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

第57章 結束語

鄧榕

2016年09月21日13:21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十年“文革”早已結束了。這場20世紀在中國大地上發生的政治大劫難,早已化為一個遙遠的記憶,沉澱在了人們的回憶裡。不過,雖然“文革”結束已有二十多年,但是,每一個曾經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會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歲月漸漸流逝,光陰一去不復返,但那銘刻在人們心中的情感的烙印,卻永遠不會消失。

十年“文革”,在中國的歷史上,是極其特殊的一頁,也是足以讓千秋萬世去研究去回味的一個年代。十年“文革”,是發展到極端的錯誤的爆發性的大宣泄,是一個跌宕起伏而又極其復雜的歷史過程,也是一個不可更改的歷史的客觀發展階段。“文革”所留下來的,不只是沉痛和創傷,更有可以思考可以以茲為戒為鑒的重要歷史教訓。雖然在“文革”十年中,國家之損失、黨之損失、人民之損失巨大而慘痛,但是,它的謬誤給人們留下的教訓和警示,卻是極其重要的。可以認為,如果沒有“文革”這個慘痛的教訓,那麼,我們的國家和人民,特別是我們的黨,可能還不會輕易地從迷霧中走出,可能還不會痛下改革的決心,可能還要在另一種形式的探索中走更加漫長的道路。

人們都說,“文革”結束后,鄧小平開創了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進程。而鄧小平之所以開創這一全新的歷程,與國家、人民和黨在“文革”中所取得的教訓密切相關,與他個人在“文革”中的經歷和思考密切相關。正是在“文革”中,鄧小平和廣大干部群眾,真切地看到了真理與謬誤的鮮明對照,真切地看到了以前所沒有看清楚的許多問題,開始認識到必須解除禁錮、徹底解放思想,開始思考如何去開創一條全新的社會主義道路。在“文革”中,鄧小平在思考,每一個中國的有識之士都在思考。正是有了這樣痛切的經歷,正是有了這樣深刻的思考,中國和中國人民才能夠走上全新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人們習慣於把在江西時那條由鄧小平在紅沙石地上踏出的小路,稱為“鄧小平小道”,並作為鄧小平進行思索的象征。其實,鄧小平對歷史、對現實和對未來的思索,貫穿著他的整個一生。這種思索,畢其七十多年的政治生涯,始終不輟。

在“文革”以前和以后的實踐中,特別是在“文革”的實踐中,鄧小平的確可以說思索得很多很多。通過這些實踐和思索,他終於找到了一個明確的目標,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在他再次復出后,他和他的戰友們,帶領全體中國人民,進行了新的探索。這個探索,不是輕鬆容易的,但卻是成功的。

如果說,鄧小平通過對“文革”的實踐和思索得到了什麼的話,我想,重要的有以下幾點。

第一,總結“文革”教訓,不能隻論個人的功過是非,而是要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出發,分清是非,總結教訓,目的是要繼續前進。“文革”之后,在必須要對歷史作出結論的時候,鄧小平的著眼點,放在了大的歷史坐標點上,放在了承前啟后的歷史定位上。最重要的,是要對毛澤東——這個在晚年犯了重大錯誤的歷史偉人——做出一個負責的、全面的歷史評價。在當時,有兩種思潮同時並起,一種是受多年傳統思想影響,堅持維護毛澤東被人為地神化了的地位。另一種是雖能打破舊有的精神束縛,但卻否定一切。在這兩大思潮的交匯處,鄧小平沒有去算歷史舊賬,也沒有去計較個人恩怨,而是把握住了大局的分寸,把握住了政治的分寸,把握住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分寸。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從來都是一脈相承,盡管其中有波瀾起伏,有對錯榮辱。歷史不是任何人可以隨意改變的,也不是任何人可以隨意割斷的。總結歷史,評價歷史人物,是為了現在,更是為了未來。在鄧小平親自主持下,我們的黨作出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全面、客觀、准確地總結了歷史,總結了教訓,使人們放下了沉重的歷史包袱,解脫了舊有的思想束縛,為全黨全國人民以煥然一新的精神面貌踏上新的歷史征程,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基礎。

第二,“文革”之前,特別在“文革”中,暴露了我國當時實行的政治體制的諸多弊病。中國是一個具有兩千多年封建帝王專制歷史的國家,雖然1911年由孫中山領導進行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但這個革命以失敗結局,並為軍閥混戰和個人獨裁所迅速替代。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從來沒有實行過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民主主義。在這一客觀歷史條件下,新中國建立后,雖然中國邁進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但黨和國家的民主化、制度化和法律化的進程卻一直沒能得到完善和發展,在國際國內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下,錯誤開始產生和不斷加重,直至黨內民主日益削弱,個人專斷和個人崇拜發展到極端,並因此導致發生一系列更加嚴重的錯誤。“文革”結束后,鄧小平和他的同志們,在進行經濟體制方面改革的同時,高度重視黨和國家政治體制改革,並在極其復雜的環境下,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體制改革,其中包括廢除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建立健全黨內民主集中制度,完善和健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健全從憲法、基本法到各項法律法規在內的國家法律體系,把國家納入法律化和制度化的正常軌道。可以說,到了這個時候,中國才在真正意義上邁進了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建立了一個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並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

第三,在進行思想准備和政治准備的同時,大膽而堅決地開始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毛澤東是一個永遠的革命者,他追求的是不斷革命的精神境界。在追求理想的同時,他逐漸地脫離了實際和客觀規律的軌道。在處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問題上,把絕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到不斷改造和調整生產關系方面,而極大地忽視了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把在戰爭年代運用的階級觀點和階級斗爭方式錯誤地延續到解放后的建設時期,使生產關系發生嚴重扭曲。另一方面不正確地認識和解釋生產力,極大地限制和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文革”結束后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同時進行的。在不斷理順和調整生產關系的同時,對發展生產力進行了重新認識,並最終把經濟建設確定為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心任務。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大前提,就是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客觀歷史條件。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科技發展滯后,人民生活困頓的情況下和舊有經濟體制的束縛下,這個改革必須是大膽的,又是循序漸進的﹔是大刀闊斧的,又是極其慎重的﹔是不失時機的,又是摸索前進的﹔是不斷深入的,又是敢於開風氣之先的。經過二十年的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中國終於找到了自己在歷史中應有的發展道路,找到了在當今這個飛速發展的世界上的應有的地位。

我沒有能力盡述“文革”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和變化。我要說的是,鄧小平以他從青年時代起即追求真理的終生不渝的精神,以他對黨的忠誠和信念,以他幾十年革命歷程的經驗,以他“文革”中所進行的思考和實踐,奠定了在新時期,為他深愛著的祖國和人民做出杰出貢獻的堅實的基礎。在他的一生中,在他所進行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實踐中,他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就是要讓中國盡快強大起來,人民盡快富裕起來。縱有千般事物萬種思慮,在鄧小平的心中,國家和人民高於一切。他把一生的目光和心血,全部放在了國家和人民身上,並最終提出,把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標准。而他的這種以國以民為本的根本思想,獲得了中國人民的認可和擁護。有許多的人在探討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原因。其實,這個原因,說復雜也很復雜,說簡單也非常簡單。那就是,改革開放的願望深入民心,改革開放的措施符合國情,改革開放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沒有人民的支持,任何人都不可能將改革開放的航船推向前進。

本來,時逢父親九十五周年誕辰,只是想寫一篇父親在“文革”中的經歷以茲紀念。不想,一寫就寫了這麼長。“文革”是一個太過復雜的歷史過程,父親又是一個太重要的歷史人物,實在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寫得清楚。我所寫的,是父親在“文革”中的經歷,也是我們全家人在“文革”中的經歷。在寫作的過程中,全家人給了我極大的幫助。我把寫好的每個章節都一一地送給他們看。家中所有的人都幫我核對事實,幫我回憶細節,幫我補遺糾誤,幫我校對文稿。特別是我的媽媽,八十三歲高齡了,還認真逐字逐句地細讀細改。如果說,我所寫的,能夠反映父親及我們這一家人“文革”經歷之一斑的話,那完全要感謝我的媽媽和我的兄弟姐妹們——鄧林、鄧朴方、鄧楠、鄧質方,還有我的丈夫——賀平。沒有他們的幫助,單靠我一人之力,是無法完成這一工作的。

回想起來,簡直不敢相信,父親離我們而去已經三年。真是歲月流逝,光陰如箭。在書寫“文革”歷史的這段時間裡,父親的音容笑貌,時常浮現在我的眼前。就是在睡夢中,我的神思,也常常會隨著父親的足跡浮游。在我的心裡,清清楚楚地感覺到,父親並沒有離我們而去。他還在我們的身邊,和我們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聽我們說,看我們笑,依舊是那樣的不言不語,享受著這人世間最溫暖的親情與歡樂。

爸爸,我們想念你。

2000年6月於北京 (完)

(責編:秦晶、樂意)