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紀念鄧小平逝世二十周年

“我是鄧爺爺資助的學生娃”

2017年01月23日09:41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周標亮講述起給小平爺爺寫感謝信的經過,非常激動。

  1992年,因為“一個老共產黨員”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12歲的周標亮人生從此改變。直到兩個月后,再次走進校園的她才從老師的口中得知,這個“老共產黨員”就是敬愛的鄧小平爺爺。

  21年過去,周標亮的身份幾經變換,但有一個身份卻始終未變——“我是鄧爺爺資助的學生娃”。

  8月7日,廣西百色市平果縣,廣安日報特派採訪組見到了周標亮。如今,她的身份是平果縣教育局副局長兼平果縣希望小學校長。

  “不知道捐助者是誰”

  1981年,周標亮出生在桂西大石山區的平果縣鳳梧鄉仕仁村。

  貧窮,是兒時的周標亮對家鄉最深刻的印象。“那時家裡窮啊,一家人辛辛苦苦一年收入頂多兩三千元。”周標亮回憶說,每年的學雜費,都要等到秋收后家裡賣了糧食再補交上。

  雪上加霜的是,1992年6月、周標亮上小學四年級時,一場大火燒掉了她家裡所有值錢的東西。“當時我姐姐上六年級,弟弟上二年級,家裡實在負擔不起三個娃兒的學雜費,爸媽想了好幾天,最終決定讓我退學。”周標亮說,“當時真不願退學,心想再苦也得把小學上完,拿到文憑后出去打工掙錢。”

  “一個小學文憑有那麼重要?”“當然重要呀!”面對記者的疑問,周標亮宛然一笑,“當時在我們這裡,小學文憑就相當於現在的大專文憑,有了它就代表你有知識,不僅好進廠,而且還能謀到一個好崗位呢。”

  輟學后,干農活就成了周標亮生活的全部。“感覺這一生求學的路程就此走到了終點,除非有‘奇跡’出現。”她在日記裡這樣寫道。然而讓周標亮沒想到的是,兩個月后,“奇跡”竟真的出現了。

  五年級上學期開學前的一個傍晚,班主任李老師找到正在田裡干活的周標亮。“李老師讓我趕緊回學校去上學,說有個‘老共產黨員’給希望工程捐了一筆款,這筆捐款直接撥到了平果縣希望小學(1991年10月20日,經共青團中央和中國青基會批准,仕仁村小學改建為平果縣希望小學),用於資助25名貧困學生,我也在資助名單裡。”周標亮依稀記得,當天晚上,奶奶按照當地風俗給祖宗的牌位上了香,“感謝有人幫助我們”。

  “當時我們都不知道這個‘老共產黨員’是誰。”周標亮說。

  “我們給鄧爺爺寫了一封感謝信”

  1992年9月1日,周標亮再次走進了校園。“開學典禮上,學校舉行了隆重的受捐儀式。”周標亮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當時所有受助學生都上台發了言,說一定好好學習,用實際行動感謝那個“老共產黨員”。

  兩個月后的一天,李老師把周標亮和韋潤忠、黃華柏三人叫到辦公室說,鄧小平是大恩人,他們的學費就是鄧爺爺捐的,“你們3個人年齡最大,好好商量一下,代表全體受助學生給鄧爺爺寫封感謝信。”

  “說句老實話,我們當時都不太知道鄧小平是誰,印象裡在書上學過,是一位在戰爭年代很能打仗的大官,住在北京。”周標亮回憶說,究竟寫什麼才好呢?當時我們三個人商量來商量去,最后決定就重點寫學習情況。

  盡管已過去了近21年,但感謝信的內容周標亮至今仍記憶猶新:

  敬愛的鄧小平爺爺,您好!當我們得知您以“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名義向希望工程捐贈了5000元錢,又得知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把這筆錢用於救助我們百色革命老區的失學孩子時,我們激動得哭了……我們感到,雖然您住在北京,離我們好遠好遠,但您的心與我們貼得好近好近。

  這一刻,周標亮的眼裡有淚花閃動!

  “感謝信是校長走了十幾裡山路,拿到鄉郵政所寄走的。”周標亮回憶說,當時他們都沒想到,11月18日,《右江日報》以“百色地區受助學生給鄧小平同志的致敬信”為題,對感謝信進行了全文刊載。

  陪同我們採訪的右江日報社編委韋克家介紹,1992年歲末,“希望工程92首都記者考察團”赴部分貧困地區考察、採訪。在廣西,新華社記者聽說了這件事,深為感動。新華社為此發了通稿,從《人民日報》到全國各地報紙,幾乎全部在最醒目的“報眼”上刊登了這條消息。“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是希望工程實施以來最有影響的新聞之一。”韋克家說。

  而讓周標亮至今仍引以為豪的是,這都源於“我們給鄧爺爺寫了一封感謝信”。

  “從沒想到能被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

  2012年6月26日,對周標亮來說是一個終身難忘的日子。這天,她被選舉為黨的十八大代表,也是平果縣唯一一名黨的十八大代表。

  “我就是一名普通教師,從沒想到能被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周標亮告訴記者,消息傳回平果后,縣委組織部的一位領導特地打來祝賀電話:這既是你個人的榮譽,也是平果縣的榮譽!

  而榮譽的背后,是艱辛的付出。

  2000年,周標亮以優異的成績從田東民族師范學校畢業,她放棄城市生活,毅然回到了母校——平果縣希望小學。面對記者,周標亮坦承當初有報恩的想法:報鄧爺爺的恩,報社會的恩。“經媒體報道,我得到了許多人的資助,於是常想,別人這麼幫你,那就一定要做出點成績給大家看。”周標亮說。

  剛到學校的時候,沒有住的地方,周標亮便回幾公裡外的家住,每天早早地起床往學校趕﹔她教一年級語文,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嘗試穿插一些游戲,她的課很受學生們歡迎……2005年3月,憑著優異的教學成績,周標亮當選為平果縣希望小學校長。

  周標亮經歷過失學的痛苦,因此她暗下決心,在任教期間,絕不讓任何一個學生輟學。她到處“化緣”,幫助那些沒有錢讀書的學生。“第一次找企業‘化緣’時,我低著頭很難為情,都不敢大聲說話。”周標亮笑著說,“但為了孩子們,硬著頭皮也得去。”

  正因為這份執著,社會各界的熱心人士被她打動,紛紛捐款捐物支持“希望工程”。在各方援助下,如今的平果縣希望小學已從普通的農村小學變成一所各方面配備比較完善的希望小學,13年來沒有一名學生輟學。周標亮也因此獲得了一個外號——“化緣校長”。

  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后,周標亮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十八大召開期間,她多次呼吁:“希望國家多關注我們農村教育,多關注我們鄉村教師的福利待遇和培訓。”

  “一定要到鄧爺爺家鄉去看一看!”這個願望一直深藏在周標亮的心裡。2011年6月,她在重慶西南大學培訓時,特地打電話叫上愛人一起趕到廣安。

  “在鄧小平故居陳列館,我第一次看到了當年鄧爺爺給希望工程捐款的收據。”周標亮告訴記者,如果有機會,她還要帶孩子到廣安看一看,“鄧小平爺爺資助我念書,我要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責編:秦晶、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