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了震驚世界的兩萬五千裡長征。長征在鄧小平漫長的革命生涯中是一段極其重要的、不同尋常的經歷。這段經歷對鄧小平的一生產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響。
中國共產黨十三屆五中全會的決定指出:鄧小平同志在“長征過程中,執行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正確路線”。兩萬五千裡長征的偉大勝利,是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指導下取得的,鄧小平則堅定地執行了這條正確路線,為紅軍長征的勝利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長征路上,鄧小平曾被任命為黨中央秘書長、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政治部副主任等職。在協助中央核心領導工作期間,參加了黨中央的許多重要會議。長征,使鄧小平親自經歷和見証了中國革命是如何在驚濤駭浪中轉危為安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他不僅把足跡和風採留在了兩萬五千裡的漫漫征途,而且把平凡而又閃光的業績和精神融進了長征這部英雄的史詩之中……
長征路上的“精神會餐”
1933年,鄧小平經受了政治和家庭的雙重打擊。由於抵制黨內“左”傾錯誤路線的統治,5月,鄧小平被撤銷江西省委宣傳部部長職務並受到黨內“最后嚴重警告”處分﹔與妻子金維映離婚。這是鄧小平一生中“三落三起”的“第一落”,但別人從其言行舉止中絲毫看不出他正在經受著磨難。
當時,剛與鄧小平在中央蘇區認識的劉英就是如此。有一次,劉英剛從於都“擴紅”回來,鄧小平高興地伸著大拇指表揚她:“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項英同志在政治局會議上,夸獎你‘擴紅’搞得好,都登報了。”那神情比劉英本人還要高興。劉英回到駐地與一位熟人聊起此事,熟人驚訝地瞪大了眼睛告訴她:“你還不知道?小平正倒霉呢!他的中心縣委書記被撤了,現在調到《紅星》報當編輯,孤零零地剩了一個人。”劉英說:“看他那模樣,一點事兒也沒有。”
就是懷著這樣的樂觀主義精神,鄧小平踏上了漫漫長征路。長征路上,紅軍既無根據地為依托,也無后方的接濟,天上有敵機轟炸,地上有敵軍圍追堵截,風餐露宿,前途未卜。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憂心忡忡、悲觀失望,而鄧小平卻在這種艱苦的日子裡尋找樂趣。每當晚上行軍沒有敵情的時候,鄧小平常與李富春、潘漢年、賈拓夫、陸定一、李一氓等紅軍總政治部的同志並肩而行,趁著月朗風清,和大家談天說地,有時整連整隊半夜高歌,豪情萬丈,“不知東方之既白”。他和大家在行軍時一路走一路談,上下古今無不涉及,常常使大家忘記了疲倦。李富春戲稱這為“徒步吹牛皮”。幽默樂觀、態度隨和的鄧小平特別受歡迎,誰都願意跟他一起走。長征路上沒有什麼吃的,每當大家聊到各地的特色美食時,鄧小平就會說四川是天府之國,回鍋肉、魚香肉絲、辣子雞丁如何如何好吃,說得大家直咽唾沫,這種“畫餅充飢”的做法被大家稱為“精神會餐”。正如劉英所說:“長征這一路上,艱苦得很,隻要同小平同志他們在一起,就來勁。”鄧小平這樣樂觀、豁達,誰又能想到他正經受著政治上的打擊和感情上的失意呢?
主編《紅星》報鼓舞士氣
鄧小平積極的人生態度,還體現在他對革命事業的熱忱中。他是以《紅星》報主編身份參加長征的。
長征開始后,根據地的另外兩個報刊《紅色中華》報和《斗爭》相繼停刊,《紅星》報就成為黨中央和中革軍委唯一的報紙了,鄧小平深刻地意識到該報作為全軍“政治指導員”的重要作用。白天,鄧小平和紅軍指戰員們一起行軍作戰,一到宿營地后,就開始搜集各軍團的戰況,並根據中央領導的指示精神撰寫文章,指導全軍的軍事行動。為了及時出版報紙,鄧小平經常在馬背上編稿、寫社論,停下來就埋頭排版、書寫美術標題、刻蠟版、搞油印。行軍中鄧小平看到,由於紅軍倉促上路,准備太差,在蕭瑟的秋風中還有不少戰士沒有鞋子穿,甚至光著腳行軍。為此,鄧小平在《紅星》報上發表了《怎樣解決草鞋問題》的文章。鄧小平在文章中呼吁各軍團、各師、各團、各營的領導都要把解決戰士們的草鞋問題,提高到減少病員和鞏固紅軍戰斗力的重要位置上去認識,並提出了解決草鞋問題的具體方法。
長征途中,鄧小平發現紅軍缺少防空知識,引發了不少的傷亡,於是他在《紅星》報上發表了題為《加緊部隊中的防空工作》的文章,及時介紹防空知識和對空射擊方法。鄧小平還通過《紅星》報對紅軍戰士進行防病教育,要求紅軍指戰員們“注意衛生,不吃冷水”,辦法是每人做一個竹筒,裝上開水,行軍作戰都能用。《紅星》報還注意宣傳紅軍指戰員中的優秀事跡,通過榜樣的力量,鼓舞士氣。
在長征中,《紅星》報共出版28期,其中,鄧小平負責出版了七八期,平均十多天一期,短的時候三五天一期。長征開始一個月后,鄧小平為了輕裝行軍,扔掉了一台笨重的油印機,隻靠著一台手滾油印機堅持編印工作,出版的艱難可想而知。然而,《紅星》報不但堅持了下來,而且還受到廣大紅軍戰士的喜愛,許多人回憶起來,都說“從中學到許多革命知識”。
政治生命的重要轉折
1934年12月18日,轉戰到貴州的紅軍在黎平召開政治局會議,這次會議后,鄧小平被調任中央秘書長。不久,黨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鄧小平以秘書長的身份自始自終參加了會議,雖然他沒有在會上發言,但他毫無疑問是毛澤東路線的堅定支持者。遵義會議既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應該說也是鄧小平政治生命中的重要轉折點,他由遵義會議前因堅持真理而遭到排擠打擊轉變為受到信任,並轉換到重要的領導工作崗位上來,成為中央領導的助手,從此得以充分施展他的才華,也為他后來更為光輝的戰斗歷程奠定了基礎。
1935年6月底,鄧小平從中央秘書長的職位上調到紅一軍團政治部任宣傳部長。到一軍團后,全軍展開了為跨越草地作准備的工作。
草地到處是“人陷不見頭,馬陷不見頸”的險惡沼澤,被當地人稱為“鳥兒也飛不過”的地方。8月下旬,紅軍開始了征服草地的艱難歷程,由於這裡人煙稀少,物產貧乏,紅軍費盡千辛萬苦也沒有籌到多少糧食,因此進入草地后,缺食之苦極大地威脅著指戰員們生命……干糧很快吃完,戰士們便覓食野菜,咀嚼火燒水煮的皮帶、槍帶、皮鞋、皮馬鞍。草地的晝夜溫差達二十幾度,沒有帳篷,沒有被蓋,晚上戰士們圍著火坐攏一堆,你擠著我,我擠著你,靠相互的體溫,抵御凜冽的高原風雪,共度漫漫長夜。
在艱難困苦面前,鄧小平和各級宣傳干部,組織動員指戰員們在草地行軍中編出順口溜和詩歌傳唱,鼓舞大家的士氣。順口溜精彩地反映了紅軍與大自然搏斗的風採。他們說:“身無御寒衣,肚內飢,暈倒爬起來,跟上去,直到宿營地。”“天上無飛鳥,地上無人煙,茫茫草原,藍藍的天,隻有紅軍親眼見。”
紅軍經過七天七夜的艱難跋涉,一軍團以大約百分之十的犧牲代價才走出草地,紅二師由於減員太多,隻好縮編成一個營。
識人、用人、育人的好首長
曾跟隨鄧小平工作的梁必業清楚地記得這樣一個故事。那是紅一軍團東征到山西趙城、洪洞一帶時,有一天,部隊夜行軍到達石芷,鄧小平的警衛員帶著一個新兵找到他,說要把這個新兵分到宣傳隊。梁必業一看,這個新兵又黑又瘦,胡子拉碴,年齡30多歲。一般在宣傳隊工作的人年紀都很小,會唱會演會跑會跳,這人怎麼會分到宣傳隊呢?梁必業對警衛員說:“我們宣傳隊不要這麼大年紀的,你帶回去吧。”警衛員回去如實向鄧小平報告:“梁隊長嫌老了,不要。”鄧小平卻堅持說:“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於是,警衛員又把這個新兵給梁必業送了過去。不久,梁必業發現這個新兵雖然年齡大了些,但社會閱歷豐富,辦事能力強,工作積極,政治進步很快。而且,由於他比較老成,扮演老太太是個好手,還是隊裡管理化妝品和道具的能手。后來,這個新兵還擔任了宣傳隊分隊長。可見,鄧小平開展工作不墨守成規,不帶偏見,他察人、識人、用人均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在鄧小平的培養下,許多同志離開宣傳隊后都走上了基層或機關業務部門的政治工作崗位,有的還逐漸成長為領導干部。
長征中有不少娃娃兵。鄧小平身邊也有不少,他每次看著娃娃兵們行走吃力,便會跳下馬,說道:“哪個走不動哪個先騎。”說完,還把他們當中的“重點對象”扶上馬,自己卻邁開雙腳,信步前行。鄧小平還十分關心這些娃娃兵的成長。在一次急行軍后,軍團機關在路旁的樹林裡休息待命,他來到這些小同志面前,笑瞇瞇地問:“還想學文化嗎?”大家異口同聲回答:“很想!”鄧小平順手從樹上折下一根枝條,在沙地上教大家認“紅軍”“革命”等詞。15歲就跟在鄧小平身邊的賴和明回憶說,他自己的名字就是那時候鄧小平教會的。大家認識一些常用字后,鄧小平就開始教大家讀書,在他的教導下,許多紅軍小戰士利用行軍、戰斗間隙刻苦學習,懂得了許多革命道理。
一個人的秉性是一以貫之的。在長征那種尤其艱難的環境下,鄧小平所展現出來的品質和才能,在他之后的歲月中愈益顯著。那可貴的樂觀精神、朴素的人文關懷,堅持原則又勇於突破的杰出才干,給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帶來了福祉。而若干年后,當鄧小平的女兒毛毛問他:“長征的時候你都干了些什麼工作”時,他卻隻回答了簡單的三個字:“跟到走。”(本報記者 趙大國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