戰爭結束后如何保証我們的黨和軍隊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良好的作風。重慶乃至整個大西南后來能夠從戰爭狀態迅速走向經濟恢復,保持城鄉社會的穩定,是與當時西南局黨政軍的優良作風分不開的。今天來看,小平同志當年的這些思想和做法與我們正在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也可以說是一脈相承,具有非常強的現實意義。

成渝鐵路,圓了川人半個世紀的夢

採訪中,我問到了當年成渝鐵路的修建情況。因為這是四川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件大事。吳教授說,確實如此。在鄧小平主政大西南時,成渝鐵路的修建成功與他解放西南的戰略指導思想密不可分。成渝鐵路是新中國建立后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是四川人民近半個世紀的期盼。這條鐵路全長505公裡,東起重慶,西達成都。1950年6月15日正式開工。這天下午4時,鄧小平和重慶萬余軍民一起,冒雨在浮圖關參加了開工典禮並致辭。

修建這條鐵路,曾經有過一段辛酸的歷史。當年帝國主義列強虎視眈眈,想剝奪中國人民自主修建這條鐵路的的權利,以致引發了后來著名的辛亥保路運動,這個運動的領導人就是小平的老鄉廣安人蒲殿俊。當年在小學讀書時的鄧小平還參加了聲援保路同志會的活動。他對四川人近半個世紀渴望修筑成渝鐵路的夙願從沒忘記過。1949年6、7兩個月,鄧小平兩次來到上海找到陳毅市長的堂兄,對成渝鐵路修建情況很了解的陳修和,請他為修建成渝鐵路物色一批技術人才,並寫一份修建成渝鐵路的意見書。當時,解放大西南的成都戰役還未打響,而在這時,鄧小平就主持西南局會議,做出了修建成渝鐵路的重要決策。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准備,這條為四川人民所盼望的鐵路終於正式開工。成渝鐵路所經之地山高水惡,自然險阻多多,尤其是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敵特騷擾,可以說是困難重重。因此,修建鐵路的工人除了民工外,主力軍是三萬多西南軍區的工兵部隊。到1952年6月13日,成渝鐵路完成了路基石方4211萬余立方米,隧道43座,架設大中型橋梁84座,修建房屋23萬平方米。這條鐵路完全是中國人自行設計、修筑的,採用的也全部是國產器材。當年的四川軍民克服了無數艱難險阻,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在中外鐵路建筑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四川人民半個世紀的鐵路夢,終於在鄧小平為首的西南軍政委員會的努力下實現了。7月1日,成渝兩地同時舉行了慶祝成渝鐵路通車典禮。鄧小平參加了在成都舉行的通車典禮。在這個慶典上,鄧小平還揮筆題詞:“慶祝成渝鐵路全線通車”。

為什麼在四川和整個西南地區戰爭尚未完全結束,百業待興的情況下,鄧小平和劉伯承等人要做出修建成渝鐵路的決定呢?吳教授用了鄧小平當年的話來回答。他告訴我,鄧小平說過,“我們還面臨很大的困難,我們隻好集中力量辦一兩件事,決不能百廢俱興。現在中央批准我們修建成渝鐵路,這對西南和四川人民來說,都是一件大事,政治上和經濟上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成渝鐵路一開工,不但可以帶動四川的經濟建設,而且可以爭取人心,穩定人心,給人民帶來希望。”在1950年6月15日的成渝鐵路開工典禮上,鄧小平在致辭中也強調,“我們進軍西南就下決心把西南建設好,並從人民的交通事業開始做起。我們今天修建成渝鐵路,是在經濟與設備困難的條件下開始的。因此人民對建設的希望是花錢少,事情辦得好,我們調出一部分部隊參加建筑也是為著替人民少花一些錢,把鐵路建設起來。……許多的困難問題必須要以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逐步地得到解決,求得克服,並防止發生官僚主義的傾向發生。”從這可以看出,以鄧小平為首的西南軍政委員會作出的這一重大決策,其目的就是要“以修建成渝鐵路為先行,帶動百業發展,幫助四川恢復經濟”。這讓我們看到了當年鄧小平這些老一輩革命家心中始終裝著的是群眾,是民生,是為老百姓謀福祉。這是值得我們今天的干部們深思的。

故土情依依,鄉音總難忘

談起鄧小平對四川家鄉的情結,吳教授更是話語豐富,如數家珍。他說,鄧小平在聯合國發表演講用的是純正的四川話,在天安門閱兵時問候官兵說的是四川話,他不論走到哪裡都是講四川話。他曾經說過,“我是四川人”,“四川省,那是我的家鄉!”吳教授回憶,2003年他在北京景山后街米糧庫胡同鄧小平家中,採訪過小平的夫人卓琳及大女兒鄧林。鄧林向他講過這樣一個故事,當年中央曾准備籌建一個三峽省,有意將廣安劃歸重慶,因為廣安離重慶很近,隻有100多公裡,而廣安到成都則有300多公裡之遙。鄧小平聽說后,對鄧林講:我不想改變我的籍貫,我還做我的四川人。小平的小女兒毛毛是1950年1月出生在重慶的,她贊成把廣安劃到重慶去。毛毛說,我是重慶人。但是小平同志還是說:我還做我的四川人,我不想改我的籍貫。為這事,吳教授當年曾經找過四川省政協副主席、經濟學家辛文同志求証。籌建三峽省是國務院1984年正式定下來的。1986年6月以前,辛文同志都在三峽省籌備領導小組工作,任國務院三峽省籌備領導小組的副組長。辛文告訴吳教授,小平同志當年確實有個想法,搞個川東省,使全國人口最多的四川一分為二,把當時的重慶市、萬縣地區、涪陵地區、黔江地區放進去,把西南中心城市之一的重慶作為川東省的省會,以更好地發揮重慶和成都兩個中心城市的作用,以此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可以更好地促進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盡管三峽省因故最終沒有成立,成立了中國第四個中央直轄市——重慶市,我認為這還是體現的鄧小平同志原先的想法。只是不叫川東省而是叫中央直轄市了。事實証明,川渝分治對於四川的經濟發展也是有益的。至於講到籌建三峽省時征求小平同志意見,願不願意把廣安劃到重慶去,我聽說過這件事。小平同志說他不改他的四川籍貫,他還做四川人,這說明他的四川情結很濃。

說到小平的故土情結,吳教授說這類的故事真是太多了。他說,你看小平,說川話、吃川菜、聽川劇、看四川的龍燈、穿四川的布鞋等等。對小平來說,家鄉的景最美,家鄉的水最甜,家鄉的魚最鮮,家鄉的白市柚最可口,家鄉的豌豆尖也最好吃。吳教授說,1986年2月,鄧小平在成都金牛賓館說過這樣一句話:“回到四川,回到家鄉,才能吃到真正的豌豆尖。”他曾經和金牛賓館的工作人員擺過龍門陣,講了他這樣說的原因,是他在其他地方也吃過豌豆尖,都不行,太老不嫩,難吃。隻有四川的豌豆尖又嫩又鮮,清香扑鼻。少小離家的小平喜歡家鄉的物產,覺得家鄉人會吃,特別有口福。當年他每次回四川,都要帶些家鄉的鮮菜回北京,分給老帥們共同享受。在冬天和初春,成都豌豆尖上市,他就帶豌豆尖去北京,蒜薹上市時就帶蒜薹。

吳教授說,小平對川菜情有獨鐘。他曾採訪過鄧小平的三妹鄧先群少將。鄧先群告訴他,小平走到哪裡都要說川菜好。有一次鄧先群和小平去作客,那次是吃魚,小平嘗了一口說,吃魚還是豆瓣燒魚才好吃,而且還要正宗的郫縣豆瓣。鄧小平的二妹鄧先芙也曾告訴吳教授,“小平大哥回四川,特別喜歡家鄉的豆花兒。”鄧先芙曾陪小平走過成都、峨眉山以及四川很多地方,到哪裡,他都要吃豆花兒。白嫩嫩的豆花兒端上桌來,很豐富的佐料,切的小小的黃色榨菜,細細的綠色蔥花兒,碎碎的黑色紫菜,尤其是那麻味、辣味,都很讓他喜歡。在北京他是不容易吃到這種正宗的四川豆花兒的。

我問吳教授,既然小平這樣熱愛家鄉,為啥他從1920年離開廣安后就再也沒回廣安了呢?吳教授說,為這個問題,他曾經採訪過小平的妹妹和女兒。他的二妹鄧先芙說,她曾問過大哥,“廣安多次請你回去指導工作,你為什麼不回去?”大哥說,回老家干什麼?我們一回廣安,就會興師動眾,騷擾地方。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成都也是老家,四川也是老家,中國也是老家。我們是共產黨,不能學楊森,楊森說,要廣為安排我們廣安的人。凡是楊家的親戚,他都要照顧,都要安排職務。我們共產黨不能搞這套。三妹鄧先群也告訴吳教授:“我也向大哥提出過這個問題。大哥說,廣安老家也沒得啥子人了,回去干啥子?不就是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宣揚自己嘛!有一次,廣安家鄉來人向大哥提出要整修鄧家老院子,大哥說,修它干什麼,是啥樣子就是啥樣子,有錢去整修,不如去修個學校。”鄧小平的女兒毛毛說,“父親自己不回老家,也不許我們回去。他說,我們一回去,就會興師動眾,擾亂地方。直到1989年我才和二姑姑鄧先芙一起回了一趟廣安。”

吳教授說,對小平親人的這些採訪,已經足以回答小平為什麼不回家的原因了。其實這就是一種真正的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懷,能夠讓人得到深深啟發。現在我們有的人一旦身居官位,就非常趾高氣揚,頤指氣使,衣錦還鄉,排場不小。和小平同志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作為一個鄧小平生平及思想的研究者,吳教授對小平的感情是深厚的。他說,他曾經多次到過廣安,對廣安這塊熱土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作為一位社會科學工作者,能在小平誕辰110周年之際接受小平家鄉《廣安日報》的採訪,非常高興。他想起當年參觀小平故居時,見到過著名作家馬識途先生撰寫的一副楹聯,至今記憶猶新。馬老的楹聯是:“扶大廈之將傾,此處地靈生人杰,解危濟困,安邦柱國,萬民額手壽巨擘﹔挽狂瀾於既倒,斯郡天寶蘊物華,治水秀山,興工扶農,千載接踵頌廣安。”吳教授說,馬老的這副楹聯恰到好處地概括了廣安物華天寶,地靈人杰,表達了人們對小平同志不朽歷史功績的由衷敬意,廣安也因之而為人們所向往。他祝願廣安在小平同志改革開放思想的指引下更加欣欣向榮,蒸蒸日上,建設成為中華大地上的一處美好精神家園。

(責編:秦晶、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