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是和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翻閱《鄧小平文選》和《鄧小平年譜》,就會發現鄧小平在文章和談話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詞匯就是“問題”,幾乎每一篇都在談問題,都是圍繞問題展開論述的。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要“敢於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用時下流行的說法,鄧小平有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可以說,鄧小平就是在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
勤於思考問題
鄧小平退休后曾這樣總結自己的革命生涯:“幾十年了,一直在繁忙的工作中,就是后來事情管得不多了,腦子裡也放不下問題,總在活動。”可見,思考問題是鄧小平畢生堅持的習慣。
鄧小平思考問題貫穿著一條紅線,這就是解放思想,開動腦筋。“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后的幾年,由於“左”的思想的影響, 黨內“兩個凡是”盛行,教條主義嚴重,思想很不解放。鄧小平復出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倡導解放思想,開動腦筋,沖破“禁區”, 思考問題。鄧小平指出:“我們的思想懶漢不少,講現話、空話的多。”1978年秋,他在東北視察時就呼吁各級干部“要開動腦筋, 不開動腦筋,就沒有實事求是,不開動腦筋, 就不能分析自己的情況,就不能從實際出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針對一些人劃“禁區”, 不敢獨立思考的做法,鄧小平嚴肅指出:“‘禁區’的害處是使人們思想僵化,不敢根據自己的條件考慮問題”,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鄧小平思考問題始終堅持一個方向,這就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鄧小平倡導全黨開動腦筋、思考問題,是伴隨著黨的工作重心從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經濟建設為中心展開的。他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題目就是《解放思想, 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他說:“堅持黨的思想路線,也同樣要求向前看。處理任何問題,都要使全黨全國人民的注意力集中於怎樣恢復和提高黨的威信、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怎樣解決現在面臨的國際和國內的新問題。”在談到當時正在起草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時,鄧小平指出:通過“這個文件的公布,把過去的問題了結了,不再糾纏。我們十億人民一心一意向前看,向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努力。”如何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大局服務, 是鄧小平這一時期思考問題的根本指向。“現在需要的是全國黨政軍民一心一意地服從國家建設這個大局,照顧這個大局。”
鄧小平思考問題講究科學的思想方法, 這就是務實、辯証、創新、宏觀。務實,就是實事求是。鄧小平要求大家思考問題“一定要和實際相結合,要分析研究實際情況, 解決實際問題,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並且認為領導干部的責任“就是要把中央的指示、上級的指示同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能當‘收發室’,簡單地照抄照轉。”辯証,就是用全面聯系變化的觀點看問題。鄧小平經常講人們的思想要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拒絕變化就不能進步。“世界事務、實踐在變化, 問題的性質也都在不斷變化。既然事物總是在變化,人們的思想總得要適應這個變化。” 創新,就是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更要發展馬克思主義。鄧小平強調要將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的指南,而不是教條地學習,“它要求人們根據它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不斷結合變化著的實際,探索解決新問題的答案, 從而也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宏觀, 就是要有大局意識、戰略意識。鄧小平指出: “考慮任何問題都要著眼於長遠,著眼於大局。許多小局必須服從大局”。鄧小平特別提倡從世界的角度看待中國的問題。他指出: “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1989年,鄧小平在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強調,“無論如何要給國際上、給人民一個改革開放的形象”,新的領導班子“要能夠取得人民的信任和國際上的信任”。這是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中國問題。
勇於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提出新的問題需要深刻的洞察力和創造性的想象力。鄧小平就具有這樣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鄧小平注重從新的歷史條件出發提出問題。他反復強調要“研究新情況”,就是要求全黨分析歷史條件發生了哪些變化。關於國際形勢,鄧小平指出,要隨時關注並注意研究,“我們對外政策都是根據我們對國際問題總的看法和總的分析得出來的。”同樣, 對於國內問題,鄧小平也十分注意根據新的條件提出新問題:“我們現在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有好多條件,毛澤東同志在世的時候沒有,現在有了。中央如果不根據現在的條件思考問題、下決心,很多問題就提不出來、解決不了。”他尖銳地指出:“我們的腦子裡還都是些老東西,不會研究現在的問題, 不從現在的實際出發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天天講四個現代化,講來講去都是空的。”
鄧小平注重抓根本問題、普遍問題、要害問題、戰略問題。他經常講:“要從問題堆裡找長遠的、根本解決問題的東西”, “有些什麼問題,要真正抓到要害上,抓到點子上”。早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 鄧小平就指出,從全局來看,“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關鍵還是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是政治問題,是思想問題,也是我們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現實問題”。為了打破平均主義,他指出: 按勞分配這個問題,“不僅是科學界、教育界的問題,而且還是整個國家的重大政策問題”。關於工業發展,鄧小平認為:“我們存在的普遍問題是不會管理。我們要學會管理,善於組織我們的工業。”關於黨的組織路線問題,他指出:“組織路線最根本的是選擇培養接班人。這是根本的問題、百年大計的問題、對黨負責的最大的問題、組織路線第一位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又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指出,當今世界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
鄧小平不僅關注當前的問題,也關注即將出現和可能出現的新問題。1980年,中央按照翻兩番的要求制定“六五計劃”時,鄧小平關注的是怎樣盡快發展起來的問題,他指出:“最大的問題就是要從提高經濟效果、增加人民收入方面考慮問題,要按這個精神搞長期規劃。”過了三年,鄧小平發現了新問題。1983年初,鄧小平與國家計委負責同志談話時指出:“根據最近的統計,一九八二年工農業總產值增長百分之八左右,大大地超過了原定的增長百分之四的計劃。前兩年還沒有發生這種情況,一九八二年是頭一次出現。這裡就提出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的年度計劃定低了,而實際增長速度高出很多,會產生什麼影響?”20世紀90 年代初,經過治理整頓,經濟發展速度有所下降。這引起了鄧小平的高度關注,他告誡幾位中央負責同志:“經濟能不能避免滑坡,翻兩番能不能實現,是個大問題。使我們真正睡不著覺的,恐怕長期是這個問題,至少十年。”1992年以后,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實現翻兩番的目標已經勝利在望。此時,鄧小平又開始思考發展起來以后可能出現的問題了。1993 年,鄧小平深刻地指出:“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十二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后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題目已經出來了,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在他看來,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必然出現。發展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他總是說:“我們要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尋找新辦法、制定新制度,使整個國家的各種體制越來越完善, 保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夠順利進行。”
善於解決問題
鄧小平思考問題、提出問題,歸根結底是為了解決問題。用他的話說,“現在的關鍵問題,就是要扎扎實實地干”。他在談到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時說,“我的抓法就是抓頭頭,抓方針”。
鄧小平解決問題注重抓落實。他要求:“抓,要有具體政策、具體措施,解決具體的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你們要放手去抓, 大膽去抓,要獨立思考,不要東看看,西看看。把問題弄清楚,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完成低的目標,也得很好地抓緊工作,要全力以赴,抓得很細,很具體,很有效。”“方針定了,還有政策問題,政策確定后,還得有措施。如果沒有措施,方針政策也是空的。”
鄧小平解決問題注重統籌兼顧。一是善於在諸多問題中抓關鍵問題。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加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維護世界和平、實現祖國統一的三大任務,他說:“三件事的核心是現代化建設。這是我們解決國際問題、國內問題的最主要的條件。一切決定於我們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們在國際事務中起的作用的大小, 要看我們自己經濟建設成就的大小。”二是分清輕重緩急,一定時期著重解決一個問題。鄧小平指出:“有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 我們不得不採取既要有重點,又要照顧到各個方面的政策。”例如,1977年,鄧小平在恢復領導職務后,首先解決黨的思想路線問題,然后解決政治路線問題,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再著手解決組織路線問題。三是不斷創造條件,逐步解決問題。鄧小平推動我國對外開放的實踐就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1979年,廣東省提出建立出口加工區,鄧小平給予大力支持,邁開了中國對外開放的第一步。1984 年初,鄧小平到廣東、福建、上海考察后, 充分肯定了經濟特區的建設成就,回到北京后,他就提出了辦好經濟特區和增加對外開放城市的問題。他提出,除了現在的特區外, 可以考慮再開放幾個港口城市,這些地方不叫特區,但可以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在他的倡導下,中央決定開放14個沿海城市以及珠三角、長三角、渤海灣沿岸地區。1987年又建立海南特區。這就構成了對外開放的第二個層次。第二個層次的開放得到穩固之后,1990年鄧小平又提出開發上海浦東。他指出:“開發浦東,這個影響就大了。不只是浦東的問題,是關系上海發展的問題,是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問題。”隨著長江流域的開發開放,中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最終形成。
鄧小平注重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鄧小平經常強調:“有好多問題不能用老辦法去解決。能否找個新辦法?新問題就得用新辦法。”比如,為了解決台灣問題和香港問題, 實現祖國統一,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他說:“這是個新的問題, 也是新的想法,馬克思沒有說過,列寧也沒有說過。這是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面臨的必須解決的新問題。從本質上講,就是實事求是,這是合乎馬克思主義原則的。”為了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推動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鄧小平創造性地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他深刻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 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倡導和運用的新辦法集中到一點就是實行改革開放。鄧小平在南方談話前后多次強調,“根本的一條是改革開放不能丟,堅持改革開放才能抓住時機上台階”,“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
眾所周知,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這裡的“實事”,其實多是指“問題”。問題是什麼?問題就是矛盾。馬克思說:“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鄧小平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從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開始的。鄧小平理論的每一個思想觀點都同當時中國的現實“問題” 聯系在一起,都是從“問題”中產生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深深植根於“中國問題”的土壤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就是在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