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中央撤銷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1981年8月,77歲的鄧小平在王震、王任重等人陪同下到新疆視察,提出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意見。鄧小平回京3個月后,中央作出了《關於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決定》。
要發揮國營農場的優越性
1953年6月5日,駐新疆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第二軍、第六軍和第五軍的大部,第22兵團的全部集體就地轉業,編為新疆軍區生產部隊,十個農業建設師,一個工程建筑師與汽車運輸團以及獨立的工業企業,共有15萬多人,主要從事工農業生產建設。
1954年10月7日,經毛澤東批准,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兵團的成立,標志著新疆農墾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即由解放軍部隊創辦軍墾農場的階段,進入了農墾職工建設正規化國營農場的階段,由軍隊的自給性生產變成了納入國家經濟建設計劃的企業化生產階段。
到了1958年,國務院成立了農墾部,專門負責屯墾戍邊事業,由王震將軍出任部長。1962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書記處聽取農墾部工作匯報,並討論國營農場發展問題,鄧小平在會上指出:“國營農場的家當已經不小,就是沒有管好,看來是個管理問題。要發揮國營農場的優越性,搞多種經營,要總結經驗。農場必須有幾定,有定員、定額和責任制,才算辦企業。”鄧小平的指示,為改善國營農場的經營管理指明了方向。
會后,農墾部經過深入調查研究,認真總結經驗,向中央呈送了文件。1964年9月5日,中共中央批轉了這一文件,並作了五條批示,其中第一條明確指出:“國營農場必須徹底改變硬搬蘇聯單一經營的方針,必須實行一業為主,農牧結合,多種經營的方針。”
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堅決貫徹執行了這一方針,使兵團逐步成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同時肩負戍邊任務的新型企業,從而促進了兵團事業的大發展。到1966年,兵團國營農場發展為158個,耕地增加為80多萬公頃,人口148萬人,職工80余萬人。兵團國內生產總值為6億多元。兵團已具備較為雄厚的實力。
要盡快組建值班連隊
1960年以前,中蘇關系友好,中蘇邊境中方一側基本處於無邊無防狀態。中蘇關系惡化后,對方趁我國處於“三年困難時期”,於1962年4月策動和誘騙塔城、裕民、霍城等邊境縣的6萬多名中國居民,攜帶幾十萬頭(隻)牲畜逃至彼方,造成邊境地區嚴重混亂,使社會安定和生產建設遭受嚴重破壞。
鄧小平清醒地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1962年6月,他陪同周恩來總理接見了兵團副政委張仲瀚,指示兵團維護治安,勸阻邊民外逃,對外逃邊民遺留下來的農牧業生產和基層工作實行“三代”(代耕、代牧、代管)。並要求加強兵團武裝力量,要在中蘇邊境一線建立國營農場、牧場和林場帶。鄧小平還特別強調說:“要盡快組建值班連隊,值班連隊上去了就不要下來。”
根據這一指示精神,兵團立即從農四師、農五師、農六師、農七師、農八師、農十師和兵團直屬單位,抽調選派干部810名,工人1.67萬名組成工作隊,奔赴指定的邊境縣、鄉、村執行任務。8月25日,中央軍委決定,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在兩年之內,組建300個齊裝滿員的民兵值班連隊。11月28日,自治區黨委簽發兵團黨委關於建立邊境農場的報告。此后,兵團在伊犁、塔城、博樂、阿勒泰等地長達2019公裡的邊境線上,建立了58個邊境農場,筑起了一條被譽為生命界碑的屯墾戍邊國防屏障。
這些遵循周恩來、鄧小平指示建立起來的兵團邊境農場,在反侵略、反顛覆、反滲透斗爭中,在保障新疆安定,進而為全國提供一個和平的生活和建設環境方面,在發揮經濟建設突擊隊作用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確有恢復必要
“文化大革命”中,由於種種原因,中央於1975年3月25日決定撤銷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改變體制,成立新疆農墾總局。兵團撤銷后,屯墾戍邊、發展經濟和維護新疆穩定的特殊作用明顯削弱。因而,重新恢復兵團就成為加快新疆經濟發展,維護新疆長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1978年2月,國家農墾總局派工作組對新疆農墾管理體制等有關問題進行調研后,提出了恢復生產建設兵團的意見。鄧小平深知王震了解新疆情況,對兵團有深厚的感情,就指派王震以中央政治局委員、軍委常委的身份兼管新疆工作。
1981年8月,77歲高齡的鄧小平在王震、王任重等人陪同下到新疆視察。在全面調查研究和聽取多方面意見的基礎上,鄧小平認為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時機已經成熟。
回到北京后,鄧小平在中南海的一次重要會議上語重心長地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恢復起來確有必要,組織形式與軍墾農場不同,任務還是黨、政、軍結合。”1981年10月19日,中央書記處開會討論新疆問題,形成談話要點。
此后,鄧小平對當時由吉林省調來新疆工作的王恩茂作了五個方面的指示,其中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就是現在的農墾部隊,是穩定新疆的核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要恢復。”
兵團把戈壁沙漠建設得這樣美
1981年8月11日,鄧小平在王震、王任重陪同下來到石河子。中午,鄧小平和新疆黨政軍負責人以及石河子市的領導、老軍墾代表一起用餐。席間,鄧小平說:“這次我是來休假的,沒有任務,往后吃飯就不要陪了。”他說是來“休假”,其實是來考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自1975年撤銷建制后,以農墾總局取代的管理體制是否合適,事關兵團恢復建制的大事。
鄧小平對新疆的棉花種植和紡織業格外感興趣,聽說農科所搞地膜棉花種植試驗,一四五團三連大面積種植棉花,便提出去那裡看看。汽車行駛在農場平坦的路面上,一排排挺拔的白楊從車窗外掠過,他深情地望著窗外若有所思地說:“我過去看過兩部電影,一部是《軍墾戰歌》,一部叫《綠色原野》。周總理、陳毅副總理跟我提起過你們兵團開發准噶爾、塔裡木的動人情景,我就想來看看。還是那句老話,‘百聞不如一見’,這次不虛此行。”
到達農科所后,鄧小平下了車,他身穿白色短袖襯衫,健步走在田埂上。農科所的領導和一群科研人員快步迎上來。鄧小平蹲在試驗田一株棉花前,仔細數數,有50多個棉桃和花蕾,他翻來覆去地看了以后問:“棉桃都這麼多嗎?”農科所所長趙守義答道:“平均30個左右。”“一畝地能產多少?”“預產皮棉150公斤上下。”
看罷農科所,鄧小平一行乘車來到石河子總場三連。車子剛停穩,等候多時的軍墾戰士、教師、學生和家屬一下子沸騰起來。鄧小平向大家問好,人群中有的激動得流下眼淚。
鄧小平一行邊走邊談,來到連部北面的防護林帶裡。面對一塊400多畝綠油油的棉田,鄧小平輕舒一口氣說:“好大一片地喲!”
這時,石河子市委書記劉丙正介紹說:“地膜覆蓋植棉技術是王震同志倡導從國外引進的,今年三連率先在大田試種。”鄧小平直起腰來高興地對王震說:“王胡子,你在新疆把地膜棉花推開了,這個辦法不錯,要大力推廣。”
接著,石河子領導任友志匯報,這裡是北緯45度以北地區,歷來被認為不能種植棉花。部隊進疆后,在王震將軍建議下,陶峙岳司令員與當時來我國工作的蘇聯植棉專家迪托夫教授,簽訂了《石河子棉花豐產協議書》,採取一系列科學技術,舉辦多期植棉人員培訓班。生產部隊在准噶爾盆地南沿的瑪納斯河流域,種植了3萬多畝棉花,當年平均單產皮棉50多公斤。這是新疆有史以來第一次大面積種植,是一個創舉,破除了北疆不能種植棉花的舊傳統。
聽著介紹,鄧小平不時地點頭說:“很好,很好,你們創造了奇跡。”
夕陽西斜,興致很高的鄧小平仍沒有離開的意思,他意味深長地對大家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把戈壁沙漠建設得這麼美,不容易啊!我想在這裡多待一會兒。”他仰望藍天,深吸了一口帶有芬芳氣息的空氣,滿意地笑了。
翌日,鄧小平一行又參觀了石河子棉紡織廠、紫泥泉種羊場培育的軍墾細毛羊以及用這種羊毛紡織的毛呢樣品,接見了石河子地區團級以上領導干部、老紅軍和勞動模范代表等,在每個場合無不對兵團屯墾事業的發展寄予殷殷希望。
鄧小平回京三個月后,1981年12月3日,中央作出了《關於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決定》。1982年6月1日,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慶祝大會在烏魯木齊召開。受中央委托,王震專程來新疆出席慶祝大會並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從此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新的面貌、新的姿態,展開了發展屯墾事業新的一頁。 (趙天益)
(摘自《當代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