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馬鞭
在百色起義紀念館裡,陳列著當年鄧小平躍馬南疆時用過的一根馬鞭。這根戴銅套頭的藤制馬鞭,珍藏著一段難以忘懷的故事。
百色起義后,鄧小平依舊忙碌不停,躍馬揚鞭奔波各縣的蘇維埃政府,走村串戶,訪貧問苦,與農民一起吃紅薯苗、玉米粥。1930年秋的一天早上,鄧小平騎著一匹高頭大馬,從恩隆縣來到林鳳區召開干部群眾座談會,日落時分又轉回縣城平馬鎮。也許走得太急,一根馬鞭遺忘在林鳳區蘇維埃政府裡。
最先見到這根馬鞭的是炊事員黎愛廷。老黎見鄧政委的馬跑遠了,便將這根馬鞭收起,想再次見到鄧政委時親手交給他。誰知,從這以后,黎愛廷再也沒有見過鄧政委。鄧小平率部隊離開了百色。
此后,黎愛廷一直珍藏著這根馬鞭。1958年,黎愛廷臨終前將這根馬鞭托付給外甥,再三叮囑這是鄧政委用過的馬鞭,以后鄧政委來了,你替我交給他……1961年,百色起義紀念館籌建時,黎愛廷的外甥就將這根馬鞭捐給了紀念館。
一張報紙
在百色起義紀念館裡,有一台原始的印刷機同樣引人注目。這台印刷機在百色起義前后印刷過中國工農紅軍唯一的一張鉛印報紙《右江日報》。
百色起義前夕,鄧小平派了一個叫佘惠的營長帶了一個營先期抵達百色,並指示輿論先導,公開宣傳黨的主張、方針、政策,創辦了《右江日報》。從這台印刷機裡印刷的《右江日報》,至今唯一留下的一份報紙是1929年12月26日的第44期。
鄧小平難忘《右江日報》在百色起義時所發揮的作用。1978年,鄧小平曾問過這張報紙,聽說報紙在“文革”中停刊,便關照說《右江日報》要復刊。至今,這份1929年百色起義創辦的紅軍報紙依然是百色市委的機關報。
一座會館
百色起義創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部舊址在百色解放街39號的粵東會館。這座廣東商人集資建於康熙五十九年的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設在這裡的紅七軍軍部舊址依舊保持著那時的原貌。鄧小平的辦公桌、床鋪均是當時當地普通簡單的木制品。那時,鄧小平和戰士們穿一樣的衣服,蓋一樣的鋪蓋,吃一樣的飯菜,領一樣的月餉,年輕的鄧政委深受戰士和當地群眾的愛戴。
一筆捐款
在百色起義紀念館裡還記載著鄧小平年邁時情系百色的一筆捐款。
1992年,百色平果縣鳳梧希望小學收到5000元捐款。這筆捐款來自北京某發展基金會,因數目較大,校方為登記入冊,詢問捐款人的姓名,得到的回答是不能公開捐款人的姓名,如果一定要寫名字的話,就寫“一個老共產黨員”。
這位“老共產黨員”是誰呢?校方再三追蹤,最后終於得知是時年88歲的鄧小平。消息傳開,百色人民對鄧小平的崇敬感激之情難以言表。后來又得知鄧小平還資助鳳梧希望小學一個叫周標亮的貧困學生。(錢勤發)
(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