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紀念鄧小平逝世二十周年

“看准了就下決心搞,不要動搖!”

——小平同志與三峽工程

2017年01月23日10:17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1980年7月12日,鄧小平同志在湖北宜昌實地考察(資料圖片)。肖詩立攝

  2013年8月26日,本報“追尋小平足跡”特派採訪組來到了湖北省宜昌市三峽大壩景區內的壇子嶺上,這裡是鳥瞰三峽大壩的制高點。遠處,一條長長的大壩將滾滾長江攔腰截斷,它就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三峽工程。“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而今的三峽工程正以氣吞山河之勢,將長江之水轉化為建設共和國的強大能量。然而,當初卻因上與不上、早上還是緩上的問題爭論不休,工程難以上馬。

  “是小平同志的積極推動,三峽工程才上馬興建的。”對三峽工程建設非常了解的《三峽日報》傳媒集團總編輯、高級記者范長敏在接受採訪時如此說道。

  他說,1980年7月11日,是三峽建設史上絕對不能忘記的日子。這一天,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從重慶乘坐“東方紅”32號輪順江而下,專程就三峽工程建與不建的問題進行實地考察。

  “要不要修建三峽水利工程,是一個長期有爭議的問題,小平同志此行前,已在北京多次聽到了各方面專家和有關負責人的論証和意見,支持方與反對方爭議很大。小平同志認為,三峽工程事關重大,做出決策要慎重,要對11億中國人民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

  考察時,小平同志向陪同考察的我國著名水利專家、時任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副主任魏廷錚提出了很多問題,如壩址選好沒有,對生態環境有多大影響,等等。就在船上,陪同考察的還有時任湖北省委書記的陳丕顯、四川省省長魯大東等,陳丕顯、魯大東、魏廷錚三人之間不時進行辯論,有時甚至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而小平同志則一直耐心地聽取他們的意見,始終不表態,只是風趣地說:“四川‘反對派’,湖北‘堅決派’,你們的意見我都聽明白了。”

  7月12日,小平同志一行抵達宜昌。范長敏告訴我們,那一天,身穿潔白短袖襯衣的小平同志冒著高溫酷暑,興致勃勃地視察了葛洲壩工程上游圍堰淤堤,察看了正在興建的三號船閘最底層,考察了安裝中的巨型閘門,觀看了葛洲壩工程電動模型,看望了揮汗施工的建設者。一路上,小平同志看得很具體。對工程建設質量,他尤為關注。

  也就在7月12日這一天,小平同志在武漢東湖賓館,他不顧連日行程的疲勞,與中央主要負責人具體商談了三峽工程建設問題。小平同志從三峽工程的防洪、航運、發電三個方面談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他認為:三峽工程對長江的航運影響並不大,對生態的影響也不大,但對防洪所起的作用卻很大,發電效益很大。他最后說了一句:“輕率否定搞三峽不好!”

  范長敏說:“此次三峽之行,使這位善謀民族振興大計的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堅定了上三峽工程的決心。”

  當年8月,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專題研究三峽工程建設問題,並作出決定:“關於三峽建設問題,由國家科委、建委負責,繼續組織水利、電力及其他方面的專家進行論証,提出意見。”

  1982年,當國務院相關同志匯報准備興建三峽工程時,鄧小平非常高興,他果斷地說:“看准了就下決心搞,不要動搖!”

  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再次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向新的高潮。這一年的4月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此后,長江三峽工程正式上馬了。

  “三峽工程於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開始蓄水發電,2009年全部完工,實現了我國水利工程在世界上的多個第一。”范長敏掰起了手指,如數家珍:“世界上發電量最大的電站,世界上建筑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世界上防洪效益、航運效益最為顯著的水利工程,世界上水庫移民最多、工作也最為艱巨的移民建設工程……”

  由三峽工程,范長敏談到了宜昌:“1985年,為了保証三峽工程順利建成,妥善安排庫區移民,加快三峽地區的經濟開發,國務院曾宣布籌建三峽省,省會擬設在宜昌,但最終沒有正式設立。”

  “這並沒有影響宜昌的發展。”范長敏說,宜昌因水而生,因電而興,“地處長江中上游結合部的宜昌,最初僅是一個縣級城市,兩個大壩的建設讓宜昌實現了兩次飛躍:葛洲壩的建設,使宜昌從小城市躍升為中等城市﹔三峽大壩的建設,使宜昌從中等城市躍升為大城市。在湖北省的第十二五規劃中,宜昌市已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副中心,並到‘十二五’末,實現從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的飛躍。”

(責編:秦晶、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