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那些年在重慶住過的地方

住上清寺中山四路時,他曾讓房給劉伯承﹔在縉雲山杉木園時,他冬天喜歡賞雪

2016年10月13日14:00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鄧小平主政大西南,從他1949年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踏上解放大西南的征程開始,至1952年7月調中央工作為止,共兩年零八個月。

鄧小平第一次離開重慶的時候,年僅16歲。當他再次踏上重慶的土地,已是29年后的1949年12月8日,這年,他45歲。鄧小平率部進駐重慶后,擔任著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和西南軍區政治委員等職務,成為領導新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一方主帥。

重慶有兩處鄧小平故居,一處在渝中區上清寺中山四路,一處在北碚區縉雲山杉木園,分別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這兩處曾經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記者帶你尋訪。

故居一

上清寺中山四路

作出修建成渝鐵路的重大決策

渝中區上清寺中山四路,是鄧小平主政大西南期間,工作、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

中山四路是一條不寬的支馬路,被兩側高大繁茂的黃葛樹遮蓋,是一處鬧中取靜的地方。鄧小平曾在這裡作出了修建成渝鐵路的重大決策。

位於中山四路36號的現市委2號樓,是一座兩層小樓。這裡曾發生過很多知名的歷史事件,最著名的,莫過於毛澤東與蔣介石在此合影。由於蔣介石、宋美齡曾在這裡居住過,以前這座房子人稱“美齡樓”。

鄧小平初到重慶時,曾與劉伯承一起住在這裡。

劉伯承和鄧小平,既是四川老鄉,又是長期的搭檔。一個司令員,一個政委,共同指揮著享譽中外的“劉鄧大軍”。他們在長達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中相互支持,情同手足。

重慶市人大常委、重慶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周勇介紹,1949年底,跟著鄧小平、劉伯承來重慶的家人少,為了節約地方,兩人就一起住進了現市委2號樓。

為了支持鄧小平、劉伯承的工作,他們的家人陸續來到重慶。人多了,原來的小樓住兩家人顯得很局促。

鄧小平想都沒想,主動向劉伯承提出,“你年紀大一些,就不要動了,我來搬。”劉伯承再三推辭不過,隻好答應了鄧小平。

在這幢樓居住期間,鄧小平開展了接管工作,重慶市政府各職能部門逐步建立。1949年12月11日,重慶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到1950年1月13日,重慶市稅務局、公安局、民政局、建設局、勞動局、文教局、工商局、企業局、地政局、衛生局及市人民法院先后成立。

鄧小平搬出來后,與家人一起住進了現在的市委4號樓。

小樓原為康心遠(美豐財團寶豐公司總經理)公館,二樓外為回廊,歇山式單檐屋頂、檐角起翹,仿民族傳統建筑樣式,是中國傳統建筑與西方特色的融合。

如今,這幢小樓外側,爬山虎已爬滿牆柱,顯得綠意盎然。在劉伯承和鄧小平居住的小樓旁邊,就是西南局的辦公室,也是重慶解放后新建的第一幢樓,如今仍在使用。

抗戰期間,賀耀組、邵力子等曾借住於此。鄧

小平與家人在此樓居住,是在1950年2月到1952年7月期間。

周勇說,鄧小平在現市委4號樓起草了《與西藏政府和平談判的十項條件》,還在會議室接見了18軍師以上領導干部。

在這裡,鄧小平著手恢復西南地區的工農業生產,整頓金融市場,調整工商業。在百廢待興的情況下,作出興修成渝鐵路的決定。一些會議就是在現市委4號樓的院壩和會議室召開的。

鄧小平曾說:“我們進軍西南時,就下決心要把西南建設好,並從建設人民的交通事業開始做起。”

成渝鐵路於1950年6月15日正式開工,工程歷時兩年,1952年7月1日通車。成為新中國建成的第一條鐵路。

故居二

縉雲山杉木園

鄧小平劉伯承賀龍曾在這裡賞雪

從北碚北溫泉一直往上,沿山路十多公裡,都是遮天蔽日的高大樹木。到達縉雲山杉木園后,可以看見密林中露出一處粉牆黛瓦的小樓,鄧小平就曾居住在這裡。

北碚縉雲山,鄧小平和劉伯承、賀龍都曾在此居住。從不寬的石板道往裡走,最先映入眼帘的建筑是原中共中央西南局縉雲山辦公舊址,以及劉伯承舊居。

經過一座木旱橋,就來到了鄧小平舊居,與劉伯承舊居一徑相連。鄧小平舊居離賀龍居住過的“賀龍園”,也不過300多米。

小石道在林中蜿蜒,道路旁邊仍可見當年留下的兩處崗亭。鄧小平舊居的建筑是一樓一底,懸山式屋頂,樓房建有花格木欄走廊。房舍四周,蒼鬆掩映,俯瞰群山,林海蒼茫,還能遠眺嘉陵江。

在小樓的前方,有一棵鬆樹,小牌子上面寫著“小平鬆植於一九五二年”。北碚文管所相關負責人介紹,1952年,鄧小平親手在樓前栽植了一棵馬尾鬆,當年栽植的樹苗,如今已長成了參天大樹。后來,人們就把這棵鬆樹稱為“小平鬆”。

2010年,杉木園的建筑群曾做過一次修繕,成為一處陳列紀念展館。

鄧小平舊居的各個居室,都進行了復原,還原了當年鄧小平在這裡居住、辦公的場景。而且,在小樓的底樓,就有一處辦公室,這也方便召開會議。

鄧小平主政大西南期間,每逢炎熱夏季,有時就到縉雲山辦公,在杉木園中的這幢小樓內處理軍政要務。

在復原的居室內,有一幅老照片特別珍貴,是鄧小平在縉雲山上賞雪的情形。

北碚文管所相關負責人介紹,1950年,鄧小平與劉伯承、賀龍登臨縉雲山,領略“川東小峨嵋”銀裝素裹的景致。縉雲山的雪景,讓眾人笑逐顏開,也留下“三龍際會縉雲山”的佳話。

鄧小平坐鎮重慶、主政西南的兩年零八個月,重慶和西南地區發生了巨大變化。重慶市人大常委、重慶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周勇,曾任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他向記者講述了鄧小平在重慶時候的一些故事。

修建勞動人民文化宮

讓市民打上文化牙祭

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如今已成了老城的地標建筑。提出修建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的正是鄧小平。

1951年,在西南軍政委員會的一次會議上,鄧小平認為,重慶是工業城市,有著龐大的工人階級隊伍,應該有具有一定規模、文化設施齊備的場所,來滿足廣大勞動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鄧小平詼諧地拍拍桌子說:“同志們呀,現在重慶解放了,勞動人民日子好過了,打上了肉牙祭,但這還不夠,還要讓重慶人民打上文化牙祭!”

市政府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撥出資金,在中山二路原川東師范學院舊址修建文化宮。承擔這項工程的重慶營造建筑工程公司調集了2000多名能工巧匠和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

1951年7月1日,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正式開工奠基。在修建過程中,鄧小平多次審查工程圖樣和工程模型,並到工地上視察工程進展情況。文化宮地處城市中心地帶,佔地120畝,從選址到設計,從活動設施到園林綠化的具體分布,都凝聚著他的心血。

給這處場所起名時,鄧小平反復書寫,總共寫了36個字,他一個字一個字地仔細比較,在36個字中圈出了17個,最后從17個字中又精選出10個字。1952年8月5日舉行竣工典禮,鄧小平書寫的“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10個大字,展現在文化宮弧形大門上。

重慶的冬天寒冷刺骨

他為二野遺孤添置棉衣

二野和西南局的干部子女很多,有的是烈士遺孤。為了解決孩子們的教育問題,西南局成立了人民小學。當時人民小學分高、中、低三個年級,吃、住、衣服全由校方負責。鄧小平夫人卓琳畢業於北京大學,由她來當第一任校長。

1950年冬天,山城重慶陰冷刺骨。有的孩子還穿著薄薄的布鞋、秋衣,一個勁地發抖。卓琳發現,這幾個孩子正是二野遺孤。一下課,卓琳就匆匆趕去找到鄧小平。“現在已經是寒冬了,孩子們的棉衣、棉鞋都還沒著落,你得管一管。”卓琳說。鄧小平邊看著文件邊說:“學校的事找文教局,凡事都有個歸口。”卓琳一聽就急了:“你到教室裡看看去,那些沒了父母的孩子都凍成什麼樣兒了。這麼冷的天,我們大人都穿上棉襖了,可他們身上還是薄薄的毛衣和布鞋,看看他們生了凍瘡的小手,你……”

鄧小平放下手裡的文件抬起頭。卓琳接著說,“那些孩子的父母南征北戰,如今他們卻走了,剩下這些孤苦伶仃的孩子。你能忍心看著他們挨餓、受凍嗎?”看著卓琳淚流滿面,鄧小平慢慢地站起身轉過頭,眼眶裡閃著淚花,聲音有些顫抖:“是我們對不起他們呀。我馬上打電話讓文教局立即撥款,不能虧待了這些英雄的孩子們!”

很快,孩子們穿上了學校新發的棉衣、棉鞋,再也不用受凍了。(蔣艷 蒲澤熙)

(據《重慶晨報》)

(責編:秦晶、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