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學新聞出身的,我鐘愛新聞事業。一次偶然機緣來到《深圳特區報》,我感到如魚得水,寫下《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紀實》等報道。
被指派採訪小平深圳視察
1992年1月18日下午5時,我接到電話通知趕到市委宣傳部,被告知鄧小平將來深圳視察,指定我是唯一一個隨行採訪的文字記者,並特別叮囑,此事絕密,不得外傳。
接到這個任務時,我的心情很激動,雖然過往曾採訪過不少國家重要領導人,但鄧小平選擇這個時間點來深圳有著特殊意義。蘇聯解體、東歐蛻變,國內反和平演變呼聲很高,姓社姓資的爭論像緊箍一樣牢牢套住人們的頭腦,對改革開放事業沖擊很大,深圳作為前沿陣地首當其沖。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經濟特區主要創辦者前來深圳視察,僅“鄧小平來深圳”5個字就是大新聞了。
1月19日上午9時,鄧小平乘坐的列車緩緩駛入深圳站。車門打開,車站工作人員立即在車門與站台間墊上鋪著地毯的板子。廣東省省委書記謝非、深圳市委書記李灝、市長鄭良玉3人為首在月台上並排站著迎接,鄧小平笑容可掬地出來了,並與之一一握手。攝影師的鏡頭聚焦在他們身上,鎂光燈閃爍不停。我從旁觀察,鄧小平身穿灰色夾克,與慈祥的普通老人並無區別。
隨后,一行人乘坐中巴前往迎賓館。抵達迎賓館后,領導通知我們,由於舟車勞頓,上午隻安排老人休息,記者沒有報道任務了。於是我就到院子裡轉悠,可沒過多久就看見鄧小平出來散步。怎麼回事呢?原來,老人家來到深圳坐不住,急迫地想外出看看。但原計劃上午沒有安排活動,隻好臨時更改,深圳市委立即在會議室研究行程安排,謝非則陪同他在院裡聊天。
當天,鄧小平就乘車觀光深圳市容。他第一次到深圳是1984年,8年后故地重游,城市面貌變化巨大,8年前仍是水田、魚塘、低矮房舍,如今已是馬路縱橫交錯、樓宇高聳入雲。看到如此朝氣蓬勃的現代化景象,他興致高漲,說沒想到特區發展那麼快,信心倍增。當天還到了皇崗口岸,深情地遙望香港。
全程記錄小平講話
第二天,我們摩拳擦掌打算干一場“戰役”,卻突然被澆了一盆冷水,有領導說此次活動不做報道。我感到難以理解,深圳市委派給我任務,千叮萬囑要報道好,我們也滿腔熱情做足充分准備,怎麼突然就說不報了呢?同時我感到失落,這算是黨的重要歷史事件呀。
20日,鄧小平來到國貿大廈。該大廈女職工列隊站在兩旁,鼓掌歡迎,鄧小平向她們招手致意。隨后來到53層的旋轉餐廳,俯瞰深圳市容、觀看特區規劃圖,李灝書記向他匯報市經濟建設情況,並進行較長時間的談話。聽了席間發言,我感覺老人家不像來度假的,很多話他不吐不快,雖然是閑談聊天的形式,但沒有一句是閑話,針對性、指導性都很強。我感覺假若人們知道他講話的內容,理解他講話的精髓,勢必在全國再掀起新的改革開放高潮。
當即我就下定決心,沒有任務也堅決做好採訪,日后再另找機會發表,此事若不報道將是我記者生涯的遺憾。白天,鄧小平是即興談話,邊走邊說,禁止錄音,那我就將小紙片拿在手裡,做關鍵字眼的記錄﹔晚上和宣傳部副部長吳鬆營一起,梳理大事記要,盡量還原鄧小平說的話。
接下來幾天,鄧小平還前往深圳先科激光公司、民俗文化村、錦繡中華和仙湖植物園參觀。23日,按原定計劃,在深圳視察的5天行程進入尾聲,他將在謝非的陪同下乘船前往珠海。上午8時30分,他在市負責人歡送下離開迎賓館,乘車前往蛇口。
車子抵達蛇口港碼頭,他下車,同前來迎接的珠海市委書記、市長梁廣大握手,與深圳市領導李灝、鄭良玉、厲有為一一握別。然后,他走向碼頭准備登船,突然轉過身子走回來,揚一下手,對李書記說:“你們要搞快一點!”
上午9時40分,鄧小平乘船離開深圳。
新春八評吹響輿論號角
送別鄧小平后,我們新聞工作者該怎麼辦?既不能違背指示進行報道,又不能眼睜睜錯過這麼重要的事情。2月3日除夕,市委副書記厲有為、副市長林祖基到特區報社來慰問,同時下達指示,撰寫幾篇有分量的評論,宣傳鄧小平的講話精神。報社把任務交給我,那年春節我沒有休息,在家寫了兩篇評論——《經濟建設要搞快一點》《改革開放要敢闖》。待到假期結束,我拿著這兩篇評論給市委宣傳部楊廣慧部長審閱。
楊部長說:“稿子不細看了,我們來研究下生產方式。一個人寫,等於是開個小作坊的小工業生產﹔組織一個寫作組,發揮集體的智慧和能力,則是大工業生產。”我一聽,肩上的負擔卸下來了。隨后,楊部長雷厲風行進行部署,通知特報社社長區匯文、政策研究室主任劉文韶、宣傳部副部長吳鬆營一起開會,會議決定成立宣傳鄧小平重要談話精神的寫作組撰寫評論,由楊部長擔任總指揮。他的秘書,深圳特區報副總編輯王初文、錢漢江和我,宣傳部、政策研究室各出一名干部為寫作組成員。王初文為組長。
2月14日,寫作組全體人員入駐迎賓館,閉門研究、寫作。經討論,確定系列評論為“猴年新春八評”,要求文字有文採、思想有新意、理論有深度,還得有警句,力求原汁原味、准確無誤體現鄧小平談話精神。每篇不超過1200字。每篇評論完成后先集體討論,經反復錘煉、完善,再由楊部長審定。有時會全部推翻,還得通宵寫稿,次晨再審。平均寫作速度是兩天出產一篇。這是我在新聞工作歷程中,撰寫評論最為嚴格的一次。
2月20日至3月6日,“猴年新春八評”在《深圳特區報》連載。這8篇評論一經出版,社會反響很強烈。內地許多報章及香港《文匯報》《大公報》進行全文轉載,隨后香港的大小媒體以及台灣、澳門和各國駐香港新聞機構、通訊社紛紛轉載“八評”﹔日本共同社、英國BBC廣播公司、新加坡《聯合早報》等媒體來索要“八評”傳真稿,《人民日報》也轉載了其中4篇。
出爐《東方風來滿眼春》
3月12日,《深圳特區報》編發半版鄧小平的獨家照片,我趁機撰寫了500字的圖片說明,簡單扼要將過程敘述出來,沒想到還是未能通過,最終出版時僅保留了“1月19日鄧小平在深圳”的字樣。
3月18日,深圳市委召開了全市外宣工作會議,強調要繼續做好此事的宣傳報道工作。隨后,市委宣傳部開始籌劃鄧小平在深圳視察的長篇報道、影視紀錄片和專題書籍。第二天,我接到一個任務,將鄧小平視察深圳的過程寫一個電視片解說詞,於是我又到迎賓館住了3天,寫下8000余字的解說文稿。
3月22日上午,我到辦公室翻閱報紙,突然發現《南方日報》發表了一篇通訊——《鄧小平在“先科”人中間》,報道了鄧小平到深圳先科激光電視有限公司視察的事情。我感到非常震撼,琢磨是不是報道開綠燈了?同時,我又焦急萬分。如果兄弟媒體今天報道鄧小平在“先科”,明天再來個鄧小平在國貿,后天又冒出來鄧小平在皇崗口岸……作為這事的全程跟蹤採訪者,我首先感到失職,再者是攢著一手資料一天天貶值,再寫出來是馬后炮了,想到這裡我心急如焚、如坐針氈,立即回家閉關寫作。
從22日下午到24日,兩天半時間我將鄧小平視察深圳共1萬多字的長篇報道完成,由於材料都爛熟於心,書寫情緒也心潮澎湃,整個過程猶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24日晚上,我將長篇報道給區社長審閱之前,僅兩處細節改動,一是文章開頭“踏進猴年”改成“踏進新年”,編輯陳寅指出,尚未過春節不算猴年﹔二是“人們的目光和閃光燈束投向人物身上”中,總編室副主任提出要將“人物”改為“偉人”。
25日,我和區社長拿著稿子到市委宣傳部送審,楊部長當即拍板,說:“發吧!稿子你們把關,但要把小平寫成人,不要寫成神”。他說這句話不簡單,他肯定是知道此事不報道的指示,但仍然堅持發表,這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對改革開放認識的深刻、對此事是一種責任擔當的精神。
26日,《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紀實》長篇報道在《深圳特區報》刊登了,頭版刊載不完,還得轉版。報道經發表,各大媒體反應熱烈。《羊城晚報》當天下午就詳細摘要轉載﹔香港媒體反應迅速,編發消息﹔28日,上海《文匯報》《中華工商時報》也轉載了﹔30日,北京《光明日報》《北京日報》全文轉載。直到30日下午,新華總社向海內外全文播發此長篇報道﹔31日,全國報紙紛紛轉載﹔隨后,美國美聯社、合眾國際社,英國路透社,法國法新社,日本共同社,蘇聯塔斯社皆播發。國內《參考消息》在4月2日將各個通訊社發的內容摘要發出。
后來,這篇文章給我帶來不少獎項:深圳新聞獎特等獎、廣東新聞獎特等獎、全國改革開放好新聞一等獎、全國單列市頭條新聞競賽特等獎以及新聞界最高獎——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陳錫添/口述 曾惠怡/整理)
(摘自《深圳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