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紀念鄧小平逝世二十周年

“小平南巡11天,改變了我的一生”

——專訪廣東省委原副秘書長、廣州市政協原主席陳開枝

2017年01月23日10:17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陳開枝(右)正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他被媒體譽為小平南巡“首席接待官”,有幸把小平南巡時在深圳、珠海等地的談話從頭聽到尾。

  他是“生命不息,扶貧不止”的“全國扶貧狀元”,投身百色扶貧18年。

  “南巡四老”之一的陳開枝,是小平南巡時的廣東省委副秘書長,曾任廣州市政協主席。從“首席接待官”到“全國扶貧狀元”,為他的人生著上絢麗色彩的,正是1992年春天的小平南方之行。

  2014年4月30日,這個年逾古稀依然精神矍鑠的老人,在廣州欣然接受了我們的專訪。

  “零距離的接觸,近距離的觀察,無距離的溝通,升華了我的思想,淨化了我的靈魂,最大限度地再造了我自己。”陳開枝說,“親歷小平南巡的11天,改變了我的一生。”

  採訪從這裡入題,陳開枝為我們動情回憶了小平南巡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方方面面。

  一紙精心打造的視察方案

  “1992年,南粵的春天來得比任何一年都早。”陳開枝緩緩講述起那個令人永生難忘的春天的故事。

  “那是1992年的元旦,我在南海下基層,謝非同志(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打來電話,說了一句隻有我們兩人能聽懂的話:‘我們盼望已久的老人家要來了,請你趕快回來研究一下總體接待和安全警衛工作。’我很清楚,是鄧小平同志要來了。”陳開枝說,放下電話,顧不上吃飯就匆忙趕了回去。他隱隱感覺到,老人家的到來,將是一次“大動作”。

  廣東省委將全程陪同的任務交給了陳開枝,要求他盡快拿出一個完整的計劃提交省委決定。陳開枝說,正是省委的這一任務,讓十分普通的我“成了一出‘歷史大戲’裡出頭露面的角色”。

  怎樣才能圓滿完成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討論時,有同志認為老人家是來休息的,主張按照休息的思路來安排接待。陳開枝卻認為,小平同志絕不是像電報中所說是來“休息”這麼簡單。“老人家從來沒有真正‘休息’過。在黨和國家需要的時候,他總是忠實地盡著一個公民和黨員的義務。”

  在焦急的等待中,一個3人的先遣組於當年1月3日先行抵達廣州。先遣組的同志強調,既要讓小平同志看到廣東改革開放的新成就,又不能讓他過於勞累,最好將路線定為深圳--珠海--深圳--上海。陳開枝卻大膽提出了一個新的“參觀”方案:深圳--珠海--珠江三角洲--廣州--上海。

  陳開枝解釋說,“我認為原本的路線不能完整地反映出老人家的本意。從年齡的關系考慮,他老人家不會輕易再出遠門,他得多看看﹔從一個老政治家的角度講,廣東是他確定的改革開放的試驗區,他一定想盡可能地多了解改革開放最前沿的信息和情況。於是我才有那個大膽的建議。”

  陳開枝細化了具體的參觀方案,並得到了鄧辦和廣東省委的批准。“我們花了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到深圳、珠海、順德等地現場進行周密布置,反復斟酌,力求做到萬無一失。”

  一個為改革開放擺正航向的老船長

  “1月19日早上9點,小平同志到了深圳火車站,隨后,剛剛住下賓館,10點不到他老人家就說‘我要出去’。我們考慮到老人經過兩天兩夜的長途跋涉,勸他休息,小平卻說‘我坐不住啊’。”對記者說到這裡,陳開枝頓了一下,反問道:“一個88歲的退休老人,不管具體工作,為什麼坐不住?”

  “當時‘左’的思想讓改革開放面臨重重阻力。改革開放是小平主張的,辦特區也是他倡導的,到底現在是怎麼樣的,小平要去看看。”陳開枝說,深圳8年大變樣,小平越看越高興,冒了一句“那些人真是放屁”。

  “鄧小平同志如願領略了深圳、珠海等地改革開放的風採。他用生動的事例、朴實的道理在事關改革開放成敗的一系列重大實踐課題面前,總結過去,前瞻未來,重申了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思想,言簡意賅地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大是大非問題。”陪同鄧小平11天,陳開枝深刻體會到了一代偉人的思考與魄力。

  整個南巡談話沒有一頁紙,沒有一個提綱,沒有固定的對象、場所、地點,每到一處,鄧小平對服務員、工人、企業家、科技人員等等,都有一番重要講話,讓人振奮。“小平同志就是要到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把自己的思想告訴群眾。”

  小平侃侃而談,思路清晰,談話記錄足有兩萬多字。陳開枝說,小平講話始終圍繞著一個主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100年不動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住機遇來發展。

  在陳開枝眼裡,88歲高齡的鄧小平,是一位已經退役的老船長。當看到這艘大船搖擺不定、有顛覆的危險時,不顧年高體弱,挺身而出,再次跳上船頭,把中國改革開放這條航船的方向擺正,使其順利前行。

  陳開枝認為,南巡決定了中國的命運。“如果沒有小平同志1992年的南方之行和南巡講話,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還要在迷茫中探索。中國不可能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可能在國際上有話語權。”

  20年前,陳開枝有幸和鄧小平同志站在一起,聆聽了給廣東帶來了春天,給改革開放帶來了春天,也給全國人民帶來了春天的南方講話﹔20年后,2012年12月8日,陳開枝在深圳蓮花山,又幸運地和到廣東調研的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站到了一起。陳開枝認為,“如果說當年小平同志來到廣東,是為了肯定改革之路,那麼習總書記的到來,就是接過了老人家的發令槍,發出動員令:‘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期。十八大報告提出應繼續“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在這份黨的歷史性的報告中,“改革”被提到了86次。陳開枝認真學習了十八大精神,越學越有勁頭,越學越有味道,“十八大精神中‘改革’的精髓讓我興奮不已,這是共產黨人的擔當,更是一種責任感。”

  一把開啟人生境界的鑰匙

  和當年的小平同志一樣,陳開枝在2005年當上了一名“退役老兵”。退下來的他,甚至比在任廣州市政協主席的七年還忙碌--他擔任中國扶貧基金會副會長,常年奔走於廣西、雲南、四川、甘肅山區扶貧。

  陳開枝是鄧小平理論的實踐者和鄧小平理論的傳播者。他說,老人家留給我一把做人的鑰匙,開啟了我的人生最高境界。對南巡談話最好的紀念就是堅持改革開放,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

  早在1996年,時任廣州市政府常務副市長的陳開枝,就開始了扶貧之路。

  那時,陳開枝接到任務負責廣州市對口廣西百色的幫扶工作。當時的百色是全國18個連片貧困地區之一,12個縣中有10個列為國家級貧困縣,357萬人中有100萬人沒路行,80萬人沒水喝,3萬多名兒童失學。

  陳開枝說,隻要記兩句話就知道百色的貧困狀況了:一是住房八面來風(茅草房四處進風漏雨)﹔二是生活“四個不上”:不上學(沒錢讀書)、不上床(沒有床)、不上桌(沒東西吃)、不上廁(沒有廁所)。

  “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苦孩子,看到當地人的生活狀況,仿佛感覺自己就是一個百色人,我就下定決心要為百色做一番實事。”對這個鄧小平曾經戰斗生活過的地方,陳開枝滿含深情。18年來,陳開枝連續十年在百色度過春節,以驚人的毅力,跋山涉水,走遍了所有環境條件最惡劣的村寨,不斷拓展經貿幫扶、教育幫扶、科技幫扶、文化幫扶、信息幫扶活動。

  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鄧小平同志對教育一貫高度重視。陳開枝把教育扶貧作為重中之重,他通過社會力量籌款2億多元,興建、改建242所學校,並自掏腰包資助幾十名失學兒童完成學業。陳開枝將在百色市援建的中小學統一命名為“希賢學校”。“‘希賢’是鄧小平同志早年曾經用過的名字,我希望少年兒童從小就以鄧小平同志為光輝榜樣,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發揚光榮革命傳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拼搏。”

  陳開枝已先后去過百色86次。他立志要在自己80歲前,去百色100次。“扶貧就要真扶貧、扶真貧。要做好扶貧工作,認識要高、感情要深、路子要對、作風要實。我們直接到扶貧點去,親自規劃,親自算賬,親自落實。百色這幾年變化在全國是最明顯的,其實也沒有什麼新方法新思路,踏踏實實干就是了。”真扶貧、扶真貧,如今,陳開枝已成為百色人民心目中的“廣州親人”。

  除了百色,陳開枝還走遍了全國大部分貧困地區和災區--從雲貴高原到青藏高原,從祁連山到六盤山,從太行山到大別山,從大興安嶺到草原牧區,都留下了他扶貧濟困的足跡。他在扶貧工作的突出成效得到多位中央領導同志的稱贊,百色市委、市政府授予他“大好人陳開枝”的牌匾,1998年10月被評為全國“扶貧狀元”,2004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東西扶貧協作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永不言倦、生命不息、扶貧不止是陳開枝的堅定信念。而帶給他堅定信念的,正是22年前小平南巡。陳開枝說:“小平同志南巡時,直截了當地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小平同志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然后由先富起來的個人和地區支持幫助落后的地區和人民,實現共同富裕。這就是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之路。”

  每當身處貧苦地區,陳開枝都會想起小平在深圳仙湖植樹時說過的那句話:“要讓全國人民都種一棵發財樹,讓全國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對小平家鄉廣安,陳開枝也有著極為深厚的感情。2012年,陳開枝曾來到小平母校廣安中學,向學校贈書400余本。陳開枝說,“我一直關注著廣安,在有生之年將盡最大努力,為建設好小平同志家鄉出一份力。”

  這,緣於對小平同志的無限深情。

(責編:秦晶、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