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紀念鄧小平逝世二十周年

尋找“塵封”的紅色記憶

2017年01月23日09:38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圖為記者在孫廣興的帶領下,尋找塵封的紅色記憶

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是太行山區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縣城。太行山區是129師及鄧小平戰斗、生活、工作近十年的革命老區。

本報特派採訪組通過連日的走訪發現,除黎城縣外,在太行山區與129師及鄧小平有關的市、縣,都已編輯出版相關的黨史書籍,有的還建有專門的陳列館、紀念館。黎城縣,是我們此次採訪所到點位最多,接觸當事人最多,撰寫稿件最多的一個點。但翻閱眾多權威史料,除著名的黎城會議外,對黎城縣有關129師及鄧小平的記載寥寥無幾。

9月13日至14日,採訪組在黎城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孫廣興的引領下,鑽進一個個山溝、村落。記者驚嘆,無論多麼偏僻的山村,一說起129師及鄧小平,村民們都有講不完的故事,很多人家裡都能拿出與此有關的實物。那麼,十年太行生涯,129師及鄧小平在黎城縣都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這些故事經過怎樣的曲折才逐漸呈現出來的?採訪組通過在黎城尋找的一段“塵封”的紅色記憶便可見一斑。尋找:聽不完的“小平故事”

9月12日晚,採訪組來到黎城縣。在告知來意后,黎城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永清,向採訪組推薦了從事八路軍及鄧小平在黎城戰斗、生活研究多年的孫廣興。第二日上午7點,孫廣興就帶著採訪組在黎城的部分鄉村追尋小平足跡。

從黎城縣城出發,沿著向太行山深處蜿蜒的公路,約40分鐘,來到洪井鄉孔家峧村。七拐八繞,穿過幾條村間小道,來到村民郭海波家。39歲的他,人很健壯,純朴的氣息從初次接觸就能讓人明顯感受出來。郭海波的家是一個典型的山西農家院落,一進院子,就能看見廢棄的灶房門前,挂著“鄧小平舊居”的木牌。郭海波介紹說:其實小平是在旁邊的房間住了8個月,卓琳在東房住了一年多。他的爺爺郭宜民,原名郭個斗,是鄧政委給他改的名字。小時候,爺爺常給他講有關鄧政委的故事。

隨后,郭海波將記者帶入西房中。一進西房,讓人感覺走進了一間小型歷史“陳列館”。牆壁上,貼滿了129師與當地來往的各種憑據,木桌上,各種各樣的書籍、信件起碼要費一兩天工夫才能看完。據了解,還有許多歷史資料在文革中被郭宜民悄悄銷毀了。

從郭海波家出來,我們連呼“收獲很大”,誰知孫廣興卻說:“在黎城,這樣的農家多著呢!”就這樣,孫廣興領著採訪組在黎城縣的深山裡轉了兩天。這兩天,我們基本上是清早出門,中午一兩點鐘匆匆吃點飯,一直要採訪到晚上七點多鐘才能回到賓館。

在這兩天裡,採訪組在西井鎮南委泉村,“參觀”了李乃旦家的“藏寶閣”﹔在百寶峧溝,看到了鄧小平親自開辟的荒地﹔在新庄村尋找了129師被服廠、交通站、秘密電台的舊址﹔在黃涯洞鎮寬嶂村、小寨村參觀了鄧小平創辦的冀南銀行舊址﹔在彭庄村找到了鄧林小時候寄養的人家﹔在東井村磐石寨何海平家中,看到了厚厚一疊129師給當地政府開出的收據……特別是在彭庄村,在採訪中,從最初隻有村主任郭秀珍一人,直到后來有13個村民圍攏上來,紛紛講述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有關鄧小平的故事。

雖然收獲很大,但採訪組還是留下遺憾,因為時間有限,我們不可能把每一點位走完,最重要的是,很多遺跡、遺物都沒有被很好地保存,至今也不被外人知曉。

塵封:是什麼讓紅色歷史被埋藏

據了解,這些有關129師及鄧小平的歷史遺跡和故事,都是在2010年之后才被政府逐漸發現並對外公開的。那麼,這些珍貴的紅色記憶,為什麼會被塵封在歷史的長河中?

孫廣興認為,要分為改革開放前后兩個階段來看待。改革開放前,由於受階級斗爭的影響,村民們不敢讓外界知道自家與八路軍一些首長有關系。如郭海波家,上世紀60年代,陸續有幾批八路軍老戰士到他家中來尋訪。當被問及家裡是否姓郭時,郭宜民立刻否認,說自家姓“王”。后來在“文革”期間,郭家才沒有被牽連。李乃旦的父親李丑牛,在“文革”中因被村民知曉曾與鄧小平有來往,多次受到批斗。“正是因為這種影響,黎城縣很多與八路軍有關的村民家,一直沒有公開這些信息,政府也就無從知曉。”孫廣興說。

第二階段,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像黎城這樣的革命老區,大多頂著“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每年都要獲得很多的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當時的黎城縣委,在革命老區率先提出要甩掉“貧困帽”,經過幾年努力,黎城縣的財政狀況有所改觀,“貧困帽”摘掉了。“誰知這也是把雙刃劍。”孫廣興介紹說,現在黎城縣幾乎不能得到國家特殊政策支持,其他革命老區修建紀念館或編撰黨史材料,國家都要下撥專項資金,黎城這些年來得到的政策資金支持幾乎沒有,政府就是想做這方面的事也力不從心。

正因如此,採訪組在黎城的採訪,很多時候也隻能現場聽當地村民講述,查看一些歷史遺留下來的物証,無法從正規的史料中得到考証。

挖掘:讓世人了解小平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黎城縣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是什麼時候浮出水面的呢?時間是不久前的2010年。

時任黎城縣交通局長的孫廣興通過多年的研究與走訪,已初步知道一些黎城的紅色歷史。當年,縣交通局要為一批新的街道命名,孫廣興要求每個鄉鎮,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歷史文化,將街道名稱與自身歷史相結合。誰知,一大堆與129師及鄧小平有關的街道名字上報到交通局,讓孫廣興驚訝不已:“想不到黎城與129師竟有如此深的淵源。”

也就在此時,“老上訪戶”郭海波再一次被從北京接了回來。郭海波一直聲稱自己並非上訪,而是手中有一大批歷史資料想交到政府手中,請專家來驗証。孫廣興得知此消息,立即趕往郭海波家,第一次看到了如此多關於129師及鄧小平的原始資料。孫廣興立刻向縣委縣政府報告,引起了高度重視。

因此,在兩天的採訪中,我們驚喜地看到,黎城縣的紅色歷史正逐漸引起黨委政府和黨史研究專家的注意。中、省一些黨史專家相繼來到黎城部分村民家中考察。黎城縣也啟動了“紅色百村”建設計劃,一批歷史資料和遺物逐漸得到保護。

“現在最主要的是經費嚴重不足。”孫廣興說,這次廣安日報社啟動的“追尋小平足跡”採訪活動很有意義,也值得借鑒。小平同志是你們的老鄉,也是全國人民的驕傲,通過挖掘歷史讓世人更多的了解小平,是我們的共同責任。真心希望通過你們的報道,能讓全國更多的人到黎城走一走、看一看,這段歷史不該也不能被人們遺忘。

(責編:秦晶、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